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媳妇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故事梗概:一个老婆婆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娶了媳妇。大媳妇和二媳妇没有孝心。一天,婆婆生病在床,三媳妇问婆婆要吃什么,婆婆说要吃四两人心人肝做的汤。三媳妇到街上买人心人肝,买不到。她就找铁匠打了一把尖刀,夜里,三媳妇把自己的胸膛剖开,割下四两心、肝做汤给婆婆吃,婆婆的病马上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太阳很高了,三媳妇还没有起床。大媳妇和二媳妇就到婆婆面前告状,说三媳妇懒。婆婆抓起拐杖来到三媳妇房间,看见三媳妇还睡在床上,举杖就打。三媳妇求婆婆不要打她的胸膛,婆婆不听,一阵乱打,三媳妇胸膛流出了血,婆婆看到上面的洞口,知道三媳妇做的四两人心人肝汤的由来。婆婆要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三媳妇,三媳妇不要钥匙,只要婆婆给她立牌坊,婆婆照办了。三媳妇因孝心而出了名。自绍灯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5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施文志)
媳妇坟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很久以前,异龙湖之南的白尼村有个老妈妈,她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娶了媳妇。由于老妈妈为人正直勤劳,操持家务有方,三兄弟都没有分家,一家人勤俭和睦,盘田种地,生活日渐好过起来。正在这时,老妈妈突然病倒了,儿子们请遍了方圆几十里的名医,仍不见效。看婆婆病得不轻,大媳妇、二媳妇各自盘算着,盼婆婆早些死,好自己来当家做主、分财产,对婆婆的病就不关心了。三媳妇为治好婆婆的病,到处寻医找药,捧汤送饭,端屎倒尿,日夜照料婆婆。一天,三媳妇从请来的神医那里得知婆婆的病要吃人肝才能治好,便忍着剧痛把自己的肝割了一叶煮给婆婆吃。婆婆吃了三媳妇的肝,病立刻好了,可三媳妇为了救婆婆献出了生命。悲痛的老妈妈根据三媳妇的夙愿,把她埋在村前的十字路口。从此,村中男女老少,凡是经过媳妇坟的人都会献上一束山茶花并把三颗同样大小的圆石抛在坟头上,缅怀这个孝顺的媳妇。天长日久,三媳妇的坟垒成了一座山包。白凤琴讲述,白章富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3页,3 5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梁红)
五十两银子救三条命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一带。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书生上京赶考,身带五十两银子,途中遇到一个身怀有孕的妇人,手上还牵着一个孩子,边走边哭,非常悲伤。书生上前打听才知,原来她的男人犯了法,要交五十两银子才能赎命,否则午时就要杀头,可是她没有钱,孤儿寡母只有去寻死。书生想去想来,觉得还是救命要紧,就把五十两盘缠给了妇人去赎人,自己却放弃考试回家了。第二年,书生又攒了五十两银子上京赶考,终于如愿以偿,入了仕途。包和讲述,者厚培搜集、记录。收入《三女找太阳——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96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福云 朱琚元)
五个儿子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户王姓穷人,妻子早亡,两个儿子长大了没钱成家,弟兄俩便经常拿老王出气。一天,老王上山打柴,在通往省城的路旁边拣到一个装满银子的布袋,又见一位骑马上京赶考的秀才在路上低头找东西,老王把银子还给了秀才,秀才很感动,便拜他为义父。家里的两个儿子知道这件事后大骂老王,并把他赶出了家门。老王漫无目的地走了五天,在山坳里遇见了父母双亡的周氏两兄弟俩,两兄弟听了他的遭遇,便留下老人做义父。一天,老王在山上挖到一罐银子,他把这罐银子交给周氏兄弟俩,让他们娶妻成了家。两个亲生儿子听说后找上门来,遭冷遇后他们把老王告到县衙门。没想到新上任的县太爷就是当年丢失银子的秀才,他认出了义父,把王氏兄弟赶出了衙门,将老人留下来享福。安朝义讲述,杨忠友、李志忠、戴琼凤搜集、整理。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5页,3 42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普开福)
棉花和青苔的传说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撒梅人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个忠厚的农民死了妻子,他为失去母亲的儿子找了个后妈。后妈也带着一个儿子,农民父子对后妈母子非常好。后妈表面上同等对待两个儿子,暗地里却时时偏着自己的儿子。冬天,两个儿子穿着后妈做的新棉衣跟着农民上山干活,后妈的儿子干了一会儿就汗流满面,农民的儿子却冷得发抖做不了活,只好跑回家烤火。气恼的农夫一进家门便举棍暴打儿子,看见从儿子被打裂线的新棉衣里掉出许多青苔。农民明白了一切,愤怒地把老婆赶出了家门。毕贵兰讲述,周俊禄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200字,昆明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梁红)
假善葬虎腹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传说私迷地方有个叫若维的姑娘,她的美貌倾倒了无数俊小伙。但说也奇怪,和她相处不久后,许多小伙子就不再爱她了,以至于她二十五六岁还没有出嫁。有一年三月,娜依寨举办摔跤比赛,远近的姑娘、小伙子成群而来。相貌出众的若维身边围满了各路小伙子,但若维不把这些衣着寒酸的人放在眼里,她的眼睛只盯着摔跤场中身披红花布的胜利者——英俊的阿柱。她用眼睛深情地看着阿柱,阿柱也同样被她迷住了。他们在山上对歌,互诉爱慕。去阿柱家的路上,她将阿柱肩上的红花布解下装进了自己的麻布包。到了家,阿柱的父母热情地款待了她。第二天,他们在去若维家的路上,看见一蓬锁梅,若维解下围腰丢在上面说:“这是我的”,又看见一处白叶果,若维又解下腰带丢在白叶果上,不让阿柱摘吃。以为若维在开玩笑的阿柱摘吃了她用围腰认住的那蓬锁梅后,却遭到她不堪入耳的辱骂。阿柱这时才看清了她的嘴脸和心肠,于是便跨上马背说:“你是个貌美嘴巧心黑的姑娘!”说完扔下若维策马而去。若维若无其事,感到自己很有福气。正在此时,林子里蹿出一只猛虎把她吃了。佚名讲述,张永红整理。收入《阿则和他的宝剑》,32开,4页,2 3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梁红)
穷老友和富老友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永平县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有两个老友,一个富,一个穷。穷朋友忠厚老实,娶了个心灵手巧的媳妇,富朋友很嫉妒他,心存邪念。富朋友趁穷朋友的媳妇回家去探望母亲时,用毒酒毒死了穷朋友。穷朋友的媳妇回来后,得知丈夫被毒死,就状告富朋友。最后,富朋友不但没有得到穷朋友的妻子,反而赔了自己的性命。马汝宽讲述,素绍云搜集、整理。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永平县卷》,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张秀娟)
九子不葬祖,一女打金棺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永平县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两夫妇生了九个儿子,妻子想要一个女儿,丈夫求神显灵,第二年他们生了个女儿。女儿长大后,父亲把儿女们叫到跟前,问他们在享谁的福。九个儿子都说是享父亲的福,唯独女儿说享自己的福。父亲很生气,想处死女儿。九哥得知后,悄悄地叫妹妹骑马远走。妹妹在途中得到一个穷小伙子的救助,二人结了亲,夫妻二人靠辛勤劳动,家境兴旺。父亲知道是老九让女儿出走的情况后,便把老九处死了,其他八个儿子也不争气,败了家,父母只得以讨饭度日。一天,他们讨饭讨到女儿家,女儿认出了父母,她不忘养育之恩,就把两老留下,悉心赡养。到父母辞世时,女儿给父母做了两副金棺。后来,人们赞颂女儿的孝心说:“九子不葬祖,一女打金棺。”佚名讲述,长鹰搜集、整理。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永平县卷》,32开,4页,2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张秀娟)
九子不如石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彝族回族自治县。故事梗概:很早以前,在一个盛产蘑菇的彝家山寨,有位捡菇能手叫蘑老头,他每天起早摸黑地盘庄稼、捡蘑菇卖,养育了九个儿子,为他们盖房娶媳。老伴去世后,年老体衰的蘑老头遭遇了儿子们的冷漠,伤心的蘑老头决定惩治九个不孝的儿子。一天,蘑老头的朋友谷巴告诉蘑老头的九个儿子,蘑老头手头还有不少银子,往后哪个儿子孝顺,银子就会留给他。从此后,九个儿子争着照顾蘑老头,鞍前马后地把蘑老头伺候得舒舒服服,一直活到九十九岁。蘑老头去世后,九个儿子在谷巴的指点下挖回装着银子的土罐,可打开土罐才发现里面装的全是石子。张文祥讲述,杨汝富记录、整理。收入《寻甸民族民间故事集》,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梁红)
狠心娘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阿花、阿荣姐妹俩的父亲死后,母亲忍受不了穷苦的生活,狠心地抛下幼小的阿花姐妹俩,嫁给外村的富人做了小老婆。没了爹妈的阿花姐妹俩只得到处流浪乞讨,后来被一对没有儿女、以酿酒为生的夫妇收养。几年后,阿花姐妹俩都长得如花似玉,她们的母亲嫁的那家富人的大儿子朝朵看上了阿花并与她相恋。阿花来到朝朵家,认出了母亲,并揭穿了她抛弃亲生儿女的恶行。其母吐血而亡。后来阿花姐妹俩都找到了称心的人,过上了幸福生活。李婢讲述,杨幸才、邱满昌翻译、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5页,2 5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梁红)
