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豆腐切成块块卖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松桂南庄举人刘知县回乡后,仍沿用为官时的手段,对上阿谀逢迎,对下则大敲竹杠、勒索财物。他的两个儿子吸食大烟,为买鸦片而偷卖家里的良田。刘知县想了一个办法,把小丘小丘的田改成大丘的,他以为这样儿子就不敢偷卖了。不料两个儿子却说:“一盘豆腐切成块块卖。”一句话把刘知县活活气死。佚名讲述,张穗记录。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96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振纲)
人骑人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一天,一个聪明的农夫下地做活前,要求妻子送晌午饭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最好在“人骑人”的时候送来。可是到太阳落山了还不见妻子送饭来,农夫饿不住了,只好回家。见妻子提着饭在门口等“人骑人”的时候,因为妻子只见人骑马的过去,不见人骑人的,只好一直等,不敢去送。农夫说:“人骑在人的影子上,就是正午时候。”杨连清讲述,杨李松记录、翻译。稿存云龙县图书馆,16开,1页,550字。 (施新宇)
三姊妹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三姊妹,大姐鸡眼白嫁了县官当太太,二姐鸡屎黑嫁了个财主享清福,只有三妹鸡心红嫁了庄稼汉盘田过日子。大姐、二姐都瞧不起三妹,连吃的穿的也不肯借她。后来,县官死了,财主败了家,大姐、二姐什么都不会,只得靠讨饭度日。有一天,讨到三妹家,得到三妹的热情招待,留吃留住。当她俩认出是三妹时,羞愧得跑了出去,三妹追也追不回来。大姐钻进山洞没有再出来,二妹掉进深谷也不见了。后人把她俩消失的地方叫“鸡眼洞”、“鸡屎箐”。佚名讲述,李中迪记录、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5页,2 756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珍华)
门阿介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五个弟兄,同用一个名字“门阿介”,区别是在前面加上大、二、三、四、小。他们在地方上十分蛮横,常常欺负村人,又与地方官有勾结。那马人暗里去丽江土官那里告这五兄弟。由于白族支系那马方言“门阿介”是猫头鹰咬鸡的意思,土官以为是有关猫头鹰咬官的事,便发了“门阿介着实可恶,准予格杀”的告示。于是那马人就请了七个傈僳弟兄帮忙射杀了五个门阿介,百姓们才不受欺负。和少成讲述,周天纵、李震林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612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珍华)
不爱做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人叫不爱做,他整天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人人都讨厌他,终于他因愁闷而死。死后他投胎做了猫,因为不捉老鼠被主人摔死;后又投胎做美女嫁人,靠丈夫养活,一次丈夫外出,自己懒得做饭而饿死。阎王没办法,只好把他变成一把夜壶。马朝富讲述,张福三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999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施新宇)
双眼桥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东山有个财主有个独儿子,双眼瞎了。财主依仗有钱想为儿子讨个才貌双全的老婆。聪明人阿克了解到这些情况,便奔走于东山财主与西山财主之间,充当媒人。他凭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两家的婚事。婚后,西山财主气愤地找到阿克,问他为何让自己的女儿嫁了个瞎子,但因自己过于贪财而且没有识破阿克的计谋,不得不认输。阿克把从东山财主手中“骗”来的银两修了座桥,取名“双眼桥”。李怀生讲述,李茂才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1 026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罗振纲)
巧媳妇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一年的除夕,老公公叫三个儿媳回娘家探望,并说:“大媳妇回去三五天,二媳妇回去七八天,三媳妇回去半个月,一起去,一齐回,每人带个‘纸包火’回来。”三个人正月十五回来了,都提回个纸灯笼。老公公奇怪,问是谁教她们这样做的,都说是路边一个放猪姑娘教的。老公公设法把这个放猪的姑娘娶为四儿子媳妇。但这个姑娘从小许给了别家,在公堂上,放猪姑娘巧妙地辩赢了县官,成了老公公家的四儿媳。杨育才讲述,杨德超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248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新宇)
