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的古典文献研究结果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的古典文献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日,嚴果、嚴兄弟將赴閩,朗齋與瓣香諸友餞之於薄雲草堂。按朗齋戊戌年嘗應四庫全書館兼三通館副總裁王杰之聘,入京佐校《續三通》,詳下。按杭世駿著《續禮記集説》一百卷,有光緒間浙江書局刊本。是年七月至十二月,靜寄東軒吟朋雲集,因舉投壺詩會,賦詩爲課,一時遠近稱韻事焉。觀此,則前十五集皆於孟秋及閏七月兩月爲之,其後則此興漸減矣。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的古典文献研究结果

館於汪氏振綺堂。

人日,嚴果、嚴誠兄弟將赴閩,朗齋與瓣香諸友餞之於薄雲草堂。(《鐵橋全集》鈔本册三《外集》朗齋《哭鐵橋》詩元注)

朗齋《與朝鮮洪湛軒書》云:“丁亥之春,九峰、鐵橋同客閩中。”(《鐵橋全集》鈔本册五《日下題襟集》附載)又《哭鐵橋》詩元注:“丁亥人日,鐵橋將游閩,蔡源亦將往保定,同於是日話别。”魏之琇《柳洲遺稿》卷下《送嚴敏中力庵昆季之閩》詩云:“伯仲才名世所稀,聯珠並價有光輝。新年竹葉傾人日,遠道梅花點客衣。黎嶺雲開雙雁度,延津水闊二龍飛。故人臨别偏怊悵,卧病東皋獨掩扉。”陸夢熊《人日同人集瓣香吟社,即送嚴九峰鐵橋兄弟之閩南》詩(《杭郡詩續輯》卷二十三),俱言嚴氏昆季正月南游。

二月,清廷開三通館,續修《文獻通考》、《通典》、《通志》諸書,命大學士傅恒、尹繼善、劉統勳爲三通館總裁。(《高宗實録》卷七七八)

按朗齋戊戌年嘗應四庫全書館兼三通館副總裁王杰之聘,入京佐校《續三通》,詳下。

三月,杭世駿辭揚州安定書院講席,歸杭,朗齋因得時相過從,備聞緒論。

《兩浙輶軒録》卷二十一“杭世駿”條,朗齋按語云:“堇浦先生貌嚴毅而性樂易,好奬借後進。文藻生已晩,幸值先生歸里之年,得頻預觴咏之會。”又《榕城詩話跋》言:堇浦“罷歸後,尤勤於著書,年七十餘,讀書日以寸計。余生雖晚,猶幸得親老成,備聞緒論”。(杭氏《榕城詩話》卷末)

按杭世駿著《續禮記集説》一百卷,有光緒間浙江書局刊本。而梁同書撰朗齋《傳》、《清史列傳》本傳,載朗齋著作亦有《續禮記集説》一種。朗齋雖治《説文》小學,然罕及甲部,余疑梁《傳》所言《續禮記集説》,蓋即杭氏之書,朗齋曾佐之編録耳。

四月,嚴誠自閩中來書。

嚴書略云:“别來忽九十日,想撰述益多,可勝馳仰。僕自到閩後,閉置荒齋,不特人無與語,乃至書亦無從覓看,竟成面壁枯蟬(森按:疑“禪”字之譌),生平未嘗此境界也。思與吾朗齋掀髯談讌,恍如隔世。第念學人進德修業,亦不可不歷此枯寂之境,閉目靜坐,未爲無得,以兹一念不起,省得從前擾擾,皆成魔障。詩既一字不作,即好山好水塞滿眼前,亦覺得了無可悦,胸中老大自在,此是僕改頭换面大轉關處,勿認作解嘲語也。……”(《鐵橋全集》鈔本册二《與朱朗齋》)