一根草索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罗孝自小死了母亲,由父亲拉扯大。可罗孝娶妻后没了孝心,天天虐待年已古稀的父亲。罗孝有了两个儿子后不久,其父便死了。罗孝搓了根索子套在父亲的脖子上,拖着父亲的尸体,并叫大儿子抬着锄头一起到山上草草地埋了父亲。当他们准备回家时,其子赶忙拾起草索,罗孝阻止他,他却说:“等你死了,省得我另外搓一根。”佚名讲述,龙天民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1页,62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梁红)
竹篮不能丢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个叫阿哲的人,父亲老了,他就嫌父亲只吃不做,盼老人早点死。可老人的牙齿嚼蚕豆的声音还很响,大有再活十多年的样子。阿哲再也等不下去了。有一天,阿哲骗父亲说一起到后山李家吃饭,便用竹篮背着父亲,领着儿子阿狗朝山上走去。到了山顶悬崖边,阿哲突然变脸,抱起竹篮要往下丢。“爹,竹篮不能丢!”阿狗忽然说。“为哪样?”“以后你老了,我丢你时,拿哪样装你?”阿哲像被火烫了一样,全身颤动,他放下竹篮抱头痛哭,起身把父亲背回家,小心奉养送终,尽了儿子的孝心。张阿富讲述,李继舜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1页,80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 (梁红)
爱佐与爱莎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某些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传说爱佐生于有颗星星落在格祖筛力街的瞬间,因此,爱佐自幼本领非凡;而爱莎则生在有只金孔雀飞临沙方维力街的时刻,所以,爱莎自小能歌善绣。爱佐虽长在穷苦人家,却有着坚毅勇敢的品格;爱莎虽长在富人家,却有着勤劳仁爱之心。爱佐父亲去世后,为养活母亲,爱佐到爱莎家做帮工,后来他与爱莎产生了恋情,定下了终身。嫌贫爱富的爱莎的父亲诗诺迪杆得知他们的恋情后,撵走了爱佐。互相深爱着的一对恋人趁六月二十四(火把节)之机相会。后来,爱莎跟着爱人回家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暴跳如雷的诗诺迪杆趁爱佐在山中烧炭时拖走了爱莎,把她关在舅舅家的土牢里。爱佐得知消息后,赶到爱莎舅舅家要人。爱莎舅舅阿咪狼和诗诺迪杆看见爱佐虽火冒三丈,但又惧怕爱佐的本领,便设计刁难爱佐,要他按彝家规矩比赛一些项目,赢了才能得到爱莎,否则就要将爱莎嫁给表兄。比力气、比唱歌等,阿咪狼的家奴们都输给了爱佐。于是,他们使出毒计要爱佐到尖顶山抓公鹿,想让爱佐死于虎口。爱佐在沙朗树的帮助下,反使老虎朝诗诺迪杆和家丁扑去。受了惊吓的诗诺迪杆只好将女儿从土牢中放出,让爱佐带走。当爱佐和爱莎骑着大白马往家走时,不死心的阿咪狼父子带着家丁追赶而来。为了永不分离,爱佐与爱莎抱在一起,纵马跳下了石岩。佚名讲述,曾德奎搜集、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9页,7 30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梁红)
梅花与勤郎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某些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彝寨有个叫梅花的姑娘,她才貌出众,聪明伶俐,家务、生产样样会,方圆十里人人夸,说亲的人踏破了门槛,梅花就是不点头,因为她心里恋着一个叫勤郎的英俊小伙,苦苦等他来提亲。勤郎仰慕梅花已久,但因从小失去双亲,故不敢贸然求亲。一日,他终于鼓起勇气去梅花家提亲,可梅花爹为了女儿的幸福,出了许多有关生产、劳动的难题让勤郎做。勤郎在梅花的帮助下,闯过一道道难关,解决了所有难题,得到了梅花父母的认可。他们成亲后,男耕女织,孝敬父母,过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李正存讲述,永勤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3页,1 60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 (梁红)
老田嫁女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老田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引来很多的年轻伙子求婚。老田决定出题招考女婿。老田要招女婿的消息才传出去,就有三个彝家小伙子主动到田里帮老田干活,都想得到他美貌的姑娘。老田是个老实人,他不想让三个小伙子为自己白干活,于是提出一些问题,并说谁回答对了,就招谁为女婿。他的问题是:“什么东西红彤彤?什么东西白生生?什么东西两边挂?什么东西重又重?”长得书生气的那个小伙子虽答得好,老田却没有看上,摇摇头;长得粗野的那个小伙子也答得对,老田怕他靠不住,也摇摇头;长得结实健壮、聪明能干的那个小伙子的回答使老田拍手叫好,频频点头。老田终于招到了一个女儿满意、他也满意的好女婿。白正保讲述,李立顺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3页,1 3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 (宋自华)
青苦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美丽的姑娘青苦被寨主逼着其父母为她定了亲。不满自己婚事的青苦在参加寨中年轻人跳乐、对调子时,主动传情于英俊小伙草松若,并和他私奔到一个遥远的村寨,靠租种土地开始了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可青苦没能躲过当地的恶人爷公。为了把青苦弄到手,爷公买通寨中恶人陷害草松若,并将其杀害。在累累白骨中,青苦滴血认夫,通过信物找到了草松若的尸骨。青苦爬上寨中鼓楼,敲响牛皮鼓招来寨里人,以以身相许为条件求人帮助埋葬丈夫。爷公自告奋勇跟着青苦到白鸽达山埋葬草松岩,青苦乘他挖坑之机,抽刀杀死了他,然后背着丈夫的骨头走了。佘兴和讲述,普江翻译、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7页,4 1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梁红)
巧结良缘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某些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个帮工的小伙子被财主家的姑娘爱上了。财主贪财,不许姑娘跟穷小伙子结婚。姑娘宁死也不愿嫁给别人。财主要小伙子为他做三件事,作为与他女儿结婚的条件。第一件事是打一只鹭鸶。小伙子见到鹭鸶,正担心瞄不准,姑娘在他身后叫了一声,箭射出去,正中鹭鸶。第二件事是一箭射下十只瓦雀。姑娘和小伙子晚上在墙洞里捉到十只瓦雀,然后把它们穿在一支箭上就过了关。第三件事是取豹子胆。山上有解板匠(把木料锯成木板的人),一只豹子去偷解板匠的东西吃,碰掉了板筒(还没完全锯开的木板和木料)上的楔子,爪子被夹住了,刚好又被小伙子碰上,小伙子把豹子射死,取出它的胆。财主只好让姑娘与小伙子成亲。佚名讲述,周德瀚、朱永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0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谢国先)
打猎过年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故事梗概:从前,有两口子,儿女多,家里穷,年三十也没有吃的,婆娘只好流泪,汉子到山上打猎,想找点野味来过年。汉子在山上看到一只大老虎和一头老野猪在一起玩耍。他知道自己不一箭射死两只野兽,就会被野兽害死。他听说老野猪是山里最凶猛的野兽,于是就射老野猪。老野猪屁股上中了一箭,以为是老虎咬它,就扑向老虎。两只野兽拼命厮打起来,把汉子吓昏了。等他醒来,大老虎和老野猪都死了。汉子回村邀约穷人把两只野兽抬回家,大家欢欢喜喜地过了年。祝发章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0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施文志)
阿维与娜依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小伙子阿维为给父母治病,四处借债,无奈到土司家当长工抵债。土司的三女儿美丽善良,爱上了人品好、手艺精的阿维。土司刁难穷小伙,机智姑娘出主意,终赢得头人的房屋,有情人终成眷属,日子美满又幸福。王升万讲述,张庆荣搜集、整理。收入《宣威民间文学集成综合卷》,32开,5页,3 36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谭玉婷)
学礼性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一带。故事梗概:从前,有一个富家子弟名叫王大才,他不知书不识礼,长大后娶不着媳妇。有一次,王大才到张家庄张老汉家提亲,送了很多聘礼,可张家就是不答应。后来为了让王大才知书识礼,其父母给他带了够三年用的银两外出学人文礼仪。王大才出门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便不知该怎么走,只好跟两个秀才模样的人一起上路。路上见到一堆马屎,高秀才说:“马屎上的苍蝇,起的起,落的落。”到了一个箐塘旁,矮秀才说:“这塘水清倒清,可惜没漂两片叶子。”来到村口,看见有条白母狗在狂叫,高秀才说:“墙头上的老母狗,是你的你咬咬,不是你的你也要咬咬。”进村见一户人家门前几盆花因缺水,土已干裂,矮秀才说:“头上花蓬蓬,脚上土干裂。”出村来到一座石桥上,听到两人在说话:“走了,走了,我们州里不见府里见。”王大才记住了这些话。到了张家庄张老汉家,就把上面这些话全说了出来。张家的三个姑娘责怪媒婆没报实情,差点把这么个知书识礼的人错过了。因张家大姑娘第二天要出嫁,张老汉便连夜把二姑娘嫁给了王大才。王大才出门学一天的礼性就得了个媳妇,尝到了讲礼性的甜头,以后便发奋读书,考上了状元。朱世亮讲述,严长会搜集。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5页,2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聂鲁)
