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应该要先能够读懂诗歌。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一是读诗,读诗的过程就是辨析、理解诗歌的过程。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前提。这里的读,不光是将诗歌过一遍目,而是仔细阅读诗题、诗歌本身以及相关的注解。
诗题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理解诗歌内容、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如陆游的《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但通过题目,我们明白了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秋旱忽雨)以及表达的心情(喜)。加上读内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关心农事、同情老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就比较明白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中一个“幽”字就能透露出很多信息:环境的幽静、李凝的身份等。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一作《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不抓住诗题中的“近试”(最近参加过考试),就不得诗歌的要领,还以为真的是说洞房之事呢。
读诗题只是解读诗歌的一个方向,关键还是要读诗歌本身。诗歌本身才是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诗歌写的什么,怎样写的,这当中才含有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调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去逐一解读每个诗句,通过分解字面意思进而去演绎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www.xing528.com)
相关注解也是读懂诗歌的直接帮手,不要因为作者或诗歌本身比较熟悉而忽略。我们要关注作者,获得提示。比如李白、李清照,我们都很熟悉,但他们早年的诗作和晚年的诗作风格就不一样,如果诗歌本身没有比较明确的信息,那么出题人往往会用介绍写作时间的方式对我们加以提醒。对不熟悉的作者,出题人更会用注解形式告诉读者,通过了解作者而帮助读诗。比如考谢枋得之《小孤山》:“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那么,一定会对“小孤山”作注,同时也会对作者进行简介。这样,有了这两个提示,再读诗歌,我们就容易懂得这是诗人暗指末世孤臣如小山一样的孤,难挽宋末抗元大业,从而表达了对国家危难的忧虑。
二是赏诗,能够欣赏并加以鉴别才是我们读诗的目的。不要以为诗有多难,其实诗歌同样是用语言组成的,只不过它同别的文章不一样,诗人的思维跳跃性大,语言精练,含载的信息量多。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借鉴读文言文的方式去解读。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从题目上看,春日怀古,本就伤感,加上怀的是古之秦国,一定是借秦朝灭亡之事伤今朝衰败之意。再看诗的内容,尾联中“不堪回首思秦原”,想到秦原,为何不堪回首?诗歌前面就有了,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有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到当年秦国何等强盛,而今秦国烟消云灭,秦原故地已是荒郊,怎不叫人一望销魂?联想到作者生活的晚唐国势日衰,自然就理解了这是作者悼古而伤今。
上面说的是鉴赏诗歌的两个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一定要完全弄清楚诗歌里边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抓住一个宗旨,那就是将诗歌读出感觉,读出味道,知道诗歌究竟写的是什么,从而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解答任何问题都是在懂诗的前提下完成的,就算不能完全明白,能够知道大意也行,这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