是夏,瓣香吟友王承祖卒,胡濤屬朗齋裒集遺詩,編次爲《石蘭堂集》(《葑唐府君年譜》辛巳條),吴穎芳爲之序。

王承祖,字逖先,號古鐵,錢塘人。祖丹林,以詩名康熙間;父初桐,以清才被薦,供奉内廷。承祖少承家學,早年即以詩名南北。吴穎芳序其集,稱“其詩風骨遒健,調高氣清,位置於古作者,時流遠有所不能及。惟是詩益上,品益潔,而貧益甚,晨炊屢不舉,常人有難堪。而君方以飢潔其腸胃,寒堅其骨幹,仰屋著書,矻矻不休”。《杭郡詩輯》卷二十二王氏小傳,謂其晚年“既歸而隱於城北敝廬,垂老益窮,三旬九食,而杜門却掃,忍飢誦經,可謂篤行之士”矣。朗齋後爲阮元纂輯《輶軒録》,選其詩十一首入録。(《兩浙輶軒録》卷二十四)

六月,嚴誠復自閩來書。

嚴書略云:“僕負大不韙之罪,作此浪游,策騏驥而服鹽車,被文繡以適裸壤,自貽伊阻,夫復何云!……一旦舍其父母妻子、湖山朋友之樂,而竄迹於蠻煙瘴雨之鄉,匿首於跼天蹐地之室,英耀秃落,羽毛摧殘。……徒以感良友之情,秉嚴君之命,四方爲志,聊試一游,負其初心,噬臍何及。……拂衣當在初冬,遣書先告吾友。《哭古鐵丈》詩二章附去,改削爲幸。挽耕翁詩遲久益難舉筆,容後信繳呈耳。”(《鐵橋全集》鈔本册二《與朱朗齋》)

是夏,嚴誠在閩染瘴,秋發爲瘧,百餘日而劇。(朗齋《與朝鮮洪湛軒書》)

是年七月至十二月,靜寄東軒吟朋雲集,因舉投壺詩會,賦詩爲課,一時遠近稱韻事焉。時寓東軒者,朗齋外,有黄萃峰、張昌基(栽軒)、孫愛白(基)、陳景福(石泉)、湯憲(尹亭)、趙應錀(恒齋),及汪璐、汪瑋、汪瑜昆季,凡十人,詩會前後共十八集。

朗齋《投壺詩存·序》云:“往歲丁亥,余館汪氏三年矣,齋中裙屐聚會之歡,是年最盛。……主人素蓄銅壺一……偶於《説郛》中見温公《投壺譜》,於是習行其法,創爲投壺課詩格,逢三六九日,先夕投壺,次日課詩。凡十人,投壺中多者出詩題,次多者評詩,並免賦詩;又次者磨勘,詩中謬誤最少者謄詩;不作詩者,罰錢買色箋。次日限午前詩成,易書畢,不署本名,編字爲號,封閉評詩人一室,評畢,定次第。名列一二三,及評詩、易書人差等勞以箋。評詩之時,衆人屏息靜待,徬徨窺探,若赴試之候榜名,高者榮之,亦有落第而爭相訿議者。磨勘人取上卷較有謬誤,罰評詩人所得箋。第一人録全詩黏於壁,閲數月,積詩浸多。”此集未刻,南京圖書館藏一鈔本,爲丁氏八千卷樓舊藏。今將歷次詩題録次,以備覽者考索:第一集題《讀徐芝仙出塞詩》,第二集題《七夕分賦景物詩》,第三集題《讀宫守坡集樂順堂分得“介”字倡和詩卷,即用其韻》,第四集題《末伏日同人分用唐宋詩人元韻,得皮襲美消夏灣韻》,第五集題《碧筩杯飲酒歌》,第六集題《秋日分賦》,第七集題《絡緯吟》,第八集題《閏七夕,登是亦樓望星漢,適魚亭先生以集雲根園分得“珮”字詩見示,即次元韻》,第九集題《寒蟬》,第十集題《秋雨》,第十一集題《秋海棠》,第十二集題《靈壁石研山歌,追和樊榭集中抱雲峰用元遺山雲巖詩韻》,第十三集題《張家寺知水上人貽秋蓮數莖,酬之以詩》,第十四集題《樹根花瓶》,第十五集題《閏七月十七日樟亭觀潮,集枚叔七發之六五古二十韻》,第十六集題《王澹庵先生印譜題詞,用李義山韓碑詩集字》,第十七集題《栗糕》,第十八集題《立春後三日,同人集觀馴齋小酌,投壺賦詩,以東坡“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黄柑”爲韻,分得“是”字》。觀此,則前十五集皆於孟秋及閏七月兩月爲之,其後則此興漸減矣。