矣武举卖米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易门县部分彝族民间。故事梗概:传说大约在清朝中期,易门贾姑姓矣的农户家有个力大无比的男孩,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只学别人武枪弄刀。长大后他考中武举,但无人请他做官,只好天天在家练武。一天矣武举用马驮着四斗米到十多里外的峨山甸中街上去卖,走到半路,人困马乏,他为赶路,想出一招,干脆把马驮子卸下来扛在肩上,然后整个人又骑在马上,这下反而把马给压瘫了,人和驮子从马上栽了下来,弄得鼻青脸肿。他破口大骂:“真是一匹笨马,刚才怪驮子压在你身上走不动,如今驮子扛在我身上,反而起不来!”同路人见此情景,捧腹大笑。从此人们就叫他“矣包子”。李朝真讲述,施复清搜集、整理。收入《嶍峨风情——续一》,32开,2页,6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 (普开福)
栽秧的故事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相传很久以前,人们种稻谷不兴育秧移栽,而是将谷种撒到田里后就等着收获。有一年,彝族寨子里的田都被牛糟蹋了,除田的边角地带还长着密密麻麻的秧苗外,田中央的秧苗被牛踩得只剩稀疏的几棵了。寨子里有个聪明过人的孩子,他告诉乡亲们不要难过,他有办法弥补。他把田边角的密秧拔起来移栽到稀疏的田中央,寨里人都照着他的办法做。到秋收时,家家田里的稻谷都长得穗长粒圆,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人们就用这种育秧移栽的方法种稻,一代传一代,一直到现在。李开正讲述,徐彩云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六辑,32开,2页,364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 (宋自华)
憨姑爷送礼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某些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山苏寨子里有个憨姑爷,他是寨里闻名的一块笑料。有一次,憨姑爷的小舅子要结婚,其妻先去娘家帮忙,叫他随后带着重礼去。憨姑爷翻箱倒柜,拿出银元、棉被都觉得轻,不算重礼。为找到重礼,他翻遍了整个家,最后看到石磨,就把它装进麻袋里当重礼背着去了。妻子打开麻袋一看,见是石磨,气得哭笑不得。憨姑爷见妻子不高兴的样子,忙解释说:“家里最重的东西就是这石磨了。”杨八法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四辑,32开,3页,6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4年编印。 (宋自华)
老憨斑县长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故事梗概:从前,有个男人很老实,人们都叫他老憨斑。老憨斑到处流浪,靠帮工过日子。有天中午,老憨斑在山上砍柴,见一群人和一头大象在追一队人马。老憨斑躲在大树后面,砍掉了大象的鼻子,大象就死了。那群人没有大象帮忙,反而被被追赶的人马们打败了。这队人马的军官宣布,杀死大象的人记头功,要什么给什么。争功的人很多,军官就到山上调查这事究竟是谁所为。见老憨斑正在烧大象鼻子吃,军官相信大象是老憨斑杀死的。就问老憨斑要什么奖赏,老憨斑用蒙化话(彝族土语)说要蓑衣和帽子。军官把它错听成是要“蒙化府”,就让老憨斑做了蒙化城(今云南巍山)的县官。以后,人们就叫他老憨斑县长。孔继宽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3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施文志)
皮匠的故事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县彝族地区。叙述的是:员外家的小姐出了一句对子贴在门外,说谁能对上另一句就招谁为婿。一天,一个和尚路过时对出了下句,就把它告诉了一个皮匠。后来皮匠被选上当了女婿。一次酒席上员外的两个哥哥想考考皮匠,大哥拍拍脑袋,皮匠就敲敲鞋子;二哥抚胸,皮匠就拍拍屁股。两个哥哥理解为:我拍脑袋他拍鞋代表我知天文他知地理,我抚胸他拍屁股代表我知前朝他知后帝,因此两人对皮匠的才学赞叹不已。婚后小姐问起这事,皮匠说:“他拍头问我会不会做帽子,我敲鞋告诉他只会做鞋子;他摸肚子问我肚囊皮做鞋好不好,我拍屁股告诉他屁股上的皮做鞋好。”小姐十分失望,给他一点钱让他出去长见识。一年后皮匠回来,正赶上员外做寿,叫他登记客人送的礼物。皮匠不识字,就用长条代表黄鳝,圆圈代表鸡蛋,须须代表芋头,点点代表菜油。员外不知真情,还以为找了一个聪明的女婿,只有小姐一肚子的苦水没处倒。佚名讲述,黄玲搜集、整理。收入《昭通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一集,32开,2页,1 500字,昭通县民委、文化局1983年编印。 (吴平)
烧炭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彝族民间。故事梗概:走马皇帝骑白马走在乡间,忽然看见一座山上在冒烟,过去一看,只见一男子正趴在地上烧炭,边烧边用火钳把烧红的木炭取出来用水浇熄,炭堆白雾直冒,男子浑身乌黑。走马皇帝主动跟他打招呼,烧炭人连忙请他坐下休息,并拿出荞粑粑给他吃。皇帝见这人心地善良,就教他把树节堆起来一起烧,烧完后用土盖起来,保证明天全部成炭,不必像这样又脏又呛。烧炭人觉得有道理,就照办。第二天,烧炭人到山上扒开昨天捂住柴炭的土,果然一堆黑油油的木炭烧成了。朱家才讲述,何庙链记录、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91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普开福)
来顺降蟒的故事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有年大旱,巫师求雨,要选十二个姑娘到西山仙人洞祭祀,山官照办。巫师装神弄鬼,一阵风就把姑娘们吹进洞里,第二天果然下雨了,可是十二个姑娘也不见了。村里有个叫来顺的青年进洞探究竟,得知洞里有条巨蟒。第二年天又旱,巫师照例要用人祭祀。来顺约了早有治蟒准备的阿圆和阿卫,巫师跳神时,没有风把姑娘吹进洞里,因为三个青年用他们的机智和勇敢制服了巨蟒。佚名讲述,左桂云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5页,3 0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 (段葵)
小鲁智斗土匪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十岁的小鲁,父母上山种地,自己留在家里。一天,家里闯进来三个土匪,逼小鲁指出家里埋藏银子的地方。小鲁想了想说:“我奶奶的灵魂保佑我们,她知道。”说完他便去祖先灵前祷告,然后俯耳在供桌上听。土匪不耐烦,就把他装进口袋里。小鲁在口袋里忙说:“听见了”。土匪把他放出来,在小鲁指的地方果真挖出了些碎银子。这些银子是他爸爸以备不时之需放的。土匪再逼他说出其他埋银子的地方,他说:“你们在口袋里可以直接听”。土匪图财心切,让小鲁把他们都装进口袋。三个土匪装进口袋后,小鲁拴住口袋,劈头劈脑就打,后来家里的大人回来,抓住了土匪。毕世禄讲述,尹清林搜集、整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3页,2 100字,南涧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 (张秀娟)
杞生和杨土司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故事梗概:从前,有个杨土司,势力很大,人很霸道。他每年都要杞村的百姓为他家准备上坟用的祭品。杞村的人因此而穷困不堪。后来,杞村出了个名叫杞生的人,他勇敢机智,精通汉语。杞生鼓动杞村的人们凑起钱来,自己代表老百姓跟杨土司打官司。杨土司是个结巴,而且汉语说得不好,只会说彝话。县官是个汉族,只会说汉话。在县衙门,县官问杨土司的话,杨土司听不明白,回答也不流畅。县官等得不耐烦,就问杞生杨土司到底说些什么。杞生就说杨土司在说县官的坏话。县官叫衙役用棍棒狠狠地打杨土司。杨土司辩解不明,被打得死去活来,只好低头认罪。米良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9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施文志)
茂罗的故事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某些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个大力士名叫茂罗,他自小父母双亡,生活清苦,但他对贫苦人则仗义疏财。他召集村里的青年去捡破铜烂铁,然后他把一些破铜铸造的新铜钱盖在烂铁上,挑着它们宣称梦见了钱神仙得了一挑钱要去买东西。财主过来抓起一把看了看,便说愿意把自己的布匹卖给他。茂罗说拿这些钱买一挑布匹就得了。财主暗自盘算一挑钱换一挑布匹划算,可谁料他把仓里的布匹拿空都还不够茂罗挑一挑。茂罗把这些布分给了穷苦人。财主见茂罗给他的钱是些破铜烂铁,便派打手来抓正在犁田的茂罗。茂罗叫打手们稍候,他却举起犁用犁头戳田边梨树上的梨吃,然后把牛从田里抱出来到田边河里清洗。打手们看到他的力气如此之大,就跑开了。财主又生出一计,声称只要归还布匹,就给茂罗盖一所新房子,讨一个漂亮媳妇。茂罗宣称这些他都不要,只要十步田。财主想十步田有多大一点,便答应了。可茂罗步若飘飞,十步刚好跨完财主所有的田。财主损财又失田,气得瘫软在地。茂罗则把这些田分给了无田的山民们。鲁士锐讲述,施贵金搜集。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聂鲁)
