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德政策的转变
二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传统的欧洲大国被削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欧洲东西部分别被纳入苏联和美国的势力范围。“1945年后,欧洲国家体系迅速从多极化转变为两极化。有三个因素对这一转变起了决定性作用:德国的几乎完全崩溃,苏联实力的增长,以及美国对欧洲大陆承担永久性军事义务。”[1]尽管西欧各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削弱,退出争霸世界的舞台,但它们仍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这里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有着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潜力。美国和苏联在二战中,深深地卷入了欧洲事务。二战后,双方并没有从欧洲事务中摆脱出来,担心因己方的撤离导致对方攫取整个欧洲。
如果说欧洲是美国和苏联争夺的主战场,在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那么,在维持欧洲均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则是德国。正如阿登纳所指出,“德国位于欧洲中心、处于东西方之间的地理位置,使得德国的发展对于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大部分时间里,美苏在欧洲的争夺并不是着力于自身实力的消长,这一时期斗争的焦点是决定西德和西欧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归属到哪一方的问题。德国将扮演第三潜在强国的角色,与其背离或合作将决定整个力量平衡的信念,加上与之相关的观点,即一个联合起来的西欧最终将作为第三力量出现,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德国的衰竭,使美国和苏俄之间出现了势力真空。如果美国不愿意陷入孤立并局限于新大陆,就必须采取步骤阻止俄国占据西欧的真空地带。”[3]
德国二战后的情况很可怕,战争曾打到了德国的心脏地带,几乎没有哪个德国的城镇能够逃脱盟国的战略轰炸,以及纳粹分子自己在撤退时故意进行的破坏。再加上有1000万德国人从并入波兰的前德国领土回到了这些废墟,这种局势就更加恶化了。当时只有一个合适的词能形容1945年的德国,那就是“混乱”。成百万德国人民面临的最根本的需要是食物、栖身之地和工作。[4]1946年,德国西占区的工业生产总量只有1938年的22.9%,煤产量为1938年的27.8%,钢产量为11.3%,发电量为39.8%。[5]在政治上,作为一个整体的德国不复存在,它被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不再有一个中央政府,美、英、法、苏四大国军事当局取得了对德国的统治权。从1945年到1949年,按照协议,德国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由四个不同的军事当局加以统治。在占领的最初几年里,各占领区之间的分界线起着和国界线一样的作用。在各个占领区内,它们各自的军事指挥官在很大程度上强制推行他们政府的那一套政治和经济理论。“他们没有为整个德国寻求一项共同的解决办法而操心——尽管在波茨坦就已经同意要解决这一问题。”[6]美国记者埃德温·哈特里奇(Edwin Hatrich)在他所著的《第四帝国的崛起》一书中对德国人民的战后状况作出了生动描写:战后,德国人民成为国际大家庭的弃儿,在人们看来,“他们在战后的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只不过是被剥夺了几乎一切军事、政治和经济权利,同时也几乎失去一切财产的三等或四等国家的公民罢了……战后最初的三年……大概是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以后德国人民最困苦的时候”[7]。
但德国的衰竭只是表面现象,在未来西欧的复兴中,德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德国的实力虽然被战争大大削弱了,但这一点也没有解决她将来会变得多么强大的问题……问题不是德国实力停留在1918年或1945年,而是在10年到20年后,德国会拥有怎样的实力。”[8]1947年1月,杜勒斯发表的对欧洲政策的讲话中就提到了德国对于西欧复兴的重要性,他说:“拥有煤和勤劳的人民的莱茵河盆地构成了欧洲经济的心脏……从那个地区,不仅可以为德国人,也可以为德国的西部邻国带来活力。”[9]在论及德国问题对欧洲稳定的重要性时,亨利·基辛格写道:“至少已有三个世纪,德国的安排一直是欧洲稳定的关键。”在对历史作了一些解释后,他指出,对欧洲的和平来说,德国始终不是太弱就是过分强大。“德国似乎不是引起它的邻国对它抱有野心,就是威胁它的邻国的安全。”如何让德国不至于威胁欧洲的和平?基辛格认为,“理想的情况是德国有足够的力量可以保卫自己,但是不能进攻,其统一的程度应使它所遭到的困难不致演变成冲突,它的分歧不致鼓励其邻国你争我夺,但是又不要过于集中,以免德国的纪律性和可以迅速采取行动的能力引起其他国家为了自卫,采取应付措施。这样一个德国仅在极少的时期中存在过。帮助建立这样一个德国,必须是西方政策的一项重大任务”[10]。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早在1943年,美国就已经开始酝酿战后的对德政策。当时主张:“必须维护德国的统一,德国的军事机器必须改造为和平经济,重建德国对外贸易以利美国。”④但是,1944年夏,美国财务部长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Jr.)提出了一份旨在分裂和削弱德国的所谓“制止德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计划”。该计划比较激进,它主张使德国“彻底非工业化和重新农业化,全部拆毁冶金、化学和电子工业,并且坚定地将德国经济改革为农业经济”[11];要求“摧毁或拆除德国所有可能用于战争目的的工厂和设备——一切重工业,占领当局只允许生产消费品”[12]。可见,非工业化是“摩根索计划”(Morgenthau Plan)的核心,它对德国问题的解决办法实质上是全部摧毁德国的工业能力,最终目的是要把德国永远排除在现代工业国的行列,削弱其经济,使之长期不得恢复。这样一来,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有效遏制德国的侵略性。
