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面条的称呼是饼-食货志

古代面条的称呼是饼-食货志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古人并不用“面”来形容我们现在吃的面条。那么古代人怎么称呼现在所谓的“面条”呢?古代的文言文稍微难懂一些,大意就是说“饼”就是并,用水搅和面让它“合并”就成了“饼”。也就是说,古代人说的下锅煮的饼几乎可以肯定就是现代所谓的面条,或者是猫耳朵这类的面食。

古代面条的称呼是饼-食货志

汉语里的“面”原本指的就是谷物磨成的粉,比方说高粱面就是指高粱粉,杂粮面就是指杂粮粉。花椒虽然不是谷物,但语义延伸后,花椒磨成的粉就叫花椒面。也就是说古人并不用“面”来形容我们现在吃的面条。其实面条这两个字就是非常精确的用语,面做成的条就是面条,不过这已经是后来产生的词语了。

那么古代人怎么称呼现在所谓的“面条”呢?东汉语言学家刘熙写过一本叫作《释名》的书,其中的《释饮食》里面提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古代的文言文稍微难懂一些,大意就是说“饼”就是并,用水搅和面让它“合并”就成了“饼”。饼有很多种,蒸饼、汤饼、金饼、索饼……都是以变化出的形状命名的。

做过面食烘焙的人都知道,把大面团拿去烹煮或烘焙是很难熟透的,如果做成薄片或是小团就比较容易熟。在古代,燃料是相当珍贵的资源,你得花时间去捡拾枯枝或是砍伐树木,才能得到燃料。

很难想象古代人会做成一个大面团,然后直接丢进水里或是用火烤,最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压成薄片再加热烹煮,所以大概可以猜想出汉代所谓的饼应该都是扁平的面片。如果面片必须下锅煮,那么把面片切成条状或是小片会是比较好的选择。也就是说,古代人说的下锅煮的饼几乎可以肯定就是现代所谓的面条,或者是猫耳朵这类的面食。

那么“馄饨”在古代又是什么意思呢?西汉时代的学者扬雄写过一本书名很长的书,叫作《img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为《方言》,内容就是采集整理各地不同的语言。在《方言》里面,我们可以找到馄饨原本的意思。(www.xing528.com)

《方言》里有这样的记载:“饼谓之饨”“饼谓之托,或谓之img馄”。也就是说,馄饨两个字都是饼的意思。虽然我们在《方言》中没能找到“馄饨”的词条,不能证明汉代有现在所谓的馄饨或饺子,但扬雄说得清清楚楚,西汉就有这两个字了,而且都是指“饼”。

三国时期张揖编著的《广雅》是本类似辞典的著作,其中有段词条“馄饨,饼也”,不过后世刊行本加了南梁隋朝时期的文人颜之推对这段文字的注释:“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后世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水饺的起源,我觉得这个推断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饼是面片、面条类的面食,没人规定面片不能是偃月形(半月形)。前面提到的猫耳朵面,如果要说是偃月形也很合理。再则颜之推说这种偃月形馄饨“天下通食也”,要知道梁末隋初的时代正处乱世,中国古代即使是盛世,一般人都不一定能餐餐吃到肉,在乱世之中家家户户还有能力剁馅包面食,实在太不可思议。可以合理地推论,隋代所谓的馄饨应该还是面片的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