阿荣三员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相传柏枝村有个财主叫王大头,他心狠手毒,村里的人都恨他。阿荣三员为了给乡亲们出气,想出了一条妙计。一天,他趁烈日当空,穿着祖传的破棉衣到王大头家门前走来走去。王大头见了问这么热的天怎么会穿件破棉衣,阿荣三员告诉他这是家里祖传的宝衣,夏天穿着凉快,冬天穿着暖和。王大头看阿荣三员认真的样子,便相信了,并出三百块银元买了这件宝衣。阿荣三员高高兴兴地把三百块银元分给了村里穷苦的乡亲们。佚名讲述,李红三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四辑,32开,2页,9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4年编印。 (宋自华)
两亲家打赌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赵王两亲家公遇上不合意的事时各自都喜欢用一句口头禅,赵家公喜欢说:“哪有这回事。”王家公喜欢说:“岂有此理。”两亲家公在一起,总要相互戏弄一番。一天,两亲家公打赌,今后谁再说这两句口头禅,就要输给对方三石三斗米。王家公为了赌赢对方,设圈套让赵家公来钻。果然赵家公中计犯规,同意给王家公三石三斗米。愁眉苦脸的赵家公回家后把事情的经过如实告诉了妻子,妻子说不用着急,她自有对付的办法。第二天一早,来驮米的王家公看见赵家公躺在堂屋内,上面盖着一块大红毯子,其妻子在旁边哭个不止。王家公见状,不慎说出了口头禅,装死的赵家公跳起来说:“你也犯规了。”这样,一场互相打赌的把戏就结束了。姚立海讲述,姚宽才、苏锡纬采录。收入《双柏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84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施选朱琚元)
巧媳妇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户人家有个媳妇,财主对她起了歹意,派人刁难她家的老人,要求三天内交出公鸡下的蛋,山头一样大的猪和路一样长的布来。媳妇见老人发愁,便说不用急,到时她去办理。到了限期那天,财主来向老人要东西,媳妇说:“我爹刚生小孩,躺在床上。”财主说:“男人怎么会生小孩?”媳妇说:“那公鸡又怎么下蛋呢?”媳妇又拿出秤来说:“请你称称山有几斤,我们好给你大猪。”又拿出尺子问:“请你量量路有多长,我们好给你量布。”财主听了,目瞪口呆。张光会讲述,普文华搜集、整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张秀娟)
先生选婿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彝族地区。叙述的是:从前,有个教书先生有三个调皮学生,为了鼓励他们,先生许诺三人中将来谁成才就把自己的独生女嫁给谁。三人开始发奋,最终甲成了将军,乙成了生意人,丙中了举,三人都成了才。三人便来向先生求婚。争执不下,先生为难了,小姐出来解围,出了一道对子给三人对,许诺谁对得最好就嫁给谁。最终丙对得最好,甲和乙就大度地向他祝贺,于是先生选到了满意的女婿,女儿选到了称心的丈夫。龙兴荣讲述,杨世武录音,潘忠福整理。收入《昭通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一集,32开,3页,1 500字,昭通县民委、文化局1983年编印。 (吴平)
考媳妇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故事梗概:相传古时候,峨山阿落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儿子娶了个勤劳贤惠又漂亮的媳妇,虽结婚五年,二老仍不放心媳妇掌家。公公暗中出了几道题想考考媳妇。一个街天,公公只拿一个银元给媳妇,要她买回一样够全家吃一年的东西。媳妇想啊想,恰好吃早饭时嚼着了一颗花椒,于是她便买回了两碗花椒,公公满意地点了头。公公又拿一个银元叫媳妇买一个放牛娃回来。刚好邻居家的小孩摇狗铃,无意中提醒了她,牛铃挂在牛脖子上,牛到哪里都有铃声报告。她便买了个牛铃铛,公公高兴极了。再一天,公公买回一棵甘蔗,要媳妇用甘蔗作炭捂火。媳妇把甘蔗吃了,甘蔗渣全部捂在火塘中。第二天天刚亮,公公起床扒开火塘一看,甘蔗渣像一盆刚发着的火炭一样,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公公就把全家叫来,把大箱小柜的钥匙当众交给了媳妇。李开增讲述,李学祯整理。收入《嶍峨风情》,32开,1页,5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 (普开福)
婆母选贤媳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红河县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一个妇人生有三个儿子,老大为铁匠,老二为耕种能手,老三为私塾先生,三个儿子都娶上了既般配又能说会道的媳妇。其母年迈体衰,想选其中的一个儿媳管理家事,就决定考考她们。考查的内容是:一考为人好不好,二考是否勤快,三考是否能理财。经过多次考验,最后选定三媳妇来当家。此举儿子赞成,儿媳也心悦诚服。三媳妇当家三十年,把家里家外料理得有条不紊,一家人丰衣足食。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2 2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龙倮贵)
朝松治家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红河县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朝松六岁丧父,和母亲回外婆家生活,长大后向外婆家租了几丘田地栽种,靠自己劳动来糊口。他在母亲的授意下,还养起蜜蜂维持生计,并把卖蜂蜜得的钱分成四份:一份给母亲置衣物,一份用来买鸡养,一份给外婆享用,一份交母亲保管。后来朝松与村东的一个姑娘成了亲,盖起了房子,牛羊满圈,子孙满堂,吃穿不愁,并常常周济孤儿寡母,成为地方佳话。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2 352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龙倮贵)
一块绣花帕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细肋和朵木妮是一对恩爱幸福的新婚夫妇,朵木妮不仅貌美无比,还有一手无人媲美的绣织本领,她绣出的花能引来蝴蝶、蜜蜂。后来朵木妮的才貌、技艺从彝山传到了京城,国王听说后,带着武将、卫兵到细肋家强行夺婚。朵木妮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假意答应,并送国王一块花手帕做礼物。正当国王看着手帕上栩栩如生的红牡丹和野樱桃时,忽然铺天盖地的大黑蜂、黄雄蜂、土坯蜂向国王盖着花手帕的脸上蛰去,国王赶忙扔掉手帕,蜂群又围向地上的手帕。国王想一块手帕都差点要了自己的命,若把人带回去,不就真的要了自己的命吗,于是便扔下细肋夫妇,带着侍卫走了。晋仕福讲述,邱满昌、杨幸才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2页,1 1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梁红)
三兄弟分麂肉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永仁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一家三兄弟一起去打猎,打到了一条麂子。按彝族老规矩,捕获猎物时见者有份。大哥却起了坏心,说:“我们今天说四言八句,谁说得好,谁就得肉。”于是自己便抢先说:“我的胡子生得黑黑,这个麂子该我得。”二哥接着说:“我的胡子长得稀稀,这个麂子是我的。”三弟手摸摸下巴没有胡子,一时对不上来,便没有分到麂子肉。大哥、二哥抬着麂子回家分吃去了。三弟回到家里,眉头紧锁,心中烦闷。媳妇问:“听寨子里的人说你们打得一条麂子,你怎么没有分到呢?”三弟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说给媳妇听。三弟媳妇是个聪明人,心中不平,便说:“怪你老实,四言八句都不会对,我去代你分麂子肉。”说完跨出家门去找到大哥、二哥。三弟媳妇说:“三弟跟你们劳累一天,为何不分麂子肉给他?”大哥、二哥当即把分肉的主意讲给她听,三弟媳妇便说:“胡子没有头发有,这个麂子我抬走。”大哥、二哥一听对得合,只好乖乖地把麂肉分成三份,三弟终于得了麂子肉。高菊章讲述,毛中祥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1页,442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 (施选朱琚元)
聪明的媳妇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故事梗概:从前,彝族山寨有一户穷人家有四个儿媳,她们个个都有歌艺才能。婆婆善待儿媳们,而公公对媳妇们却常常辱骂。一个雨天的早上,儿媳们刚做活回来,公公出难题粗声喊她们拿出大鱼大肉招待贵客,她们只好想法对付,并念道:“门前细雨飘,家中无柴烧,客人堂前坐,四人怎开交?”客人听后就走了。公公大骂,并到衙门告发。县太爷受理此案,他先考几个女人是否真能吟诗作对。四儿媳先吟道:“老爷堂前一蓬竹,风吹青绿绿;刻成一支箫,百样吹得出。”县官赞不绝口,听明原委后,判她们无罪。从此一家人和睦相处。黄桂珍讲述,黄桂玉搜集、整理。收入《嶍峨风情》续一,32开,4页,2 5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 (普开福)(www.xing528.com)
围腰布的传说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古时候,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住着一户农家,农夫勤劳憨厚,妻子美丽聪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天,农夫正在挖地,有一个骑马的人问他一天能挖地多少锄。农夫一时答不上来,骑马人让他回去想想,第二天再回答。农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妻子知道了此事,让农夫反问骑马人,他一天骑马走几步路。第二天,农夫把骑马人问得哑口无言。骑马人想知道是谁教农夫的,就说第二天他要到农夫家吃饭,让农夫准备千只眼的桌子,七十七双筷,百十百个碗,九十九样菜,另加烧箕菜,龙须虎掌菜。农夫回家找妻子商量,妻子听了置之一笑。第二天,骑马人来到农夫家,农妇在门前迎接,骑马人问她是下马好还是上马好,农妇反问他是进门好还是出门好。骑马人一时无言可答,便问饭准备好了没有。农妇请他进屋吃饭。只见桌子上摆着一把筛子,筛子中有一双漆筷子,一个白瓷碗,一碗韭菜,一碗瓜头菜,一碗米汤。骑马人心想这个农妇真了不起,让民间农妇这样聪明那还了得,得想办法治治她。饭后骑马人从马鞍上拿下一块花花绿绿的布来送给农妇,农妇见这块布好看,就把它系在腰间,成了后来的妇女围腰布。原来那骑马人就是走马皇帝。佚名讲述,普增旗、李光宏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3页,1 170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 (施选朱琚元)