聪明的秀姑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和洱源县。故事梗概:有一次,皇帝避难到大理,见苍山下一农夫在挖地,便问:“农哥,今天你挖了几锄?”农夫答不上来,回去问妻子。妻子秀姑说:“明天他来时,你问他,‘跑马的娃子,你今天跑了几步路?’”果然,皇帝被问住了。当皇帝知道是他妻子教的后,就到他家住下,拿出一些银两给秀姑,说要办三件事:一文钱做九样菜,一碗米煮七碗饭,一张桌有千只眼。秀姑样样合条件地办到了,皇帝很佩服她。第二天早上,皇帝要走时,见墙上画着一条鱼,便问秀姑:“那条鱼有几斤?”骑马时,一只脚踏在马镫上,一只脚站在地上,又问秀姑:“我是上马还是下马?”这些怪问题,秀姑都一一巧妙地回答了,皇帝被大理农妇的才智慑服了。黑明星讲述,马福民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卷》送审本,32开,2页,1 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杨珊珊)
农妇巧对对联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孩子名叫陈大用,三岁时死了父亲,母亲是个勤劳聪明的村妇,深明事理,大用七岁时便送他去读书。但老师叶先生嫌贫爱富,有点看不起大用,便出了“竹笋方出何日方能成大用”的上联,叫大用对下联。母亲知道后便教大用对出:“桃花初放那时不见叶先生”把老师弄得目瞪口呆。但他不服败在农妇手下,第二天便叫大用的母亲到学馆对对联。结果,大用母亲的巧答妙对,使老师无地自容,逃到别处去教书了。李青萍记录、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2页,756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 (杨旭芸)
只要一半价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一个贪官向一奸商买玉镯。奸商知道他是贪官,想趁机捞一笔,便说道:“这对玉镯在别处要卖四十两,既然是大人要,就给一半价好了。”县官拿起一只玉镯说道:“好!既然是你送我一半,本官就收下一只,这一只还你,不买了!”佚名讲述,杨宪典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1页,21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施新宇)
死错了人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先生帮人家写祭文,有一次他照抄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冒充是自己写的,交给了雇主。雇主读祭文时发现是一篇祭侄儿的祭文,便质问他。他理直气壮地说:“我倒一个字也没写错,谁叫你们死错了人!”佚名讲述,杨宪典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1页,16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新宇)
老汉告状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一个老汉误听了四个与自己相依为命、善待自己的儿子的玩笑话,而把他们告上衙门。面对县令的审问,儿子们感到又冤枉又莫名其妙,只得连连喊冤。县令为了证明儿子们的清白,就出了一个题考他们,兄弟四人又如在家中开玩笑那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了问题。结果老汉得了县令二十大板的惩罚。最后,兄弟四人扶着父亲回家。李增荣讲述,李青志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648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罗振纲)
寺倒壁修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吴新爷巧妙地把白银运到鸡足山,同工匠们省吃俭用,修起了寺庙,但他所捐的银子才用了一半,便在一天夜里悄悄把一些银子放入照壁的土基里。寺庙竣工后,吴新爷提笔写了“寺倒壁修”四个字,工匠们还暗自笑话吴新爷写错了字。其实吴新爷在照壁里埋的银子,就是以备将来修缮之用的。屈应彩、吴嘉赐、李鸿钧讲述,鹤庆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记录。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振纲)
李家土锅塘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西山脚的村子缺水,吃的水都要到远处挑,种下的庄稼也活不成。李老头临终前告诉儿子,西山脚梅树下埋着几土锅金银。儿子去挖,请人去挖,都只挖到零星的几块。后来全村人抢着去挖,挖来挖去,坑越挖越大,里面积了水,就成了水塘,解决了人畜饮水和灌田的困难。人们感谢李老汉,便把水塘叫李家土锅塘。杨君合讲述,少峰、李荣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716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珍华)
多收二斗五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弟兄俩,哥哥勤快,弟弟懒惰。第一年,弟弟只种一斗包谷,由于他不薅锄,只收了一斗。第二年,他薅了两道,收了两斗。第三年,他向哥哥借包谷种没借到,便赌气薅了三道包谷,结果收了二斗五。弟弟终于明白哥哥的苦心,从此勤劳做人。武清海讲述,郭思九记录,和国煊翻译。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4页,1 51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新宇)
