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边板书边问学生)今天要上的这篇课文,同学们下去读了吗?
生:读了。
师:本文选自哪里?
生:《论语》。
师:《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生:《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师:既然谈的是孔子,那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生: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礼治国,鼓励人们入仕。
生: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后世影响非常巨大,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其学说更是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既然《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那本文记了什么事?
生:记了孔子与几位学生闲谈聊天的事情。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侍坐”二字和文中曾皙“鼓瑟”看出来的。
师:孔子是老师,几个学生和老师坐在一起有“鼓瑟”的情况,就不是正式的课堂了,是课堂之外的闲聊,于是“侍坐”就应该解释为——
生:陪长者闲坐。
师:可这真是一次闲聊吗?
生:不是。是老师借这种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思想。只不过因为不是正式的课堂,所以谈话气氛更和谐融洽,更轻松自由。
师:他们谈了些什么?
生:老师了解学生志向的问题。
师:老师怎么问的?
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师:什么意思,谁来翻译一下?
生: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此就不敢对我吐露心事了。你们平日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师:这一段中的三个“以”字用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以”表原因,解释为“因为”;第二个“以”是由前面的原因引起的结果,解释为“因此”;第三个“以”表手段,解释为“凭借”“用”,“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是“用什么”“凭什么”“打算做什么”的意思。
师:老师的问话显得亲切平等,这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那么诱导的结果怎样?
生:几个学生表现不一样。子路是“率尔而对”,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的追问之下才回答的。
师:谁来具体说说他们的不同?
生:子路是在老师问话一结束就马上回答说:“一个大国被夹在其他大国之间,时常受到别国侵略的威胁,还接连遭到饥荒的危害。如果让我去治理这样的国家,三年之后,可以使每个人都知道勇敢,并且懂得礼数。”
师:子路的话说明了要治理好大国确实困难。但从子路的话中看出,他有这个能力。不过子路的回答,老师是什么反映?
生:“夫子哂之”,就是老师轻轻地笑了笑,没有马上作评价。
师:老师笑子路什么?是笑他的能力还有笑他的态度?
生:从后文来看,笑的是他的态度“轻率”而不是能力。后文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就是治国者要懂得谦逊,可他一点不谦让,所以才被老师笑了。因为这是一次闲聊,所以老师没有点破,不至于让子路在同学面前下不来台。
师:你怎么评价子路的行为?
生:子路是一个自信、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他的治国理念来说,他侧重于如何让国家强大。不过从他的行为来说,显得稍微轻率、鲁莽了一些,与孔子强调的以礼治国相比,少了一点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
师:我个人有一个不同的看法。“率”也可解释为“率性”,也就是耿直。加上子路作为孔子的大弟子,有“率先”“表率”的义务,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是一个可爱的值得尊重的人。在座的其他学生又有怎样的表现?老师怎么问的?
生:老师点学生之字而问。本来长者向晚辈问话可直接点名,但孔子却叫的是学生的字,这一方面是因为“侍坐”的和谐气氛,以字而呼,解除了课堂上“师道尊严”的庄严,另一方面也看出孔子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www.xing528.com)
生:冉有是说如果治理一个小国,三年之后,能够使国民富足。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
师:没有其他的治国主张了吗?
生:有。但是他说,如果用礼乐治国,自己能力不足,只能等待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了。
师:你如何看待冉有的表现?
生:冉有的回答显得谨慎小心,谦虚退让。不过这也难怪,大师兄子路的“率性”回答被老师“哂笑”了,这就不得不让冉有有所警觉。所以,他是在老师的追问下才回答的。这看出他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
师:不错。从你的回答,也看得出你是一个善于分析的人。
生:公西华的回答更谦虚。他说,我不敢说他们所说的治国情形我也能做到,但我愿意向他们学习。我只能做一些琐碎小事,比如帮助诸侯祭祀宗庙,陪同诸侯朝见天子,在这种时候做做主持,干干司仪而已。
师:大家对公西华的回答又怎么看待?