对联姻缘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通海县、石屏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通海彝家山寨小兴庄的山官家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姑娘长大后如出水芙蓉,才貌双全。山官要给女儿找一个如意郎君,要求是只要能对出姑娘出的对联。一时间山官家门庭若市,但没有一个是姑娘满意的。一天,姑娘到桥下洗衣服,见到一个气度不凡要到临安赶考的青年,姑娘就主动招呼,青年跟美貌小姐切磋。姑娘先出了一道难题:让青年用草木灰织一顶草帽。青年将草帽取下摆在地上用火烧了,草灰帽就做成了。姑娘又出了一句上联,说如能对出下联,愿以身相许。上联为“站桥边流水去人影不回”。青年一时对不上来,姑娘宽容地让他赶考回来再答。青年在考场上备感疲劳,伏在桌上被发现,考官发慈悲免他写文章,临时出上联“伏桌子做乡游神魂往来”叫他对下联,青年挥笔写出“站桥边流水去人影不回”。结果青年通过了考试载誉而归。他又用“伏桌子做乡游神魂往来”对姑娘出的上联。姑娘高兴地与他成了亲。佚名讲述,朱绍安搜集。收入《通海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850字,通海县文化局、文化馆1999年编印。 (普开福)
李老九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某些彝族地区。故事梗概:很久以前,有个叫李老九的人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已娶了媳妇。有一年,两个媳妇要回娘家看爹妈,李老九提出:大儿媳只能在家三五天,回来带顶卷毡帽;二儿媳可以在家七八天,回来带个纸包火,两人要同一天回来。两妯娌猜不出公公的话,一路上哭哭啼啼。有个姑娘问明情况后,为她们出了主意。十五天后,大儿媳带回一顶撮箕毡帽,二儿媳带回一个灯笼,两人同一天返回了家。李老九得知为两个媳妇出主意的是一个姑娘,便觉得这个姑娘很有本事,于是把这个姑娘说给三儿子做了媳妇。三媳妇的聪明使李老九很高兴,到处夸口万事不求人。这话传到土司耳中,土司派人向李老九索要一条会下儿的牯子、一头有山重的猪和一架有天高的梯子。三媳妇看公公闷闷不乐,问明了原由,便拿着一杆秤,一把尺子到土司家,告诉土司,公公在生娃娃,请土司称出山的重量,量出天的高度,以便配备土司所要的物品。土司哑口无言。张文讲述,张彦英、唐国亮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60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 (梁红)
三兄弟买礼争亲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某些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三兄弟一同出门去找媳妇,看见一个在沟边洗衣服的姑娘,三兄弟便都向她求婚。姑娘叫他们显显各自的本领。大哥顿时射下了天上飞着的天鹅;二哥用三天的时间织出了八块锦毯;三弟用半年的时间种出了一块丰硕的田地。姑娘又叫三兄弟各去买一份礼物,哪份合心就嫁哪个。大哥在路上看见一个赶骆驼的人,就买了一头骆驼;二哥路遇一个卖镜子的老妈妈,即买了一面镜子;三弟在一棵梨树下遇到一位卖梨的老太,就买了两个梨。三兄弟在路上相遇后各自诉说买到的东西,忽然见二哥的镜里照出姑娘病危的样子,于是三兄弟一同骑上骆驼赶去,三弟把梨给姑娘吃后病即好了。三兄弟争论开来,大哥说没有骆驼就不能及时赶路救姑娘,二哥说没有镜子就不知道姑娘生病,三弟说没有梨就救不了姑娘。姑娘想了想说:“你们的礼物都救了我的命,可是两位哥哥的礼物还在,只有三弟的礼物被我吃掉了,我只好嫁他了。”普世友讲述,何家成搜集。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聂鲁)
美姑娘之死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故事梗概:从前,有个汉子,一天他在街上见到一个卖粑粑的美姑娘,就被她迷上了。他媳妇让他把她娶来当小老婆,并让丈夫每个街天都去买姑娘的粑粑吃。第四个街天汉子去买姑娘的粑粑时,姑娘放一碗水在桌上,碗上放一双筷子,还拿一个粑粑别在腰上。汉子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媳妇,媳妇解释说,姑娘家在山腰,要过一道桥和一条河才能到。汉子找到姑娘,姑娘很高兴,但听说是他媳妇教的,就不说话了。第五个街天,汉子还去找姑娘。姑娘给他一块白布,一些花椒子和一根纳鞋底的麻线。汉子又回家问媳妇是什么意思,媳妇说姑娘要在花椒树上吊死,白布是让他戴孝用的。汉子赶去,看到有人在花椒树下哭。汉子照媳妇教的那样也跟着哭。主人家从他口中知道姑娘是因为他而死的,就把他痛打一顿。回家后,媳妇问他还要不要小老婆,他说不要了。周世兴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2 0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 (谢国先)
泥水匠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某些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户财主家生了一个男孩,满月时请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先生推算后说孩子长大后将当泥水匠,想要改变命运需娶一个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姑娘。财主听了先生的话,就命两个仆人带上一百两银子,四处寻访适合的姑娘。两个仆人整整找了三年也没有找着,只好返回来。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乞丐母女俩,一打听,女孩的生辰八字与小主人的一模一样,便将母女俩带回了家。几年后,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财主为他们办了喜事。成亲后,儿媳妇善于理财又勤劳俭朴,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富足。过了几年,父母相继去世,儿子主家。村里平时妒忌他家的人趁机跟他说怪话,说他如何有钱有身份,娶个乞丐为妻实在有损脸面。他禁不住那些人的怂恿,果真把妻子赶出了家门。后来妻子改嫁到一户农户家,一家人辛勤劳作,没过几年就成了当地的富人,盖上了大瓦房。有一年,她家修房子请了几个泥水匠,其中一个很像她的前夫,仔细一看,果然不错。上前相认,前夫又悔又羞,一口痰阻在心口就死了。苏兰芳讲述,王正光记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2页,1 00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钱丽云 朱琚元)
三个懒汉兄弟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三兄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脾气,他们三个游手好闲,天天睡大觉。家里卧病在床的老父对哥仨一点办法也没有,眼看自己的病一天天加重,心里很着急。一天,老父分别把三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自己在家里的某块地里埋了一罐银子,让他们自己悄悄去挖,随后父亲就死了。哥仨都想发财,这件事一个不告诉一个,只是各自分头到父亲告知的田里拼命翻挖,田头地角都翻遍了,却什么都没有找着。到了春耕时节,哥仨就在翻好的地里种上了庄稼。由于他们翻地认真,挖得深,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生活也好了起来。至此,三兄弟才悟出了父亲叫他们挖银子的道理。从此,哥三个不再懒惰,而是勤勤恳恳地劳动,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苏兰芳讲述,王正光记录。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2页,70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钱丽云 朱琚元)
命运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某些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两兄弟,长大后,他们分家了。老二因只分得一把锄头,便到处开荒盘地,风雨无阻,慢慢地有吃有穿有了房。老大霸占了房屋财产,却不愿劳动,坐吃老本,几年后变成了穷人。老大决定找算命先生算命,于是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说:“我给你算好了,你之所以穷,是因为你是懒汉!”佚名讲述,石中山搜集、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1页,70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梁红)
有儿要读书,有田要养猪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某些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一家两父子,靠抢劫偷盗为生,家中婆媳二人,专做父子俩的帮手。有一天,两父子遇到一个做生意的小伙,得知他身上带有三斤黄金,便设计欲将小伙骗去他们家中,好让婆媳二人来收拾。父亲得知小伙不识字,便请他捎一封家书,信中说:“这个带信的小伙身上藏着三斤黄金,你婆媳二人在家里把他收拾掉,把金子藏好。”其实小伙说不识字是谦虚话,走出一段路后,小伙把信打开一看,倒吸一口凉气。小伙盘算了一阵,打算反治他们一下,便提笔将信改了。信送到后,婆媳二人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送信的年轻人是个好人,你们要好好招待。我父子二人出了事,回不来了,儿媳嫁给他为妻,由他立刻领着走,免得牵连。”婆媳看完信后一切照办了。过了半个月,父子俩回来了,一看,财没发成,还倒贴了一个媳妇,只好自认倒霉。至此,他们悟出了个道理:有儿要读书,有田要养猪。做坏事终究不会有好下场。杨绍明、杨文芳讲述,杨春林、杨自德翻译,杨成记录。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2页,90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钱丽云 朱琚元)