“摩根索计划”得到了美国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总统的支持。罗斯福宣布,他本人赞同把德国变成一个只生产初级农产品的国家,他也同意“摩根索计划”的主要观点,即欧洲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化的德国纯属无稽之谈。他之所以支持这个计划,出自两点原因:一是要给德国人一个教训。罗斯福在给荷兰女王的一封信中写道,美国在关于如何对待德国的问题上,有两派观点,一派主张宽容对待,另一派主张予以严惩。“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我属于后一派,尽管我并非嗜血成性,但这次我至少要让德国人清楚地明白,他们输掉了战争。”[13]二是可以有助于向苏联表达善意。在罗斯福的二战后世界安排中,战时的合作不仅可以继续,而且可以得到发展。作为二战后仅存的两个大国,美国和苏联必须而且也能够进行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为此目的,就要争取苏联的信任,在德国问题上与苏联进行合作,打消苏联在安全方面的担忧。因此,罗斯福指出:“要牢牢记住,我们战后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美苏合作,这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关键所在,在德国问题上取得谅解将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罗斯福还表示:“符合苏联要求的安全性质取决于战后建立一个何种类型的德国。”[14]鉴于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苏联安全所构成的威胁,一个被彻底削弱的德国将符合苏联在安全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在美国政府制订的二战后世界蓝图中,德国问题一开始就从属于它主宰和称霸世界的计划。尽管有罗斯福的支持,并在1944年9月的魁北克会议(Quebec Conference)上被美国和英国政府所接受,但“摩根索计划”显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从经济上来说,该计划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早已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欧洲经济早就有紧密的相互依赖性,在国际合作分工中,德国一直向欧洲其他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大幅度地改变和限制德国经济,会对原来已经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产生破坏作用,割裂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必定对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资本主义已经是全球性的经济体系,在欧洲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最终也会波及美国。具体到德国的实际情况,德国在农业上不能自给,而且有2500万到3000万人口依靠出口工业制成品维持生活。[15]农业式的经济不可能满足德国庞大人口的需要。“摩根索计划”出台后,便在美国政府内部遭到国务院和军界的强烈反对。副国务卿史汀生(Henry L.Stimson)在写给罗斯福的信中,将“摩根索计划”称为“对文明的犯罪”和“对绝望的公开妥协”。[16]
由于来自各方的反对,特别是由于“摩根索计划”的反对者将这一计划透露给报界,其苛刻的内容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美国政府对“摩根索计划”进行了修改,于1945年4月发布了参谋长联席会议(JCS)第1067号指令,作为占领德国的指导性方针。该指令规定:“打破纳粹德国‘经济力量的过分集中’”,“拆除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企业”,“规定所有重要工业部门的最高产量,从而限制德国今后的发展”,“取缔一些工业生产部门,如:合成汽油和橡胶、原子研究和发展等”。[17]并指出,美国占领当局“不得采取导致德国经济重建以及适于维持或加强德国经济的措施”[18]。这个指令很明显具有“摩根索计划”的残余,“它允许盟国推行类似摩根索计划的严格政策,但又留有充分余地,以便有朝一日在未来的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中不得不利用德国时,可以修改和改变这种政策”[19]。
美国和苏联在战后各自从本国全球战略利益出发来安排二战后世界秩序,使二战时的大国合作政策在二战后逐渐破裂。随着美苏对抗的加剧,双方逐渐把对方视为称霸世界的最大敌人。这也影响到双方对德国问题的看法,美国和苏联开始更多地从权力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德国问题,而意识形态的斗争只处于从属地位。“如果把围绕德国问题所开展的斗争看成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美国与共产主义的苏联之间意识形态对立的副产品,或只是把它作为众多矛盾冲突中的一个,是错误的。”[20]双方对德国的看法都是两种截然不同但互相联系着的观点的混合物。如美国历史学家约翰·路易斯·盖迪斯(John Lewis Gaddis)所指出的,“一方面,是要避免一个复苏后的德国本身所带来的危险,另一方面,要防止德国在冷战中倒向对手阵营所带来的威胁”[21]。同样,国际政治学家哈里森·瓦格纳(R.Harrison Wagner)也认为,美国和苏联是从权力政治的现实来看待德国问题的。他指出:“如果认为西德从美国控制之下倒向苏联一方不会‘改变力量平衡’,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冷战似乎根本不存在。”[22](www.xing528.com)