死宝与活宝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过去,兰坪县有个海子,有两个老朋友各住在海东、海西。海西老友富裕,海东老友贫穷。一天,海西的直帕茨请海东的劳里劳吃饭。席上碗筷都是金银做的,桌子矮了,便用四块金砖垫起,直帕茨还讥笑老友贫穷。有一天,劳里劳也请老友吃饭,桌上没有山珍海味,但经过自家四个子女、媳妇的精心烹调,饭菜十分可口,四个子女在旁服侍,吃得非常痛快。吃完饭,直帕茨很伤心地说:“我有的是死宝,而老友却有活宝,死的金银有什么用呢?老友有子有女,都是活宝。”和树林讲述,罗栋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621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罗振纲)
两老庚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某些地区。叙述的是:金顶原来是个海子。海东的老庚得到不义之财,成为大富人家。海西的老庚以打猎捕鱼为生,虽家境贫困,且四个儿子都是哑巴,倒也欣慰。一天,海东老庚为了显富,请海西老庚吃饭。席间除夸这夸那之外,还用四个金砖垫桌子。第二天,海西老庚也回请海东老庚。虽然四个儿子上菜时笨手笨脚,但为使老庚爹能晒着太阳就席,他们用手托着四只桌子脚跑来跑去。海东老庚看在眼里,自愧有钱无儿,草草吃完就悄悄走了。张朋仁、李开亮、张文秀讲述,施中林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杨福寿)
老陶死在荷包里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邓川城西有个勤劳的农民,大家叫他老陶。他娶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妻子,老陶想假借做梦使妻子改掉缺点,而妻子却说老陶能做梦卜卦,使他名声大振。一日,陶大嫂揭了一张寻找被盗御印的皇榜,让老陶去找。老陶和官府来人走到半路看见鸳鸯叼着条黄鳝,便脱口而出:“白的不死黄的亡!”就此破了案,得到皇上奖励。但娘娘不信老陶有如此本领,便把核桃放在荷包里让老陶猜荷包里装的是什么。老陶在彻底绝望之际,长叹一声说:“我老陶死在荷包里。”这又救了自己的命。从此他便躲到了无人知晓的地方去了。路满记录,李荣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2页,810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 (杨旭芸)
两公婆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两口子,又懒又馋。一日在家无事,便商量好如果第二天砍柴卖了钱就买两斤肉吃。但对肉的吃法意见不一,两口子大吵起来。隔壁大妈来劝架,才知他们连砍柴刀也没磨,草绳也没搓,就想着用卖柴的钱买肉吃的事了。佚名讲述,杨登农搜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94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新宇)
两朋友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两个朋友,一个穷,有儿女;一个富,无儿女。富朋友杨方很小气,一天,和穷朋友李志一同上山打猎时,带着好东西躲着吃。李志很大方,用一支箭射瞎熊眼睛,熊从树上跌下,刚好落在野猪身上,互相撕咬,两败俱亡。李志看杨方一无所获,便把野猪送他。有一年过年,杨方唱白曲奚落李家;李志气不过,也回敬了他一首,气昏了杨方夫妇。罗尚元讲述,马福民、李白庚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806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新宇)
岛枝杀鹰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福贡县、泸水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在高黎贡山的白族支系勒墨人居住的地方,老鹰和恶鸟危害很大,常常啄人吃、吸人血,大家都害怕。幸好出了个大力士岛枝,他用巧妙的方法杀死了老鹰,又装成女人,捏死了恶鸟祖孙三代,才让大家过上了安乐的日子。后来,鹰和鸟就再也不敢侵害勒墨人了。那么西讲述,郭思九、李缵绪搜集,李玉明翻译。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4页,2 002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珍华)
秀才和农夫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秀才与一个农夫是邻居,秀才早想霸占农夫的一块田。一天,农夫正在做活,秀才来到田边,要与农夫吟诗比赛,并说输家给赢家一块地。秀才在每句诗里都含一个“田”字,先吟了一首。农夫一听,知道是秀才的诡计,马上回敬了一首每句诗里都含一个“才”字的好诗。秀才一听,气得目瞪口呆,无可奈何,只好认输。佚名讲述,杨慎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1页,48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罗振纲)