馋嘴姑爷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某些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但每到一处做客,因为他嘴太馋,总要闹出些笑话来。他一坐到饭桌前,不管别人,便自顾自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的岳父母非常讨厌他的这种德性。有一年的大年初三,恰逢老岳父的生日,他备了一份礼去庆贺。到了岳父家,正值晌午,厨房里煮着一只肥鹅,他岳母忙张罗午饭给他吃,他却等不及,就偷偷从锅里捞了一大块鹅肉吹都没来得及吹就放进嘴里。这时岳父喊他,但因鹅肉在嘴里把他烫得难受,又怕被岳父母看见,他便将头抬得老高,看着屋顶的椽子、大梁。过了大半天,才囫囵把肉咽下去,绕个弯子问岳父房子的上好木料是从哪弄来的。岳父笑着告诉他是从“不吹山”砍来的,从“烫着箐”抬过来的。他羞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饭都没吃就走了。李秀珍讲述,李学能记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1页,40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钱丽云 朱琚元)
千两黄金米上死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某些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三个互不相识的人分别挑着米、挑着豆和挑着黄金在同一条路上向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来到大河边渡船过河,挑米和挑豆的先上船,挑黄金的后上船。挑黄金的上船后看见只有在挑米和挑豆的两人旁边还剩下一个空位,他说自己挑的东西贵重,豆子大的一点黄金,就可以买几十挑米,他这一挑,可以买几十船粮食,便逞强霸道地硬把米挑子拖开。挑米的看他的架势,听他那口气,也就不再吭声。渡河以后,走了好几天,来到一个无人烟的偏僻处,挑黄金的心里非常害怕,一路总是跟着挑米的和挑豆的人走。但那两人只管自己走,饿了煮饭吃,饱了再走。挑黄金的只能看着他们吃那香喷喷的饭。走啊走,挑黄金的一连饿了三天,他恳求挑米的换一点米给他,但挑米的不愿。挑黄金的最后活活饿死在路上了。杨芳群讲述,罗金宝搜集。收入《楚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32开,2页,1 352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 (施选朱琚元)
破财买棒打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姚安县与祥云县相邻的鱼泡江边有个村子。清朝时期,有一户姓周的人家和一户姓张的人家逃荒到这里。因为都是落难之人,两家人同心协力,合力盖了一栋房子,合用一个院子。老辈们去世后,两家关系恶化起来。后来两家为鸡吃麦子的小事,不听村人劝解,而是到祥云县杨土司家告状。那杨土司本是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之人,当他看两家所送的银子仅为六两时,未等两人陈述完案由,就令家丁各打二十大板。两家人都被打得伤痕累累,而案情却未了结,这才后悔当初不听村人的劝阻。于是两家人坐拢来互相赔礼道歉,并告诫子孙一定要和睦相处。村里人听到这事,把村名更名为和家村。后因上报时笔误,写成了何家村。董万宗讲述,曹家成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姚安县综合卷》,32开,2页,700字,姚安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施选朱琚元)
三次还粮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农民种田马虎粗心,经常耽误节令,年年闹饥荒,只好到岳父家借粮。有一次,岳父借给他一斗谷子,用斗量好后,再用秤称,并告诉他还谷时,不但要量足一斗,还要称够重量。到秋收后,他把打下的谷子满满地量了一斗背到岳父家,但一称重量却不够,岳父拒收。第二年秋收后去还粮,还是被拒收。他回到家里,左思右想,终于悟出原来是自己种田马虎、薅不勤、肥不足造成的。从此他种田不再误节令,而是勤耕苦种,秋收打下的谷子金黄、饱满,还粮时岳父高兴地收下了。从此以后,他勤勤恳恳种庄稼,再也没有闹饥荒了。者厚培讲述,刘纯龙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94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 (李福云 朱琚元)
勤俭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康熙年间,有个彝寨中有个失去妻子的男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到集镇乞讨。一天,一个刻字艺人送了块刻着“勤俭”二字的字牌给他,要他回家后照着这两个字去做。他把字挂在正堂,勒紧裤带,勤劳耕种,节俭生活,不几年,就成了远近有名的富人。多年后,年过古稀的他临终前告诉两个儿子若要往后的日子不用愁,就要照着正堂上挂的两个字去做。开始几年,兄弟俩照着父亲的吩咐去做,日子过得和睦富裕。后来,兄弟俩一人拿着一个字,分了家产各自过起了日子。老大拿着“勤”字,勤劳耕种,但从不节俭,苦死累活总不够花销;老二照着“俭”字,节俭生活,却不劳动,吃光了家底。后来,他们在寨中长老的指点下把“勤俭”二字粘起来,照着去做,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杨广元讲述,杨幸才、邱满昌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3页,1 5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 (梁红)
若小老的故事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阿得波傲地方的若初木家生了十二个儿子,小儿子若小老勤劳聪明深得友邻及父母的喜爱,却招致大哥和二哥的嫉妒。后来大哥和二哥将若小老卖给了如牙国商人。商人又将若小老卖给了县衙门去侍候县官。因招致县官小老婆诬陷,若小老被打入死牢。若小老有占梦知未来的本领,被国王请去占梦。他根据国王的梦,断定未来七年是丰收年,后七年是饥荒年。国王听后封他为粮食总管。若小老上任后,建粮库,储备粮食,动员全民勤俭节约。果然,过了七年的富足日子后,世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旱灾和洪灾,许多地方都饿死了人,如牙国百姓却安然无恙,还发放粮食支援邻国,这些都是若小老的功劳,因此若小老深得国王的信任和百姓的喜爱。后来,若小老把父母和兄弟们都接到如牙国,他没有责怪两个哥哥,反而规劝父母,要不是他们将自己卖到如牙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佚名讲述,武文勇搜集、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3页,2 30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梁红)
儿子与金子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某些彝族地区。故事梗概:王旁受与张阿壳是邻里,同住一院,所不同的是王家腰缠万贯,膝下无儿女;张家一贫如洗,但有四个虎头虎脑的儿子。贫富差别使两家关系很紧张。王家经常把金碗银筷弄得叮当响,炫耀自己的富有;张家虽穷但很快乐,随着儿子们的长大,全家人辛勤劳作,日子逐渐好过起来。在一个大年初一的早上,王家夫妇摆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八仙桌角下垫着金砖银锭。张家也不甘示弱,在院子里摆了一桌饭菜,四个儿子轮番向父母敬酒、添饭、加菜,一家人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王家夫妇看得心中难过,看着不会说话、不会孝敬自己的金银,越想越伤心,老两口抱头痛哭起来。从此,王家再也不炫耀自己的富有了,两家关系也逐渐友好起来。张世权讲述,张瑛、唐国亮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15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 (梁红)
玉女与金男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某些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老两口老年才得一个女儿,取名玉女。他们又从兄弟家要来一个男孩抚养,取名金童。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玉女招赘,金童娶妻,接着分了家。老两口也分开了,老奶跟玉女过,老倌跟金童过。老两口各自护着跟自家过的孩子,互相抢水源、争猪食、偷蔬菜、盗柴禾等无所不为。老奶总说只有亲生女儿才靠得住,劝说老倌搬过来跟女儿过。老倌搬到玉女家住,可玉女对亲生爸妈不诚心,到两个老人做不动活计时就处处虐待他们。老倌去世后,玉女更不顾亲妈了。这时金童将老人接到自家来照护。老人临终时,把一个金烟盒留给了金童。佚名讲述,李美琼搜集。收入《新平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5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聂鲁)
