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河西小学 袁静
自学生时代初读老舍的作品便被他的字“舍予”所吸引,那时年幼无知的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愧是一代大师,连名字都独具匠心。直到前不久读了他写的《宗月大师》才明白其二字的分量与含义。而老舍身上这种“舍己惠人,一以贯之”信念的形成,就主要来自宗月大师。
宗月大师对老舍的帮助不仅仅是在他家境贫寒、无钱读书的时候资助他上学,使他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接触新的思想理论,从而以后成了著名的“人民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精神上的影响并不是动情入里的谆谆教诲,而是来自宗月大师身上那种千金散尽直至一贫如洗还一如既往扶困助人的善行,这种善行感动了老舍。”“极富有而又不以富傲人的刘大叔”也许并不知道多么深奥的道理,也许他也不懂得如何去循循善诱地教育下一代,也许他根本就不懂得教育。但是他用他的行动,用他的豁达感染着老舍,他扶危济贫、舍弃自我的精神通过件件小事熏陶着老舍,点点滴滴滋润着老舍。这不禁让我想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师范学校的校训,它道出了教育者的示范性。
这种示范性极其重要,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对于老师的态度、要求学生极为敏感。对此我深有感受。初为人师时,我接了第一个一年级,通过级部间作业的交流发现我们班的书写质量远远不如其他两个班,对此我做了深刻的反思。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研究字的笔顺、笔画以及每一笔所在的位置,然后我再一笔一画地范写。向其他两位老师请教,他们也是这样教的,那问题出在哪儿呢?终于有一天我找到了答案。那天我们级部三人在一年级一班教室里教研,无意间我看到了黑板上的字,虽然只是两行家庭作业但写得非常工整。刹那间,我明白了班里孩子写字差的原因,因为平常除了教写生字我写的字工工整整之外,其余的字则由于时间或情绪的原因写得潦潦草草。从那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无论何时,只要写出的字学生会看到,我就一定要写好。这种严谨的态度感染着学生,不需要我再反复强调,学生的字就已经写得很有进步。
我想,大家对这么一句古言应该都很熟悉,“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记得两年前,我们学校门口建起了一架过街天桥。动员孩子过马路时从桥上走,便成了学校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校会上反复强调、班会上热烈讨论、私下里苦心教育,可仍有一些孩子因为时间紧张或者受家长影响而横穿马路。就在此时,一个周三的古诗文晨会上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朗读了一篇他写的作文,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吕老师今年已经50多岁了,身体健康情况不是很好,在平路上走都是步履蹒跚,可她每天上下班却要坚持走过街天桥。每次走的时候她总是用力地扶着扶手,一点一点地迈上台阶,然后再小心翼翼地走下台阶。我知道她肯定很累,我也知道她这样做就是为了教育我们过马路一定要走过街天桥。吕老师都能做到,我们这些腿脚灵活的小学生,难道做不到吗?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听着,一字一句都进入了他们幼小的心田。从那以后,横过马路的学生由多变少、又少变无了,也许在他们想要横穿马路时眼前浮现出了吕老师上天桥的身影。(www.xing528.com)
宗月大师的品质影响着老舍,他一生贫寒却精神富足,品德高尚。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在汶川地震中的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是徐超,他是一名乞丐。当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江宁区东新南路的一个募捐点,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这儿,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当天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工作人员惊呆了,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老人的普通话很不标准,费了很多口舌后,工作人员才明白,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不好意思拿出来,特地利用中午凑了凑,接着到银行,将全身的零钱兑换出了一张100元,“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老人走后,在场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保安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
这位乞讨的老人用他的方式表达着对汶川灾民的关爱,他和宗月大师一样生活贫困,但精神高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像这样的“大师”我们社会上还有很多,他们虽平凡,却感动着我们,感动着社会,感动着中国。
宗月大师为老舍有意或无意地刻制出一面镜子,在生活的岁月里,透过这面镜子,老舍心灵常常得到一次光的洗礼以及精神的比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同样可以做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