两颗金珠子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黑潓江边有姐弟俩,姐叫玉花,弟叫玉亭,是一家老两口的一对儿女,但老两口只喜欢玉花,不喜欢玉亭。有一次玉亭放牛不小心,让牛吃了包谷苗,就被打得死去活来。老两口又把他关到楼上,用针戳进玉亭舌头,叫他替牛受罪。玉花悄悄放跑了弟弟。玉亭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走,走破了姐姐做的鞋,终于在沙地里抠出两颗金珠子,又做了一家好心人的上门女婿。待他回家找到姐姐时,玉花已为他哭瞎了眼睛,恰好两颗金珠子又换回玉花一双好眼睛。玉花也跟玉亭一同走回太阳升起的地方过安乐日子。施高明讲述,李荣、杨美清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5页,2 704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珍华)
阿哥县太爷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一个白族老妈妈很穷,但唱白曲出口成章。有一次她因欠粮欠税,被抓进县衙门。她用诙谐幽默的曲子回答县太爷的问题。官讲汉话,她唱白语,牛头不对马嘴,引得白族人哄堂大笑。县官怕她曲才太好,又怕她真有个当官的儿子回来,只好让她回家。张用修讲述,张文渤记录、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78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新宇)
两口子拜灶君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两口子,男人好赌钱,妻子无奈只得与他分居。分居后,男人不做活计,不到两年就把家产赌光。妻子省吃俭用,日子逐渐富足。男人到了山穷水尽才知悔改,和妻子一起在灶君前许愿不再赌钱,夫妻终于和好,从此勤俭持家,日子越过越好。佚名讲述,杨兴廷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783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杨旭芸)
张奎士与“杵臼花”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张奎士是个有才智的人,但怀才不遇,只得隐姓埋名跑到保山鹤林寺当花工。一天,庙里狂傲自大的宗师考学生对对联,出题“琵琶果”,让学生次日交卷。次日,学生交来卷子,上面都写着“杵臼花”。宗师不由得火冒三丈,拿学生是问,才知是张奎士所为。后来遇到张奎士,两人对质,宗师才知道是自己出题写错字的结果,从此宗师收敛了嚣张气焰。佚名讲述,施立卓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675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罗振纲)
取名字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老爷,一旦他的家人和下人生下儿女,他就一定要帮孩子取名字,而且是碰到他做什么事就取什么名字。他解手时下人生了儿子,他给取名“屁股”。他剃头时他老婆生了儿子,取名为“脑壳”。后来“屁股”死了,“脑壳”也已七岁。下人看到“脑壳”便想起自己的儿子,不禁落泪。老爷问为何悲伤,下人回答道:“我想我的屁股若还在着,也有老爷的脑壳那么大了。”佚名讲述,杨宪典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243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施新宇)
狗咬圣旨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国王的一个妃子因为年纪大了,要回家乡。国王给了她一张圣旨用来向老百姓征粮派税。不到一年,她的圣旨就用烂了,她就用牛皮仿制了一张。一天,牛皮圣旨被虫蛀了,她就把它放到太阳下晒,结果被饿狗咬吃了。老百姓拍手称快,说:“牛皮圣旨狗拉去了。”佚名讲述,王彪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351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施新宇)
选女婿 (一)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得宝是个聪颖的孩子。一天,他在路上拾得一口袋银子,尽管冒领的人很多,但他还是用巧妙的方法把银子还给了失主——一位老头。老头有个聪明能干的女儿秀兰,追求她的人很多。选婿这天,得宝以自己善良、勇敢、勤劳的品格,击败秀才、贡爷的儿子、财主,独占花魁。张瑞英讲述,董亮伟记录、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5页,2 350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 (杨旭芸)
选女婿 (二)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某些白族村寨。故事梗概:从前江边有个漂亮的姑娘,追求她的人很多。一天一个伙子、一个端公和一个宗师上门来说亲,姑娘以唱曲子选婿,并规定了曲子必须涉及的词语。先是端公唱,接着宗师唱,最后是伙子唱。伙子唱道:“犁头犁板一双筷,犁出田来人人爱;每年得银三百两,杂粮算在外。”这时姑娘情不自禁地唱道:“梳子篦子一双筷,梳出头来人人爱;从小我爱庄稼汉,二位我不爱。”曲声一落就拉走了伙子。张仲勋讲述,杨松泉记译。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2页,1 5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段伶)
