首页 理论教育 柳宗元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C.《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D.《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宗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柳宗元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

要点展播

一、字词

1.字音

(lù)人 (lì) (yí)施而行 (zhuó) (zhēn)莽

(fá) 箕踞 (jījù) (rèn)席 (xiā)然 若 (dié)

攒蹙(cuán cù) (hào)气 引(shāng)

2.古今异义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义:未尝 今义:没开始

(2)攒蹙积 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

(4)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从这时 今义:递进连词

(5)醉则相枕以卧 古义:更换交替 今义:更加

(6)到则草而坐 古义:拨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7)颓然醉 古义:接近 今义:就是

(8)然后知吾之末始游 古义:先前 今义:朝

(9)故为之文以 古义:记 今义:志气、志向

(10)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3.词类活用

(1)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 (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山之而止(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以志(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9)自而至(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二、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八记各自成篇,又连成一个整体。在八记中,首篇与末篇前后照应,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遭受迫害,远谪南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愤慨心情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偶识西山的欣喜、西山形势的高峻、宴饮之乐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和,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比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四、写作特色

1.比照与映衬

文章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2.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难点聚焦

重点语句翻译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2.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情怀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热点演练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草而坐 披:分开

B.过湘江,染溪 缘:沿着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D.心凝形释:解除束缚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箕踞而遨,凡数州之土壤

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C.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故为文以志

D.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各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苍然暮色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颓然就醉 D.岈然洼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入深林,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www.xing528.com)

D.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自余为僇人 B.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悠悠乎与颢气俱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河东先生集》。

B.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白居易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宗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7.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D.作者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和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8.下列各项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译: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与天相接,四望浑然一体。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

译:这之后才知道这座山独立出众,和一般的小土堆不是一类。

C.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我的心像凝固了,形体像消散了,我与万物融为一体。

D.故为之文以志。

译: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志向。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惴 (lì) 施施 (yíyí) 茅 (fá)

B.箕 (jū) (qín)莽 (rèn)席

C. (xiā)然 枕 (jiè) 攒蹙 (cuán cù)

D.(dùn)隐 (hào)气 引(shāng)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到则草而坐 披:披着 B.缘染溪,榛莽 斫:砍

C.山之高而上 穷:(登)尽 D.外与天际:交会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余僇人 故之文以志

B.醉则更相枕卧 故为之文

C.萦青缭白,外天际 不培 为类

D.游于是始 洋洋与造物者游

1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的意思是:心意所想到的,梦里也有相同的境地。

B.“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的意思是:幽静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地方。

C.“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的意思是:那高低的形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D.“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的意思是:山那样的深邃与天地之间的大气一起飘荡,而不能到达天际。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16题。

(甲)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世说新语·郗公吐饭》)

14.(1)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世说新语·陈仲举礼贤》)

15.(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世说新语·顾荣施炙》)

16.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