意识到德国将在未来的美苏权力政治博弈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美国和苏联竞相公开拉拢德国人民,互相指责对方破坏了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在德国问题上所流露出的消极态度被美国的外交官和政治家们到处宣扬,其根源不仅在于复杂的德国问题本身,也在于自1946年上半年以来美苏关系的迅速恶化。”[23]1946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Viacheslav M.Molotov)严厉抨击了西方分裂德国的企图,并表示苏联反对西方分裂德国的政策,因为它们“错误地推动了把作为一个国家的德国予以取消,或将其领土包括重要的工业中心分割出去的进程”[24]。作为对苏联指责的回应,1946年9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James Byrnes)在斯图加特发表演讲宣称,美国反对将鲁尔和莱茵兰从德国分裂出去,或将这些地区置于外国的控制和监督下。他还声称,德国东部边界并没有最后确定,可以与波兰进行协商予以修改。[25]贝尔纳斯的“斯图加特演讲”(Stuttgart Speech)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表明,美国已经从二战后期对德国西部实施严惩的政策转变为积极扶持的政策。英国学者罗格·摩根(Roger Morgan)认为:“战后美国与其前敌国(至少是德国的西半部)和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9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演说,在该演说中,他许诺将减轻德国的经济负担,并暗示美国愿意帮助建立一个西德政权。”[26]
2.美国对苏冷战与德国的分裂
考察1947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以看出,这一年是美苏冷战的关键性一年。从1947年开始,美国为分裂德国、促成西德的建立,采取了实质性的步骤。1947年1月1日,美国和英国正式宣布合并两国占领区,并签署了《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成立“双占区”(Biozone)。协定规定:“两个占领区对于一切经济目的来说,应视作一个单一的地区”,“这一地区的本地资源和一切输入,包括食品在内,应加以汇总,以维持共同的生活水平”,“两国政府的目标是,在1949年底前达到本地区经济自给”[27]。根据协定成立了双占区行政管理机构。美国前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在杜鲁门(Harry S.Truman)的委派下,到德国进行考察,他得出的结论是,经济统一和恢复工业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两者既可以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又有益于欧洲复兴。胡佛告诉杜鲁门:“你可以复仇或保有和平,但不能同时这么做。”[28]
1947年3月12日,美国政府正式出台了“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这标志着它正式开始实行“遏制”(Containment)政策。如果说美国对苏冷战与美国对德政策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把德国纳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的框架,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国领导人早已承认德国经济对欧洲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而且一直在探索政治上可行的重建德国的途径。把西德融入复兴的欧洲经济之中也许会减轻它对法国的威胁,也是美国国会和美国人民能够容忍的。尽管最初担忧欧洲经济的美国官员与商人对‘马歇尔计划’的前景感到高兴,但欧洲复兴计划的动力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杜鲁门和马歇尔把该计划视为在欧洲反对苏联侵略和保卫美国利益的手段,希望借此撑起西欧经济,使该地区增强抵御苏联颠覆的能力。”[29]1947年6月5日,马歇尔(George Marshall)在哈佛发表演说,提出了美国“援助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马歇尔计划”。该计划进一步使美国对欧洲政策的调整具体化。
“马歇尔计划”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复兴德国西部占领区的经济。美国政府认为,德国经济复兴是欧洲复兴的关键,要保持西欧的稳定和繁荣,就离不开德国工业的恢复。为此,美国不惜破坏二战时盟国关于必须保持德国经济统一并给予德国经济以必要限制的协议,走上了从经济上扶植西德和分裂德国的道路。其主要步骤有:(1)提高德国西部占领区的工业产量。1947年6月,美、英单方面决定修改根据波茨坦协议制订的“德国工业水平计划”,在美、英占领区内将德国工业产量最高限额由限制在1936年产量的70%~75%提高到与1936年水平相当。实际上它们对当地的工业产量未加任何限制。1947年7月中旬,即“马歇尔计划”提出不久,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向占领区军事首脑克莱(Lucius Clay)发布新的联合指令,取代先前严格管制德国的“1067号指令”,向驻德国的军政府发布了JCS第1779号指令,以替代JCS第1067号指令。该指令指出,“以提高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尽可能快地建设一种能养活自己的德意志经济为目标”;新指令规定不断提高德国生产水平和尽可能早地实现德国经济自立,使一个稳定而富有生产力的德国为西欧复兴作出贡献。(2)合并西方占领区。早在1946年年底,美国为了加速恢复西部占领区的经济,阻止苏联取得巨额赔款,就把美占区和英占区合并,成立了“双占区”。法国一开始对美国合并西占区的建议进行了抵制,但在美国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下,不得不作了让步。1948年4月20日至6月10日,美国与英、法等国在伦敦召开会议,会议宣布美英“双占区”同法占区合并为“三占区”。(3)将德国西部占领区纳入“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开始,德国西占区被纳入“马歇尔计划”,成为第17个受援国。在“马歇尔计划”范围内,美国从1948—1952年总共向德国西占区及后来的联邦德国提供了将近15.6亿美元的各类援助。[30]“马歇尔计划”对于战后的德国来说,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它为西占区提供了大量的美国援助,使其经济恢复有了保障;二是:“马歇尔计划”要求把西占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加快了联邦德国的建立。(4)实行西占区货币改革。1948年6月18日,美国、英国、法国无视苏联一再提出的四个占领区共同进行货币改革的建议,单独在西占区以新的马克取代旧的德国马克。1948年6月23日,又下令在柏林西占区内推行新马克。上述步骤为西部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扫清了障碍。此后,德国西占区经济在美国的大力扶植下,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与西欧各国经济联成一体,加速了德国经济和欧洲经济的分裂。
