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引起欧洲人的注意,与葡萄牙公主凯瑟琳有很大关系。她远嫁英国王室,成为查理二世的王妃,茶叶就是她带去的新奇物品之一。当接触到这种来自中国的植物叶子泡出的红色液体,英国人就放弃各种名酒,转而被茶的魅力所吸引了。
凯瑟琳王妃当时带来的红茶曾经是风靡一时的上流社会奢侈品,英国皇家侍卫甚至抓获过一名专门来偷盗红茶的间谍,这也是欧洲著名的茶叶间谍案。茶叶刚入欧洲时,一度被当作治疗虚弱、昏迷、肠胃疼痛的中国草药,可是不久之后人人都爱上了茶,不管是贵族还是富商都以饮茶为乐、为荣。作为英国饮茶之风的幕后推手,英国东印度公司找到了机会,分别在1664年和1666年向皇室进献了25磅茶叶,虽然这些茶并不多,但却是东印度公司耗费力气从荷兰商船上买来的,因为当时的荷兰控制着东方与西方海上贸易的命脉,只有他们才能提供中国茶叶。
17世纪中叶的大海上,荷兰人掌握这霸权,尤其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主要通路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中。17~18世纪,中国每年都会有十多艘船出海进行国际贸易,因航海技术落后,这些船都是简陋的平底单桅船,在海浪之中禁不住颠簸,不能航行太远的距离。因为船只航程的限制,南洋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是中国商船可以抵达的最远距离,中国茶叶也只能被运送到这里,而巴达维亚是荷兰控制的殖民地,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中国茶商几乎没有选择,只能将茶叶卖给当地的荷兰商人,而控制了销售渠道的荷兰人也肆意打压茶叶的收购价格。虽然中国商人努力谈判,甚至想要拒绝销售,但荷兰军队强大的武装力量让他们不得不屈服,迫于无奈接受了不公平的条件,让荷兰人给茶叶定价。
享受了一个多世纪的海上霸权之后,荷兰人开始受到英国的不断挑战,和英国船队抢夺中国商船上的茶叶资源。英国人直接派遣船队来到中国,收购本土茶叶,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茶叶进口到英国,茶叶价格逐渐回落,平民也可以饮茶了。茶叶的消费带动了茶具的生产,也让饮茶时的调味用品牛奶、糖的消费被拉动。英国现代化进程中,茶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会到茶的魅力之后,英国人不再喜爱发酵的烈酒,原本每天不离手的威士忌被冷落,人们也从每日醉醺醺的状态变得清醒起来,适逢英国工业化快节奏发展,这种远离酒精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人们投身于工业生产。
茶叶对于英国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深远的。17世纪早期,英国人的早餐主要以冷肉、鱼肉、啤酒来组成,不仅油腻,而且不健康。当茶叶开始普及之后,人们不再清早就喝酒,而是选择用茶和面包、香肠等作为早餐,不仅营养搭配均衡,而且更加健康。每天清晨,产业工人吃过早餐喝完茶,都精神饱满地走进工厂。茶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而英国人独创的下午茶习惯,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茶对英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随着英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中国和英国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这让英国有点无法承担。18世纪中后期,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购入国家,而中国每年需要输出1800万斤茶叶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笔货值占据中国出口总额的九成以上,但是英国输入到中国的商品不过是棉布、洋布、钟表等少量的产品,价值也仅是中国茶叶的十分之一。巨额的贸易逆差需要英国用大量的白银支付,这促使英国政府想到了别的贸易产品,那就是鸦片。
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入大量的鸦片,首先将鸦片批发给散商,然后再经过散商在中国广州出售。英国东印度公司还专门成立了鸦片事务局,垄断印度鸦片生产和出口。据了解,到18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每年会从印度购入2,000箱鸦片。进入19世纪,每年购入4,000箱。而到1822年之后英国人更加速了对华的鸦片输出,当年就输入中国7,773箱鸦片。这个数字到了1832年已经变成了21,605箱,到1838年更高达4万箱。清香而又健康的茶叶换回了乌烟瘴气的鸦片,这种魔鬼一般的毒品伤害了许多中国人的健康,让他们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无法自拔。在19世纪初期的30年时间里,鸦片的荫翳从沿海地区迅速扩展到了内地,中国的城镇、乡村,从士农工商到达官贵人,各阶层都有人被鸦片侵染。(www.xing528.com)
鸦片输入终于平衡了中英之间的贸易逆差,大量中国白银外流引发了金融混乱,吸食鸦片还让社会购买力降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市场交易和国力。1839年6月,湖广总督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在虎门销毁鸦片237万余斤,并击退了英军多次挑衅。在茶叶贸易之中,鸦片为英属印度政府提供了1/7的财政收入,因此,林则徐的禁烟行动让英国政府坐不住了。英国外交大臣鲍麦斯顿(Palmerstom)爵士先是对中国政府禁烟提出抗议,然后毫不迟疑地诉诸武力,1840年,鸦片战争就此爆发。
1842年,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让英国获得了一块远东军事和商业基地,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也开始开放。在1840年和1856年所爆发的两次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进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开始了融入西欧国家所开启的全球化时代。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就已经在培育茶叶种植的能力,希望借此打破中国对茶叶的垄断。1794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Macartney)觐见乾隆皇帝,然后南下澳门,在经过江浙一带的时候他要求拿走几株茶树苗作为纪念,当地官员慷慨应允了这位使者的请求。英国人就利用这几株树苗在英属殖民地发展出了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获准进入到中国内地,1848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傅钧(RobertFujun)被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寻找最优良的茶叶品种,并将茶籽带到喜马拉雅地区的政府种植园。这一趟旅行中,傅钧在中国最好的茶区挑选了2000多株上等茶苗,带走了八位一流的制茶大师,还有大量的制茶工具。这一系列动作为后来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叶在市场上取代中国茶叶做好了准备。
19世纪,英国在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采用了很多现代工业生产管理方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而在当时的中国,制茶业依旧停留在手工作坊的生产阶段,产量日趋衰落,失去了茶叶市场中唯一供应国的垄断地位,中国也彻底失去了全球贸易竞争的能力。到1890年的时候,印度茶叶已经占据英国90%的市场份额,基本将中国茶叶驱逐。而且,英国人还精心策划,试图通过交通和价格优势,夺取西藏的茶叶市场。1892年(光绪十八年)四川总督刘秉章在给总理衙门的电文中表示:四川茶叶全靠销往西藏,每年可以收取十余万。但现在“印茶行藏,藏饷无着,是藏中切身之害。而川茶失此销路,川民失业,不为饿殍,即为盗贼。”
风靡世界近两个世纪的中国茶叶在欧洲市场逐渐成为明日黄花,加之清政府对于茶叶出口征收沉重关税,更加剧了国际市场份额的流失。而在这一过程中,茶树已经在世界各地生根,从非洲到美洲,茶叶逐渐成为大多数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家的普通产物。原本作为茶叶产地的中国变成了鸦片第一产地,而原本产鸦片的印度却变成了茶叶的第一产地,这一讽刺性改变,也让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牺牲品。
茶叶不仅改变着中国王朝的更替,更影响着英国,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因为垄断茶叶的供给,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白银帝国,这片神奇的绿色叶子让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尽了先机。但随着社会制度变革和科技的进步,建立在原有基础上的大国兴盛不复存在,唯有不断改进自身,追赶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持续领先。对于茶叶来说,在保持原有技艺的同时也必须要有不断进化、变革的过程,如此才能让这种古老的饮料再次焕发生机,熏陶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