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管理和廉政建设领域,研究腐败和反腐败的科研成果一点也不亚于法律领域。这些著作主要有:
1.《通往廉洁之路——中外反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季正矩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他山之石——国外反腐之道与倡廉之措;中篇:历史镜鉴——中国历史王朝兴衰的腐败解读;下篇:千里之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该书涉猎中外古今,资料丰富,值得一读。
2.《廉政体系的国际比较》(李秀峰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该书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廉政体系,内容上从反腐败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到廉政立法、廉政机构、政府改革、社会监督都有涉及。此外,介绍了国际组织的反腐败行动。
3.《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组织编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类基本教材。这也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规定的“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材,保证课时”的要求。该书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一部有国际国内资料、原因分析合理、措施明确具体的反腐倡廉教科书。
4.《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比较研究》(马海军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该书从社会转型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进行比较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腐败现象。该书首先在界定腐败概念的基础之上,评判了腐败的成因理论和效应理论,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与腐败现象发生的关联性。其后采用主观测量法、客观测量法和分类法从国际比较分析的角度综述了中国的腐败状况;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对转型期中国的腐败效应问题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从政治稳定、政权软化和基层政权的蜕变角度分析了腐败的政治危害;从经济增长、资本外逃和外国直接投资角度分析了腐败的经济危害;从资源分配、收入分配和社会心态角度分析了腐败的社会效应。最后,评述了发展中国家反腐败的经验和教训,在探讨中国反腐败思路变迁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的反腐败措施。在结语部分,评论了中国反腐败的成效和现状,客观评价了反腐败面临的不利因素,对中国的腐败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
5.《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模型和方法》(任建明、杜治洲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任建明是国内较有影响的腐败与反腐败领域的研究专家,多次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政策咨询,由此可见这本书的社会影响力。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讨论了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问题、反腐败战略框架模型以及一些专门领域的反腐败实践内容。此外,该书较为集中地收入了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成员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制度预防腐败理论框架、预防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惩治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均为该研究中心成员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6.《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林喆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林喆也是我国当前研究廉政建设的著名专家之一,从其接受采访的出镜率可见一斑。该书从一件意大利小案出发,探讨权力的本质、权力交换、权力腐败的领域和形式。作者把研究重心放在腐败产生原因和构建反腐败模式上,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提出我国廉政法制的主要工作方向。
7.《干部工作中预防腐败问题研究》(于学强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主要从三方面论及干部工作中预防腐败问题:一是关注干部的选拔环节,认为改变干部选拔的旧思维,订立客观科学的选拔标准,并不断创新选拔工作机制,能够规避干部“入口”与“楼梯口”出现的腐败。二是突出干部的自身修养,认为加强干部的官德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干部自身素养,能够孕育干部廉洁的生长机制。三是强调制度作用,认为加大教管力度,能够有效防范在重点领域和重点部门的腐败。该书作者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了“民主集中制”的误读和异化,分析了当前选拔干部、考核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民考官”、“推进干部年轻化”、“监管一把手”、“治理公款吃喝”的具体措施。(www.xing528.com)
8.《腐败、政绩与政企关系——虚假繁荣是如何被制造和破灭的》(李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师李辉的近期研究成果,其主要是对某内陆城市一个国企集团破产腐败案的案例研究。作者李辉通过追踪地方政府在该集团从组建、壮大到衰亡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提出“政绩驱动”是促使地方政府和官员积极介入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滋生了大量贪污腐败行为。在案例中可以发现,处于同样的政绩激励结构下,沿海与内地地方官员的回应策略却差异甚大;在任期内无法通过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来赢得政绩的地方,官员会采取替代性策略来执行中央政策,其中包括案例中凸显的“自我表现的策略”,即通过上下迎合、制造繁荣的方式来获取政绩。对此,该书作者认为,若考虑到地方政府“合谋”的可能,中央政府必须调整现有的监督体制,才能保证晋升激励机制的正面效用。
9.《预防腐败》(程文浩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这是一本自定义为公共管理领域前沿的作品。作者程文浩1973年出生,山东省滕州市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系学士,耶鲁大学政治学硕士、博士。2003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2000年底与同事共同创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现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作为一本关于反腐败问题的学术著作,该书始终以预防腐败为主线,集中对腐败行为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突出公共权力(资源)、腐败动机、腐败机会“三位一体”的腐败结构模式。这些技术性因素是腐败得以产生的关键。深入了解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和深层规律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前提。作者在对工程建设领域、国有企业两个腐败犯罪重灾区进行专门研究之后,对如何构建21世纪的国家预防腐败体系进行了展望。该书的意义不仅在于研究方法和内容,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研究腐败的新生力量。
10.《当代中国衍生性权力腐败研究》(郝文清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该书作者将腐败分为“原生性权力腐败”和“衍生性权力腐败”,将中国权力腐败一般性的根源分析为:私有制是权力腐败产生和发展的本源;谋私失控的动机是权力腐败的内在心理根源;扭曲变形的授权是权力腐败的管理体制基础;失守的内在精神防线是失灵失效的教育;尚不健全的法制使腐败缺少外在刚性约束;缺位无力的监督导致权力变异出现自由空间。作者将新型权力腐败概括为“期权化”腐败行为模式、“转股化”腐败行为模式、“关系化”腐败行为模式、“民俗化”腐败行为模式、“合法化”腐败行为模式、“无赖化”腐败行为模式、“集体化”腐败行为模式、“蚁穴化”腐败行为模式。该书作者认为,权力变异和权力失控是衍生性权力腐败产生的政治基础,贪婪、不平衡、侥幸、自负是腐败分子的主要心态。
11.《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问题研究》(王世谊、周义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这是一部两代人合作的著作。作者王世谊是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廉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年近六旬。出生于1978年的周义程是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江苏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他们二位基于共同的研究领域和爱好,合作完成了这部围绕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问题的思考和转型时期中国反腐败战略构想的著作。作品中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制度、官吏考课制度、御史监察制度、腐败惩治制度等权力制约制度,考察了中国共产党人权力制约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构想了从道德、体制、法律、自律以及舆论等方面加强权力制约的基本策略,探究了网络反腐模式的兴起、治理经验、在当代中国的优势和缺陷,设计了当代中国网络反腐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12.《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贪欲、暴力、腐败……谁偷走了我们的正义?》(熊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被作者熊逸自定义为“一本写给所有关心社会正义的人们的思考之书”。作者名气虽不大,但其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未来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要幸福还是要公正?”、“高贵的谎言”、“从奥米拉斯的孩子到巴厘岛的王妃”、“自由意志的两难”、“原罪的两难”、“康德的失误”等篇章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作者饱览群书的功底和观察社会的敏锐视角。推荐该书的编辑写道,“既可以说这是一部严肃的哲学作品,通过纷杂的案例、严密的逻辑,探讨了何谓正义、如何实现正义,以及正义从何起源;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奇怪的擂台,让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正义观念一一上台过招;也可以说这是一场读者与作者的智力角逐,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散发着诡谲的气息,而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将于何时何地遭到作者的伏击;哪怕仅从文学性的角度来欣赏,这也是一部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它将满足你的任何期待,同时,颠覆你的任何期待”。
13.《走出腐败高发期:大国兴亡的三个样本》(高波著,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作者不仅是一位战斗在反腐第一线的纪检工作人员,还是一位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理论工作者。作者选择了17世纪的明王朝、18世纪的英国和19世纪的美国三个样本,探讨为何同样出现腐败,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和后金政权“破产清算”,而英国和美国却在腐败高发期中实现了改革重组和大国崛起。文章资料不一定全面,研究方法不一定科学,但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提出的问题值得很多人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