为了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一直策动成立一个统一的西德政府。针对美国这一咄咄逼人的攻势,苏联决定在柏林发起反击。从美苏总的力量对比上看,苏联处于劣势;从美苏争斗的总体趋势来看,苏联处于守势。但是,面对美国加紧在德国西部建立单独国家的活动,出于本国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考虑,苏联不惜采取进攻性的激烈行动。“斯大林试图以相对谨慎的手段去阻止一个潜力巨大和威胁性的德意志国家的创建,而这是美国自战争结束后采取的最具威胁性的步骤。”[31]“如果此次能把盟国逐出柏林,德国对美国力量的信心就将动摇。德国人就不太可能去投靠一个软弱的,不能保护他们的朋友。”[32]从1948年4月1日起,苏联以柏林属于苏占区的一部分为由开始检查通过苏占区进入柏林的人和物,美国军方对此反应强烈,但杜鲁门反对冒险,英国和法国也不愿被拖入战争。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在西占区实行新的货币政策。同年6月23日,苏联也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并彻底切断了柏林与西占区的陆路和水路交通,但对3条空中走廊则未加拦阻,这样就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Berlin Blockade)。1948年7月20日,杜鲁门作出了在西柏林既不战,也不撤,照旧筹备建立西德的决定。“美苏双方都不愿冒全面战争的危险,所以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种冲突的方法。所以当西方列强准备重新打开通往柏林的走廊时,差不多在行动时就决定排除派军队和坦克向红军挑战的打算,相反,他们把自己的行动限制在只用在空运上满足这个城市的全部需要。”[33]从1948年10月15日起,美英为西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地空运日用物资,1949年年初曾达到每日8000吨的运量,基本满足了西柏林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1949年1月27日,斯大林(Joseph Stalin)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作出了可以有条件解除对西柏林封锁的表示。美国和苏联此后进行了秘密磋商,于当年5月12日取消了柏林与德国东西占领区之间的一切限制,第一次柏林危机宣告结束。“然而,甚至是柏林封锁,尽管是那样的使人不安,还是由双方小心翼翼地解决了。他们都为对方留下退却的空间,未经流血就消弭了危机。”[34]“这次战后东西方之间第一次空前的实力大较量表明: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无法迫使对方作出实质性让步,从而最终导致了东西德分裂、东西柏林分裂的结果。”[35]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对柏林进行的空运使西德人相信他们可以依靠美国的保护。“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资金和货币改革,为德国的经济复兴奠定了基础;现在,它使德国又有了军事上的安全感,没有这点,德国是完不成经济的重建的。”[36]
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后,美国加快了建立西德的步伐。1949年5月23日,西占区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基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以波恩(Bonn)为临时首都。西方三国根据“占领法规”仍然对西德保留管制其外交、国防的权力。基辛格认为联邦德国的成立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这个新的国家代表着俾斯麦的杰作瓦解了,因为不确定的未来里,德国将一直分裂。另一方面,联邦共和国的存在也意味着针对苏联在中欧出现的继续挑战,因为联邦共和国绝不接受在东德的苏维埃政权。”[37]作为回应,苏占区于1949年5月30日举行了第三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并于当年10月7日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German Democratic Repbulic,DDR)。其后,苏联管制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对民主德国的外交仍保留必要的监控权。至此,在二战结束后的4年里,美苏经过一系列斗争,建立了两个德国。
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相应地,联邦德国的建立从一开始就适应了美国对苏冷战的需要。从二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一系列斗争来看,德国问题与美苏冷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和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较量加剧了冷战的强度,而冷战升级的结果就是德国被分裂。在20世纪后半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冷战作为支配德美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