懒妇人求病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某些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个懒做活的农家妇女,总希望自己在春耕、秋收时得点小病,以此为由不去劳动。每年到这两个季节时,她就到龙树下跪着祈祷,希望龙树显灵:“龙树龙树给点病,病到秧栽完……”她男人知道这事后,当春耕她再去求龙树时,便躲在龙树后说:“小病让你脱发蜕皮,大病让你进土里。”她吓出一身冷汗跑了。到秋收时,懒妇又懒性发作,又去龙树下祈祷,她男人在龙树后大声说:“你偷懒,让你病,病成皮包骨头样,不死不活在世上!”懒妇人吓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堪地跑了。从此以后,她再不敢到龙树下求病了,懒毛病也慢慢地改掉了。佚名讲述,翟东武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六辑,32开,2页,8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 (宋自华)
财多累主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一个财主,家有金银万贯,可天天担心钱财被盗,又天天操心怎样让钱变钱,因此终日闷闷不乐。而他的长工每天劳动回来,拿起二胡边拉边唱十分欢乐。财主对此又奇怪又羡慕。一天财主拿了几块银子悄悄放在长工床上。晚上长工发现后想:是哪个好心人给的钱?还是有人陷害?他想了很多。当晚长工住处就没有了歌声。这时财主明白了一个大道理,说道:“几个小钱就使人想这想那,难怪我乐不起来,真是财多累主啊。”王文跃、王绍宏讲述,许健民采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32开,1页,39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普开福)
小来不扳,大来不直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彝族地区。故事梗概:从前,在六汁江畔易门普石一带的一个小村里,有老两口年过半百才得一子,取名长生,他们对这个儿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一次,老头瞒着九岁的小长生偷偷地出远门了,儿子很气愤。等老头回来时,他躲在门后用镰刀猛砍老头,老头慌忙躲闪,但还是砍伤了手背,鲜血直流。儿子从此逃跑了,从未回家。十三年过去了,这时六汁江发大水,老两口的田地房屋被淹没,老头拉着哭瞎了眼睛的老伴外出以乞讨度日。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小镇的一家店铺乞讨,掌柜的青年见两老面熟就上前询问情况,然后眼含泪水说:“你老俩别走了,就留在店里帮我做点事吧。”老人被留下后得到很好的招待,可一连几天都没有安排他们做什么事,就主动探问。年轻人这才叫他们去扳门前那棵桑树,要求把弯树干扳直。过了好些天之后,青年问老人扳得怎样,老人回答说树都这么大了,哪年哪月才能扳直。青年说:“你也认得‘小来不扳,大来不直’的道理?”这时他公开身份认了爹妈,相互道了歉,认了自己的过错,从此一起和睦生活。张卫发讲述,李翠仙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32开,2页,1 26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普开福)
地师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民间。故事梗概:相传以前,峨山塔甸一带有个出名的地师叫李云,一次他为姐夫择坟地时,发现了村后一处极好的坟地,本想隐瞒,但是当他咬断一根草做记号的时候被两个侄子张新、张明发现,只好将此地定为姐夫张正文将来的坟地。不过李云说此处埋尸非同小可,要在“泥鳅击鼓,白马骑人”时安葬。他还提出了将来要两个侄子抚养他的条件。张新、张明满口答应。张正文死后,儿子们办丧事时天空突然风雨雷电,一条泥鳅从雨中掉落在祭祀用的鼓上蹦蹦跳响,还见一个人扛着白马从此地经过。不久,张家兄弟富了起来,吃穿不完,而地师舅舅的眼睛却变瞎了,但张家兄弟却不管他的死活。李云非常悲愤,想法整治侄子。一天,他用狗血染在一些瓦片和红纸上,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在姐夫的坟前石头下压住,随后张家逐渐衰落,张新因成了赌徒而倾家荡产,张明因偷金银死在火药枪口下。普长明讲述,龚学祯搜集。收入《嶍峨风情》,32开,3页,2 1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 (普开福)
财主和风水先生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民间。故事梗概:从前,峨山岔河乡岔河村有一个狡猾贪婪的财主,当地有一位有名的风水先生想惩治他一下。正好财主想建新房,来请风水先生选地。风水先生装模作样地烧香拜佛弄了八九七十二天,最后把建新房的地选在了最不好的岔河对面的小山坡上,那里前是河,后是哈龙后山,没有一点平地。建房用了很多木料和石柱,用了很多人挖山,并且建房速度很慢。等房屋盖好后,财主家里的钱财已经全部花光。住进新房去,还出现了许多情况:要专门请一个挑水工去远处挑水;衣服晾晒在山上又常被风吹走;独家所处,野兽经常来袭击等。因此财主家很快由富变穷。佚名讲述,李宏光搜集。收入《嶍峨风情》,32开,2页,1 21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 (普开福)
两只牛耳朵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某些彝族地区。讲述的是:清朝时期,宣威刘家村有户刘姓人家。一天,刘老二在集市上买了一头小黄牛,因为买得便宜,人们都议论这牛是小偷偷来卖的。这事正好被邻村一个叫朱荣的恶棍知道了,他趁刘家去为邻居家料理丧事的时候,摸黑赶走了刘家的小黄牛。等人们发现小黄牛被人赶走去追时,朱荣拔刀砍下牛的左耳后将牛放了回去。两个月后,朱荣跑到县衙门告刘家偷了他的小黄牛,证据是自家的牛没有左耳,要刘家当场对质。县官被朱荣买通,不分青红皂白要处死刘老二。幸亏刘老二早有准备,提前把割掉了左耳的小黄牛处置掉,另买了一头大小、毛色一样的牛割去右耳。经差役验证,刘家的牛并非朱荣所说的无左耳的牛。朱荣诡计未成,在众目睽睽之下,县官只得将诬告他人的朱荣捆绑起来再作处罚。钱尤广讲述,离文搜集、整理。收入《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32开,6页,3 700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龙江莉)
计治色鬼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红河县的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从前,彝山小寨的荼八泼仗着有粮有钱,时常调戏村内村外的姑娘和媳妇。村里的人个个厌恶他、咒骂他。村民祝衣决定站出来惩治荼八泼。他与媳妇商议,决定诱其入室。一天,祝衣故意与媳妇吵闹一番,然后假装出远门做生意,却躲在房后的大树上。当看到荼八泼溜进自家门,祝衣立即敲门,荼八泼六神无主,祝衣媳妇暗示荼八泼躲进柜子里。翌日,祝衣夫妻俩把柜子抬到荼八泼家门口叫卖,被荼八泼老婆买下了。荼八泼的老婆打开柜子一看就傻了,荼八泼又急又气,不几天便吐血而死。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4页,2 8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龙倮贵)
劝我莫嫁你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某些彝族地区。叙述的是:一天,一对热恋中的男女青年到山上谈情说爱,当男的正赌咒发誓,说若天崩地裂,自己愿为姑娘去死时,突然从箐底钻出一头老熊,吓得他丢下女友爬上大树逃生。姑娘急中生智,装死躺在树下,老熊围着她转了几圈就走了。老熊走后,小伙子下了树扶起姑娘,问老熊对她说些什么。姑娘皱皱眉头说:“劝我莫嫁你!”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1页,35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李朝旺)
自食其果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某些彝族地区。叙述的是:朝黑经常说谎,为此给村里人添了许多麻烦,全村人谁也不跟他讲实话。一天朝黑去赶集,天黑未归,他老婆就去问其他赶集人朝黑的去向,大家都说他得了急病睡在路上。其妻求人点火把去接他。朝黑半路遇着点火把的人,便问要到哪里去,来人说朝黑的老婆割草不小心跌下岩子了,并递火把给朝黑让他去找。朝黑转了一夜,衣服撕破,手脚划破,嗓子喊哑也没有找着老婆。等天亮回到家,夫妻相见,才知是怎么回事。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45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龙倮贵)
书拿倒了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某些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位老妈妈独自领着女儿生活,女儿长大后长得光彩照人,阿妈要为她找一个知书识礼的姑爷。可姑娘与邻村憨厚老实、目不识丁的阿五相爱。一天,阿五上门提亲,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装作在读书。老妈妈见了对姑娘说:“书都拿倒了,不行”,姑娘说:“能倒背如流的人学问才高”。阿妈听姑娘这么一说,一口答应了这门亲事。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1页,55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李朝旺)
出来怕狗咬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红河县等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个寨主,非常刻薄吝啬,他雇工专雇娃娃,因为娃娃吃得少,工钱也低。一日,寨主雇娃娃栽蒜,吃饭时把娃娃们关进厢房里,说他家狗恶,担心咬着娃娃们。娃娃们心里明白寨主的意思,到地里栽蒜时,都把蒜倒过来栽下去。蒜栽下好几天后,寨主见蒜没有破土发芽,便去质问娃娃们。娃娃们相互望望,说道:“蒜苗可能是出来怕狗咬,而不出来。”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1页,48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龙倮贵)