欧阳鹦哥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传说欧阳鹦哥是一位白族画家,有一次比画,题目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他因画了一只红嘴壳的绿鹦哥而一举成名。一个夜晚,有一个贼爬进房来偷他家的麦面,把衣裳铺在地上,把麦面往上倒,要包裹起面来背走时,却摸不着衣裳。这时欧阳的老婆叫起来:“有小偷!”欧阳说:“没有,没有。”贼却急了说:“没有小偷,哪我的衣裳呢?”因为贼铺在地上的衣服被欧阳发觉后悄悄拿走了,小偷只得慌忙逃走。张用修讲述,张文渤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1页,366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新宇)(www.xing528.com)
养女不如种桃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老人,老婆在世时,每生一个姑娘,就种一棵桃树。三个女儿养大了,三棵桃树也结果了。老婆死了后,三个女儿都出嫁了。老倌去三个姑娘家吃饭,一家也不给,只好回家摘桃子吃解饥渴。村里人献计,让老倌装死,他照办了。三个女儿回来都哭着说老爹是吃了她家好东西,回来才死的。老倌气不过,一下子爬起来痛打三个姑娘,大骂:养女不如种桃。张灼贤讲述,李青萍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7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新宇)
谁放屁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老财主在乘船过河时放了个响屁,但却不认账。下船时,船主大叫,在船上放屁的那个人还没有交船钱。老财主大声反驳说他刚交过,怎么说没有交?逗得一船人哈哈大笑。佚名讲述,杨宪典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1页,15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偷酒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马登老汉到鹤庆卖干竹笋,生意很好。一天夜里,老汉倒了一壶鹤庆干酒放在床头,不想次日被小偷偷去。老汉想整治一下小偷,就拿了一壶自己的尿放在床头。夜里,两个小偷又偷走了“酒”,一路上一个小偷喝了一口,只觉腥臭无比。他把“酒”递给另一个小偷,两人都喝了老汉的尿。李贵宝讲述,李继昌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1页,378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罗振纲)
鹅戴金牌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皇帝赐给一品官杨抡一对戴着金牌的大鹅,杨抡每天把鹅放出去糟蹋百姓的庄稼。村里有个进士叫李闻诗,他的谷子也被杨抡的鹅糟蹋了,便放狗咬死了杨抡的鹅。杨抡把李闻诗告到知府衙门,新来的董知府想了个巧妙的办法把案子判了。他的判语是:“鹅嘴搓搓,吃谷不多。鹅戴金牌,狗不识字。禽畜相伤,与人何事?谷子赔鹅,鹅赔谷子。”杨抡无奈,只得作罢。佚名讲述,李唯一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7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施新宇)
提台、剃头匠和油匠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大理的提台箭法很好,百发百中。他经常拿老百姓做靶子开玩笑,虽没伤人但把人吓得半死。一天,一个剃头匠帮提台修容,把提台鼻子上的苍蝇一刀劈为两半,却没伤着提台的鼻子。受惊吓的提台要治他的死罪。这时来了个油匠提着装三斤油的油壶从照壁上往墙脚的壶里倒,不漏不滴,恰是一斤。提台觉得大理白族人本事都大,不敢得罪,就把剃头匠给放了。佚名讲述,杨兴廷整整。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51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施珍华)
赛宝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鹤庆东山庙每年都要举行赛宝会。富人的奇珍异宝光彩夺目,而农民的红米、白面、荞糕等也毫不逊色,各人都夸自己的宝贝。有一年举行赛宝会时,忽然乌云密布,接着下雨三天。这样一来,富人只能守着宝贝挨饿,而农民却有红米饭、荞糕等东西吃没有挨饿。从此,赛宝会上便把五谷列为天下百宝之首。佚名讲述,章虹宇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1页,459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懒婆算命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又馋又懒的财主婆到张铁嘴处算命。张铁嘴告诉她:“你这个人,大腿痒,朝上挠;头皮痒,往下抓;你家的猪朝前拱,鸡往后扒。”还叮嘱她:“千万别把你算命的事告诉你男人,不然他会给你一嘴巴的。”回家后,她忍不住告诉她男人说算命的太神了,果然被她男人抽了一嘴巴。佚名讲述,杨登农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施新宇)