閏七月,潘庭筠得朝鮮洪大容丙戌九月寄嚴誠札及墨函,札中討論道學,凡三千六百餘言,因寄閩中。時嚴誠病瘧已兩月,見洪君書,力疾答之,闡道析疑,亦二千六百餘言,此九月事也,時嚴君病情已轉劇。(朗齋《日下題襟集·序》,又《與朝鮮洪湛軒書》)

按此所云洪大容寄札,蓋即《湛軒書外集》卷一《杭傳尺牘》與嚴誠第二書。

八月一日,汪憲從吴城借得錢曾《讀書敏求記》繡谷亭鈔本,屬朗齋重校之,三日畢役,凡改正百餘字,跋之;朗齋并録吴焯校款五則,書於各册之末。(吴壽暘輯《拜經樓藏書題跋記》卷三)

汪璐《藏書題識》卷一“《讀書敏求記》”條,引朗齋之説云:“此書鈔本,小山堂從丁瀧泓借鈔,其後繡谷亭藏本覆校三次,改抹之處,此本未經是正。乾隆丁亥八月一日,主人從甌亭先生借得,屬余重校,三日而畢。向所未經是正及疑譌標識者悉加改正,凡百餘字,是本洵完善矣。”(www.xing528.com)

吴城,字敦復,號甌亭,錢塘監生。父焯,字尺鳧,號繡谷,喜聚書,凡宋雕元槧與舊家善本,若飢渴之於飲食,必獲乃已,故瓶花齋藏書之名稱於天下。吴城承其先業,益勤搜求,數十年丹鉛不去手。(丁申《武林藏書録》卷下)著有《武林耆舊續集》、《雲蠖齋詩話》及詩集《甌亭小稿》等。

汪氏復從吴城借得瓶花齋鈔本《唐會要》,屬朗齋就去年所鈔之本續録補完之。(汪璐《藏書題識》卷一)

振綺堂、瓶花齋兩家南北衡宇相望,常互借鈔借校。朗齋爲汪氏整比群書,時詣吴氏瓶花齋討論古籍,間預觴咏之會。

《兩浙輶軒録》卷二十一“吴城”條,朗齋按語云:“甌亭先生所居瓶花齋,在九曲巷口,與汪氏振綺堂南北衡宇相望。兩家皆嗜藏書,精校勘,常各出所藏互相借鈔。余館振綺堂,整比書籍,因得常詣先生討論古籍,間亦預觴咏之會。……〔所著〕《武林耆舊續集》,余爲校閲一過。”

八月既望,夜與汪憲、陳景福、湯憲、趙應錀五人於樟亭飲酒待潮,聯句二十四韻。(《兩浙輶軒録》卷三十七“湯憲”條)

九月十日,訪何琪枯樹灣頭山居。何君出示所纂《塘栖志》二卷,因借歸,携之東軒,手録二日而畢。(拙輯《朱文藻碧谿草堂遺文輯存·塘栖志跋》)

按朗齋鈔本,現藏南京圖書館。

十月既望,嚴誠病篤還里,兩旬而殁。卒前一日,尚賦五律二首寄洪大容。(洪大容《湛軒書外集》卷一附《鐵橋臨終前一日寄詩》)易簀之夕,招朗齋坐牀側,被中出洪君書札令讀之,眼角淚潸潸下;又取洪君所贈墨嗅之,仍藏之被中。時已舌僵口斜,手戰氣逆,不可支矣,遂卒,年止三十六。(朗齋《日下題襟合集·序》)朗齋痛感知友遽爾永訣,終天哀慟,賦長句輓之。(《朗齋遺集》卷一)

