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是中国古代茶人所发明的独特茶俗,又叫作斗茗,在品茶的基础上,主人邀请三五好友将泡好的茶注入小酒杯一样的茶盅里,像品酒一样细细啜饮品尝。这既是一种古代文人贵族阶层的休闲游戏,也是每年新茶制成之后茶农们比拼新茶质量的民俗活动。一场斗茶,如同一次比赛,胜负是很多茶人所关注的焦点。而决定斗茶胜负成败的关键,其一在于茶汤,其二在于汤花,这二者都和斗茶时所使用的茶具有很大的关系。
唐代流行煎茶,而到了宋代则流行点茶,也就是将茶叶做成茶饼,饮用之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盏,再以初沸之水冲之,然后评判汤色和汤花的优劣。汤色指冲泡出茶水的颜色,通常以白为上乘。蔡襄在《茶录》中就有“茶色贵白”和“以青白胜黄白”的表述。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示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那是熏蒸过分;色泛黄,则为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无疑是烘焙超时了。汤花指注入沸水时汤面泛起的泡沫。讲究的是汤花的颜色和持久度。与汤色一样,汤花也以白为上,久聚不散者为佳。点茶这个环节体现的是茶饼烘焙、碾研水平以及茶、汤的调制乃至沏泡技艺。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反之则很快散开。
在酷爱斗茶的茶人眼中,这一细微的变化过程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沏茶的时候,有人可以通过汤花瞬间的变化观察出很多瑰丽的图景,山水云雾、花鸟虫鱼,美不胜收。这种冲茶的时候可以幻化无穷的绝迹,被称之为“茶百戏”,是斗茶时具有表演和观赏性的内容。
*品茶会
和饮酒的时候所采用的行酒令游戏有类似之处,古人在斗茶的过程之中还须要行茶令。这个游戏须要一个人作为令官,用茶作为题目,让在座的客人或吟诗作词,或者谈古论今,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人出现失误,那就要受到惩罚。但是和行酒令时的惩罚规则不同,行茶令的时候输家会失去饮茶的机会,只有赢家才有资格饮茶。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曾经记述:“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可见茶令已经将斗茶的范围拓展到了斗文,不仅考验饮茶者对于茶的认识,更考验他们的文学素养,比茶百戏更具有文化内涵。(www.xing528.com)
文人雅士热衷于斗茶,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自然也带动了和茶相关的行业,配合斗茶的茶具首当其冲。斗茶的时候以白色的茶汤为佳,如果使用白色瓷器或者青瓷就不能凸显茶汤的颜色了。宋代文学家祝穆在其著作《方舆胜览》中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便是说黑色的茶盏更易于在斗茶之中获得胜利,茶盏的黑釉和雪白的汤花互相映衬,不仅看上去赏心悦目,而且有利于区分茶品的优劣。而在中国茶器之中,黑色茶盏是古而有之的特色产品。
中国茶史之中最早关于黑色茶盏的记载,是在五代十国时的后汉时期,黑色瓷器在这一阶段出现在中国南北各地。只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黑色被认为沉闷又单调,而且常常和阴冷、死亡等不祥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对它都有避讳。在百姓的日常瓷器之中,青瓷窑会偶尔烧制一些黑瓷出来,并没有什么专门烧制黑瓷的瓷窑。尤其在唐代之后,南青北白的审美情趣让青瓷、白瓷主宰了整个茶器市场,让黑瓷几乎失去了生存空间。但到了宋代,由于斗茶之风的盛行,闽中地区的黑瓷借此契机发展起来。
北宋时期的陶谷在他的著作《清异录·锦地瓯》记载了闽中黑瓷的盛况,他说“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而北宋茶学家蔡襄在其专著《茶录·器论·茶盏》更是盛赞黑瓷:“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蔡襄所说的建安窑,就是建窑,又叫作乌泥窑,位置就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大路后门、牛皮仑一带。福建南平建阳水吉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等也属于该系列。
从晚唐五代时期的默默无闻,到宋代蜚声华夏,从青釉器、酱釉器到黑瓷茶盏,建窑见证了中国茶业的转变和发展,也见证了一个属于茶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