糊涂官判案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两个父母双亡的弟兄,想出门做生意,便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变卖了。一天,他俩投宿在一个偏僻的独家店,弟弟突然肚子痛,两弟兄去前村看病。回来时发现钱被店主夫妇偷了,但他们却死不认账。后来官司打到杨知县那里,杨知县用外人看似糊涂的巧妙方法,使案情真相大白。张映连讲述,李青萍记录、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3页,900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 (杨旭芸)
阿忍和他的三个儿子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某些地区。故事梗概:一天,通甸的乡绅阿忍叫三个儿子写文章,到一定时辰就去检查。他走到大儿子的书房,见他伏案呼呼大睡,便揪住大问:“为何这样?”答道:“先生说好文章是梦出来的。我的好文章被您一吼打断了。”又看了老二、老三,一个在喝墨水,一个在撕书,问:“为何?”一个说:“先生说我的肚子里墨水不够,”另一个说:“先生说读书要破万卷。”阿忍听了儿子们的话,气得昏了过去。和俊山讲述,罗金文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杨福寿)
阿宝娶妻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某些地区。故事梗概:阿宝早有婚约,但姑娘的父亲嫌他穷,借口阿宝不会说汉话,暗中将姑娘改嫁财主的公子。阿宝把姑娘父亲的借口当真了,就跟着几个汉人走了一天,学得四句汉话回来。他想跟姑娘的父亲说自己已学到汉话时,正逢姑娘的父亲为姑娘备办喜宴。司仪和客人们见了他,既同情又无法,只得热情招呼。阿宝顺口用学得的前三句汉话进行应酬,大家觉得他出言不逊。姑娘的父亲前来见他,他又气又烦,顺口将跟汉人离别时汉人的话讲了一遍:“再会,咱们县里不见府里见!”姑娘的父亲最怕官,知道此话之意,不知如何是好。夫人和姑娘也怕出事,大家商议只得加银退亲,并借此喜宴,让阿宝和姑娘成亲。佚名讲述,和育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杨福寿)
寸步不让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个老爷,教儿子对外人要寸步不让。一天,他叫儿子去打酒,路遇一个犟人,两人窄路相逢,都不肯让路,互相对峙着。老爷在家等急了,叫家人去找,儿子将酒给家人后,还跟犟人相持在路上。家人把事情禀告老爷,老爷说:“等我跟客人吃过饭后,我去换他。”佚名讲述,杨宪典记译。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卷》,32开,1页,3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杨珊珊)
乡董赖薪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白族村寨。叙述的是:因远有位李先生,被龙潭村乡董以年薪十两银子聘为学馆先生。李先生到馆后,几十名学童的学习大有长进。年期满,乡董却说他教书无能,拒付酬薪。此时正遇督学官到村里,双方都向督学官申诉。督学官即以学馆中四方灯为题,叫李先生作对联。李先生脱口而出:“一支烛点四方灯,明明亮亮照见东西南北;十两银教一学堂,苦苦楚楚混过春夏秋冬。”督学官听了,知其有才华,便怒斥乡董。乡董愧疚,即付年薪。佚名讲述,李近仁搜集、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2页,1 2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 (段伶)
割肉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白族村寨。叙述的是:爱财如命的老两口,把大女儿和二女儿嫁给了富人,也要把三女儿嫁给一个财主老倌。三女儿不从,父亲大怒说:“不听,我就要割你的肉吃。”父亲真要割女儿的肉,三女儿不见了。后来父亲身上生了脓疮,危在旦夕,听算命先生说只有女儿的肉才能治好。母亲就去找大姑娘,要她献身上的肉。大女儿说:“我的身子你们已经把它卖了,要肉就得用银钱买。”又问二女儿,二女儿也说要用田地来换。父亲知道后哭喊道:“三女儿呀,我对不起你,快回来吧!”话音未落就死了。佚名讲述,李爱媛搜集、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2页,1 4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 (段伶)
巧治小偷病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某些地区。叙述的是:有一天夜里,有个小偷披上蓑衣,带着镰刀、篮子去地里偷高粱。到地里,他听见有人也在割高粱,还往他这边走来。隐约中见那人样子很怪,并怪声怪气地要跟他比穿戴,比牙齿。他不敢不比,以为是鬼,吓瘫在高粱地里。此后小偷魂不附体,久病不愈。直到隔壁大妈说出真情:那是她老伴装成怪物吓唬他的,小偷的病才好了。此后,小偷再不敢偷东西了。赵智海讲述,高鲁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杨福寿)
铁心狼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某些地区。叙述的是:有孤儿寡母俩,母亲有点好吃好穿的,都要先给儿子,把儿子娇惯坏了。儿子稍不顺意,就打骂母亲,最后把母亲撵走了。后来儿子得了不义之财,娶了老婆,心里只有老婆。老婆怀孕后,觉得需要有人照顾,才把母亲接回来。可是为了在老婆面前显示高贵,却叫母亲不要说出他们的母子关系。母亲毕竟是母亲,还是疼爱儿子,就跟着回去,以“丫头树”的名字照顾儿子媳妇,直到生了孩子,孩子长到四五岁。好在儿媳妇同情她,把她当做母亲一般对待,母亲心里也有一些安慰。后来儿子看母亲年老无用,又要撵走她。这时,媳妇已知道真情,便认了婆婆,领着孩子跟婆婆出走,让儿子成了光棍汉。佚名讲述,彭素英记译、整理。载《怒江文艺》1995年第1期,3页,4 000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联1995年编印。 (段辰)