十二月,嚴誠猶子奏唐以其遺稿來,屬編訂爲集。朗齋感於亡友彌留時惓惓之意,因先取彼處所存朝鮮友人墨迹,編録一册,名曰《日下題襟合集》。集凡五人,金、洪兩君交情尤摯,列于前;李、金、洪三使僅詩文往來,列諸後;李基聖無詩文,以其爲緣起之人,因載小像於首。凡鐵橋所與贈答詩文悉附入;陸飛唱和之詩,見存者亦録入,其存潘庭筠處者不及録也。十二月立春前三日,撮述嚴氏與諸君締交始末以爲序。(上海圖書館藏《日下題襟合集》勞權校本朗齋《序》)

按《日下題襟合集》,朗齋庚寅年曾加增訂,收入《鐵橋全集》册四、册五,改名《日下題襟集》,排次則改依其官爲先後,册四爲李令公、順義君、金宰相、洪執義、金秀才,册五爲洪高士,蓋與洪大容書札、贈答獨多,自爲一册。

是月,有《題汪龍莊看山圖,因有感亡友嚴鐵橋》詩。(《鐵橋全集》鈔本册三《外集》)

年末,朗齋與張昌基選是年投壺詩之佳者,録爲二卷,名曰《投壺詩存》,其編次以朗齋爲主,諸君爲同作。(朗齋《投壺詩存序》,南京圖書館藏鈔本卷首)

解館之日,齋中諸友分韻賦詩,朗齋詩有“人生感離合,群鳥謀棲止。寒巢夕嚮飛,吾輩今若是”之句,黄萃峰感極,凄然淚下,蓋恐此歡會不復可得矣。(朗齋《投壺詩存序》)

歲暮,據嚴誠所繪朝鮮六君子小像,手摹一過。(《鐵橋全集》鈔本册四李基聖畫像朗齋識語)

是年,書賈以馮夢禎刊本《三國志》求售,卷中頗多朱、墨筆注語,及夾紙細書,俱未書姓名。朗齋審其筆迹,知爲杭世駿手筆,乃合數手,竟日夜録於監本之上。朗齋復莊楷别録一帙,釐爲六卷,題曰《三國志補注》,蓋其引據各條,皆裴松之《注》所未備也。(汪璐《藏書題識》卷一《三國志》、《三國志補注》條)

汪憲前得厲鶚《東城雜記》初稿有年,是年復得厲氏手書續稿,因屬朗齋合前後之稿,校録爲二卷存之。(汪璐《藏書題識》卷一)

振綺堂藏《寶祐四年登科録》宋刻一册,前後俱有殘缺。朗齋從鮑廷博借得知不足齋所藏鈔本對校,缺者補之,互異者標識於上,兩家藏本差爲完善,惜書末尚有缺損,無從考補爲憾。(汪璐《藏書題識》卷一)

鮑廷博,字以文,號渌飲,又號通介叟。安徽歙縣人,徙居於杭。家富藏書,所儲多珍鈔舊刻,手自校讎,丹鉛不去手。乾隆三十八年,朝廷采訪天下遺書,命子士恭進家藏善本六百餘種,爲宇内獻書之冠,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以嘉之。刻《知不足齋叢書》三十集,所刻皆“向來藏弆家僅有傳鈔而無刻本者,或時賢先輩撰著脱稿而未流傳行世者,或刻本行世久遠舊板散亡者,或諸家叢書編刻而譌誤脱略未經人勘正者”。嘉慶十八年,年八十六矣,仁宗特賞舉人,“俾其世衍書香,廣刊秘籍”,逾年卒。《清史列傳》卷七十二有傳。[12]

按鮑氏校刻《叢書》,朗齋時佐之校讎。朗齋丙申年撰《知不足齋叢書序》云:“余館於振綺堂十餘年,君借鈔諸書,皆余檢集;君所刻書,余嘗預點勘。余與君同嗜好,共甘苦,君以爲知之深者莫余若也。”(《知不足齋叢書》第一集卷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