生:冉有本来就是很谦虚的了,老师对冉有的回答不置可否,于是公西华更加谨慎。在老师的追问下,他不直接谈治国,而是换了一个角度说辅佐诸侯,并且强调只适合做“小”相。可见他谦恭有礼,善于辞令。
师:我想除了他的性格因素之外,还与他是小师弟的身份有关吧,因为这四个人中,他是最小的。
生:老师,按标题顺序,孔子在子路回答之后,为什么不接着问曾皙却问冉有和公西华?
师:谁来为他解答这个疑问?
生:这就应该与“侍坐”环境气氛有关吧。前面三个人都在专心听老师问话,而曾皙却在旁边“鼓瑟”,自娱自乐,老师不想破坏这种和谐的气氛,所以才在最后问曾皙。
师:那曾皙不是心不在焉吗?他注意到整个谈话过程了吗?
生:不能说他心不在焉,他恰恰注意到了整个过程。在老师点名问他之后,他渐渐地放慢“鼓瑟”节奏,似乎是在思考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想清楚之后,“铿”然一声,推开琴站起来,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他不仅关注着谈话的过程和状态,而且在用心进行比较。从他“侍坐”老师又特立独行的情形来看,曾皙似乎显得另类,可从他后面的回答,这种另类却真的是别具一格,那就是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师:我也借用孔子的话来问问你,“何伤乎”,曾皙“异于三子者之撰”的地方在哪里?
生:“三子者”谈治国,曾皙谈志趣。
师:什么志趣?
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谁来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
生:暮春时节,穿上轻巧的单衣,带上几个成年人,引着一群小孩子,去沂水河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自由潇洒一番之后,唱着歌相伴着一起回家。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翻译兼顾了翻译“三原则”和方法“两手段”,以及技巧“六字法”,希望大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灵活运用。 孔子对曾皙的回答是什么态度?
生:喟然而叹:“吾与点也!”也就是感叹着说:“我非常赞赏曾皙的说法啊!”
师:孔子对前三子的回答不置可否,为什么单单对曾皙进行赞赏?
生:我想除了曾皙的聪明好学得到老师的欣赏之外,更在于他的回答与孔子的观点相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其实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另一方面,闲坐结束,大家离开时,曾皙有意留在后面,问老师为什么哂笑子路,这个情形足可证明曾皙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就看出他当然会得到老师的真传,受到老师的器重。
师:孔子是如何回答曾皙的疑问的?
生:老师评价子路“其言不让”而“故哂之”,冉有虽说的是治理小国,但小国不也是如子路说的“邦国”吗?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呀,治大国和治小国是一样的,都需要很强的能力。公西华尽管只说的是帮助诸侯王做事,但实质也是辅佐君王治国,没有能力哪里会受到君王赏识和重用?何况参与君王祭祀宗庙,陪同君王朝见天子,这本身就是诸侯才能干的事情,所以公西华所说,当然也是大事。难怪孔子说,如果公西华做的是小事的话,什么才算是大事呢!
师:这只不过是师生之间的一次闲聊,但从闲聊中看出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性格。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生:子路自信鲁莽;冉有谨慎谦逊;公西华谦恭善言;曾皙洒脱从容。而孔子循循善诱,平易近人。
师:很好。那么,这次闲谈的本质是什么?
生:是老师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向。
师:能从文章结构角度上来说说吗?
生:全文分“问志”—“言志”—“评志”三部分。
师:本文虽然短小,但信息相当丰富。在简洁的记述中展示了各人的性格,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志趣、教养。特别是孔子的亲切和蔼,子路的率性自负,曾皙的从容淡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儒家的大同理想其实不光是那个时候人们追求的社会生活,今天也依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是我们今天的大同,更加美好,更加富有创造性。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不懈努力。
下课,同学们再见!
(2019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