审大门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白族地区。叙述的是:有一家的宝剑被盗,县官别出心裁,与失主商量要审大门。这天,县府升堂,县官命衙役将大门拿下,大声呵斥,然后侧耳倾听。县官“恩、啊”应声之后大呼道:“大门说了,你这盗贼,快给我站出来!”众人静候,无人投案。县官又命衙役将宝剑拿出示众,大呼道:“盗贼,你要从宽处理就站出来!”这时一人跪到地上,请求恕罪。原来县官做了假剑,以示已经找到盗贼藏匿的宝剑,掌握了盗贼的把柄。罗树荣讲述,杨美清、李荣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卷》送审本,32开,3页,1 4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杨珊珊)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金华山脚八村庄有老两口,老妈妈信神信鬼,老公公为了使老婆婆不再迷信,一天,就在嘴里含了个李子,装成有病。老婆婆请来巫婆,巫婆装神弄鬼跳了半天,老公公突然跳起来吐出李子,吓得巫婆狼狈而逃。老婆婆目瞪口呆没有话说,从此不再迷信。佚名讲述,沈葆清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7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新宇)
该谁先吃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一个老倌经常独自一人偷吃好的,当小孙子与他争吃时,他就说,爷爷老了,吃不得几天了,小孩以后可以慢慢吃。小孙子很气恼。一日,小孩去放牛,只牵了老牛去。爷爷看见小孙子把小牛留在牛棚里,不由朝孙子发火。孙子不慌不忙地用爷爷经常对自己说的话作答:“该谁先吃?”爷爷哑口无言。佚名讲述,李润奎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1页,486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罗振纲)
牛皮圣旨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一年正德皇帝着便服来到鹤庆,在人困马乏的时候受到了董家母子的招待。正德无以相赠,让小董找来笔,在牛皮上写了圣旨,叫他三天内到县衙门领赏。不想刚送走皇上,几条狗就把牛皮圣旨叼走了。皇上回宫后,一天,很想吃在小董家吃到的食物,但御膳房做不出来,便召了董家母子进宫传授做法,并赐给官位。后来董家母子谢绝了皇上的挽留,又回到老家求皮乡。赵洪讲述,杨铠搜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2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振纲)
五十石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一天,一个老妈妈从西山下来到了石明月村,向一个大嫂讨饭吃。老妈妈把大嫂的一甑子饭都吃完了,大嫂也不生气,回去又做了一甑饭,送到田里给帮忙的人吃。老妈妈很感谢那位大嫂,教给她精耕细作的方法,结果大嫂家的一丘田打了五十石谷子。冯德璋讲述,李治唐、杜惠荣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35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珍华)
贾云唱乡戏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故事梗概:传说有一个叫贾云的年轻人很羡慕上台唱戏的人。有一年中秋节,他把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去换了唱戏用的衣物,背熟了唱词,准备登台表演。轮到贾云登台时,他往台下一看,但见人山人海,不由双脚发抖。最后在戏班师傅的再三催促下,仅唱了几句,便跑回家了。佚名讲述,罗煜鸾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780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罗振纲)
毡帽底下有能人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传说鹤庆钟鼓楼建成这天,县官老爷高坐楼台,看着众多文人为高楼写字、题匾,虽然真、草、隶、篆应有尽有,但就是没有一张让县官满意的。这时,一位头戴毡帽的山里人挤进人群,摘下毡帽卷成笔几下就写了“云鹤楼”三个大字,县官大喜。从此“毡帽底下有能人”的俗语就传开了。章正举讲述,章正义搜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1页,504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振纲)