还礼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某些彝族地区。叙述的是:阿贝幽默风趣,喜欢说幽默话,常常逗得人们捧腹大笑。他要结婚了,就去请结拜兄弟,说如果不来贺喜,就证明看不起他,如果来贺喜,则说明贪杯好酒。结婚这天,弟兄们来了,笑着递上了厚礼,并风趣地说如果收下,证明贪财;要是不收,说明见外。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1页,16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李朝旺 龙倮贵)
三个都一样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红河县的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村东有个结巴出门办事,来到一个岔路口,不知走哪一条路。这时,前面来了一个人,结巴就问这人怎么走。来人也是个结巴,只能结结巴巴地告诉他。村东的结巴以为他在学舌,故意拿他的短处取笑,于是两人指着对方的鼻子争吵了起来。此时,来了一个年过花甲的结巴老农,结结巴巴地叫他俩不要吵了,三个都一样。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1页,32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龙倮贵)
会看不会做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某些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一个老爹一生耕田种地,较为辛苦,因此叫儿子阿弯去学木匠,并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阿弯拜师学艺,看了一会儿师傅砍树,就说会砍了;看了一会儿师傅推刨,说会刨了;看了一会儿凿洞,也说会凿了。阿弯辞别了师傅,兴冲冲地回家向阿爹报喜说:“原来学木匠只是砍砍、凿凿、刨刨,都是力气活。”阿爹很高兴,说家里的甑子刚好烂了,叫阿弯修一修,阿弯却说他会看不会做。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6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李朝旺 龙倮贵)
雷打也等吃饱饭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红河县的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个贪嘴人,每到吃饭时间,就抬着大碗满村转,闻到谁家有香味,就不请自到。天长日久,人人都说他德行差,是饿死鬼投生的。他老婆听了,决心管教一下丈夫。一天,邻居家杀猪,早早把大门关了,但他还是老脸厚皮地喊开了门,吃喝到日落西山也不回来。老婆去叫他,他说:“慌哪样慌,打雷也等吃饱饭。”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1页,28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龙倮贵)
当兵的故事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某些地区。讲述的是:从前,一个彝家寨子里有一户人家,只有一个老母亲带着独儿子度日。这年官府征兵,轮着了这个独儿子。儿子被抓去当兵了,要三年零三个月才能回来,老母亲死死记住了儿子回家的日子。三年来,老母亲想儿子已经想得疯疯癫癫,常常跑到大岩子上坐着哭,家也不归。到了三年零三个月那天,儿子回来了却不见母亲,找到山崖上,看见了老母亲,但老母亲已在岩石上生了根,回不了家了。老母亲让儿子打点水给她喝,然后告诉儿子说她快死了,死后要儿子吹唢呐,请毕摩念经,吹吹打打办丧事。因为母亲认为办丧事要欠债,儿子心里想着还债的事,悲伤就会冲淡。李培成讲述,闫开明记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2页,1 88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钱丽云 朱琚元)
彝家的规矩礼训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某些地区。故事梗概:从前,有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与二儿子都娶了富家女,三儿媳则家境贫寒。这家人女儿出嫁时,请客只请了大儿媳和二儿媳的后家。三儿媳的后家虽穷,但有三个强壮的兄长,三个兄长知道此事后都非常生气,商量要整治亲家一回。那家人嫁女儿那天晚上,三儿媳的三个哥哥趁热闹悄悄溜进了他家的柜中躲起来。晚上狗一直叫个不停,婆婆喊大媳妇、二媳妇去看究竟出了什么事,但都没结果,最后喊三媳妇去看,三媳妇回来说她的三个哥哥是虎、豹、狼,今晚住在楼上的柜中,因为公公婆婆嫌他们穷,他们今晚准备吃掉二老。老两口听了很害怕,只好热情地招待了三儿媳妇的兄长们三天三夜。这样,哥仨出了气,妹妹也在婆家得到了与大嫂、二嫂同样的待遇。李培成讲述,闫开明记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2页,1 00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 (钱丽云 朱琚元)
敲牛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某些彝族地区。故事梗概:撒营盘常土司到四川做祭祀烧纸,按四川土司的要求,参与烧纸的宾客必须有壮士随行,常土司特请阿者一同前往。四川土司为显示排场,牵出一条壮牛,宣称谁能用拳头打倒牛,牛就归谁。其他客人都不敢吭声,阿者挽起袖子,左手抓住牛角,右手抡拳猛击牛的后脑壳一下,牛惨叫一声倒地而亡,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常土司因此而名声大噪。张世权讲述,张瑛搜集、记录,唐国亮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1页,45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 (梁红)
比武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某些彝族地区。故事梗概:阿者的名声很大,有的人不服。一天,阿者在柴阿干犁田、放牛、喂料,来了两个黑大汉,试图用不干净的语言激他比武,但阿者却若无其事地竖起百来斤的木犁打树上的李子吃。两个大汉看得呆若木鸡,气也不敢吭地溜走了。张世权讲述,张瑛搜集、记录,唐国亮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1页,45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 (梁红)
赵大力气的故事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某些地区。故事梗概:很久以前,华宁县华溪坝子谷堆山脚下彝族寨子阿几黑住着无子女的老两口,老倌赵大年,老伴阿留仙。一个大热天他们在山上砍柴时拣到了一个胖男婴,就抱回家精心喂养。男婴三个月会爬,六个月会走,三岁时长得比十岁的孩子还高大,老两口给他取名天虎。赵天虎十岁就帮乡亲种地砍柴。随后发生了三件事令众人难忘。一次,村里舂米的大石碓窝脏得不能用了,乡亲们说要清洗,赵天虎一人就将两三百斤重的大石碓窝扛到河边洗得干干净净,又将碓窝很轻松地扛回来安放在原处,赵大力气的名声就在华溪传开;又一次,他帮众乡亲刨田栽秧,最后只剩下自家的田还荒着,围在了各家田的中央。赵大力气双手抱起了大牛顺田埂走到了田中央,犁完了又将牛抱了送出来,人们都惊呆了;再一次,华溪村遇到了严重干旱,赵大力气在一天晚上独自扛着钢锄、大锤等工具往谷堆山走去,第二天人们发现他在一棵无花果树下睡着了,脚下新挖的水沟里一股溪水正流向村子。张恩林、曹庆安讲述,龚培生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华宁县集成卷》,32开,4页,2 600字,华宁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 (普开福)
周二蛮牛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某些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团山有个姓周的彝族人,力气蛮大,人们称他周二蛮牛。天长日久,他的名声被喜好武功的县太爷知道了,很想跟他较量较量。一天,县太爷派差役去找他。差役来到田坝里见有个大汉在犁田,便向大汉打听周二蛮牛。大汉说等他把牛放了领他们去找。他把牛赶到田头,解了牛担子,一手提起一条牛就到坝塘里去洗,吓得差役目瞪口呆。洗完牛,他对差役说,周二蛮牛是他的哥哥。差役听了大汉的话,哪里还敢跟他去,拔腿就往回跑了。差役回到县衙门,结结巴巴地向县太爷汇报经过。从此,这个喜好武功的县太爷再也不提要跟周二蛮牛较量的事了。原来差役看到的那个大汉就是周二蛮牛。李怀宝讲述,杨玉华记录。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2页,936字,南华县文化馆、民委1986年编印。 (施选朱琚元)
各雪大力气 彝族生活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民间。故事梗概:从前,峨山各雪村有一个小伙子力大无比,专门惩罚财主,为乡亲做好事,被人们称为各雪大力气。一天,红本村一家财主的牛被各雪大力气牵走了,财主派管家来索要。管家见一个犁田的大汉就问他各雪大力气家在哪里,大汉回答:“大力气是我哥。”边说边把犁田的牛从田里抱了起来放到田埂外吃草。管家一看弟弟都那么厉害,便不敢说要牛的事就悄悄溜了。一次各雪大力气说他的脚底戳了两根刺,他妈一看,哪里是刺,是两根松枝节巴。他妈无法挑出,只好请木匠用凿刀凿出。又有一次,村里要做石碓舂粑粑,各雪大力气一人就到河里抱了一个大石头回来打制石臼。佚名讲述,施复清搜集。收入《嶍峨风情》,32开,3页,1 6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普开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