血染柿树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一个只听媳妇的话、常常虐待生母的年轻人,有一次在田埂上看到一只小乌鸦啄食喂老乌鸦,顿时醒悔,赶紧跑到村中接应正好往田中给自己送饭的妈妈。不想,刚走出村口的母亲看见儿子手拿牛鞭,以为儿子又要打骂自己,羞于在村中乡亲面前被儿子殴打,就一头撞死在柿树上。儿子知道是自己平时不善待老人,害死了母亲,便把柿树砍了,用柿子做了灵位,点上自己的鲜血,以表忏悔。张长生讲述,瑞鸿、瑞林记录,乐夫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576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罗振纲)
郊边牧笛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传说有一个帮官家放牛的哑巴吹得一手好笛子。水寨的赵土官有个女儿,生母死后,常受后娘虐待,比丫头都不如。她常去湖边洗衣服,并弹得一手好口弦。哑巴和赵土官的女儿两人渐渐相爱了。赵土官发现后,把女儿关进了土牢。哑巴等了很久不见姑娘来,便吹笛呼唤姑娘,嘴里吹出了血,死在了湖边;姑娘不吃不喝地弹口弦,也死在了牢房。从此,每逢月夜,人们常在湖边听到他们的笛声、口弦声。佚名讲述,杨元寿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3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新宇)
哑子哭娘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传说一个哑巴用一节芦管烙了几个小洞,插上芦苇哨,吹出的调子叫人听了落泪。哑巴的母亲死后,他用曲子表达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抚和儿子的悲伤。后来哑巴把芦管改成黄杨木杆,并做成喇叭口,声音就传得更远,更加响亮,这就是白族的“滴代”(类似唢呐)。王长寿、王金芳讲述,杨明高记译、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534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施新宇)
剑湖武术师马继泰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剑湖武术师马继泰年轻时出门在外,一次在永昌救了一位与人比武受伤的武术师,却得罪了另一位拳师。拳师要求马继泰与他比武,比武时拳师被马继泰打死了。多年以后,拳师的儿子来找马师傅报仇。年轻人不仅在马家受到盛情招待,马继泰还让他打了自己三锤。但结果马继泰还是被打死了,也了却了自己当年的怨仇。段霁明讲述,杨印生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4页,2 565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 (罗振纲)
穷孩子上了学堂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喜洲白族老先生杨某学问高深,书法也好,被杜元帅请到元帅府教他的儿女学习汉文。数年后其子女学成,杨老先生想回喜洲教学,但苦于无钱办学。杜元帅知道后就拨给杨老先生一片田地作学田,让他办起学堂。这样读不起书的穷孩子也能上学了,学校为喜洲培养了一批人才。杨立成讲述,李缵绪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323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施珍华)
玉米珍珠粥和日月饼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皇帝微服来到民间,受到一家母子俩的热情款待。母子俩家中贫寒、食不果腹,但还是用玉米、红米煮的汤和锅边粑粑招待来客。后来,皇帝一问,才知食物名称是玉米珍珠粥和日月饼。皇帝回宫后,虽然顿顿吃山珍海味,但始终很想念玉米珍珠粥和日月饼的美味。当皇帝又一次尝到老太婆亲手所做的玉米珍珠粥和日月饼时,才明白饥饿好吃的道理,明白了百姓的苦衷。鹤九讲述,张子云搜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1 988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振纲)
兰季子会大哥——饱餐一顿 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兰家三兄弟从小无依靠,以割草为生。三人相约,往后无论谁有出息都不得忘了其他兄弟。多年以后,二弟、三弟听说大哥做了官,于是前来投靠。在大哥摆的宴席上,三弟兰季子狼吞虎咽吃撑了,多亏医生抢救才拣了条命。后来,就传下了“兰季子会大哥——饱餐一顿”的俗语。佚名讲述,奚锡钧搜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03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振纲)
早上属鸡,晚上属鸭白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狗年出生的人,好吃懒做。他不怪自己懒,却怪自己属相不好。一天他见在菜园挖地的一老农,吃得很好。得知老农属鸡后就决定自己也要属鸡,并学老农一样回家挖菜地。挖了几下就觉得很累,便到街心散步。见有两人喝酒吃肉,十分羡慕,打听后得知他们属鸭,就决定自己也要属鸭。尽管如此,他也没能过上好日子。佚名讲述,江锐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053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施新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