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幼儿童话、故事活动设计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幼儿童话、故事活动设计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幼儿兴趣,导入故事。此外,还要让幼儿产生与故事主人公相一致的情感,即随主人公的高兴而高兴,随主人公的难过而难过。二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表演、绘画、动手操作、复述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方式去表现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动作和情节,加深幼儿对人物性格特征、故事情节以及故事所蕴含的情感特征的理解。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幼儿童话、故事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童话、故事

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时,要先创设一个童话或故事的氛围,引起幼儿想急于了解故事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出童话、故事。教师常见的导入手段有:提问引入,猜谜引入,表演引入,直观教具引入等。例如,教师在教大班故事《美丽的流星花》时,就要先用语言或图片、幻灯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流星图,让幼儿对流星产生遐想,引起兴趣;再如,童话《会动的房子》,教师首先可提问:“房子会动吗?”引起幼儿兴趣,导入故事。

(二)生动有感情地讲述童话、故事

教师要表现出对故事极大的兴趣,辅以适当的直观教具,如幻灯片、木偶表演等形式,用生动有感情的语言完整讲述,口语亲切,声情并茂,态势得体。语言要熟悉而准确。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一方面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便于记忆。教师在讲述时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把故事分段落讲述后再整体讲述,或整体讲述两三遍等。可以在情节发展的高潮处,适当运用“关键中断法”。在能激发幼儿想象的地方,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激发幼儿想象和表达。几遍讲述的语言要一致,便于幼儿完整记忆,讲述的方式不应雷同,以避免让幼儿觉得枯燥而不感兴趣。

(三)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

1.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和内容

通过提问、讲解、挂图、故事表演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主要情节。对情节较复杂的故事,教师可以讲述两遍,讲述前、后要向幼儿提一些问题,以便于幼儿有目的地带问题听故事。

第一遍讲完后,教师可通过描述性提问:人物(故事里有哪些人物?)、情节(故事的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演变成什么情况,最后怎么样了?)、重要对话(主人公说了什么话?),通过这类具体明确的问题,首先帮助幼儿了解故事的内容大意。

第二遍讲述后,教师可进行思考性提问,如幼儿对主人公及行为的态度和评价(喜欢谁,为什么?主人公最后干什么了?),这类问题需要幼儿思考后再回答,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主题、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

接着提出假设性问题,如幼儿对故事主题的把握(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你会怎么做?)等。回答这类问题时,可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扩展幼儿的思路,使故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充分满足幼儿语言表达的需要。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幼儿既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又学会了欣赏理解故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故事的发生——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束,这种技能的习得,能对幼儿独自阅读图书、欣赏文学作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故事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具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故事围裙

采用平常所见的下厨用静色的围裙,可以在上面缝上一些便于粘贴的子母扣。将故事人物角色与场景用布或纸张制成卡片,并按轮廓线剪出,在人物或场景背后粘上或缝上子母扣即可。教师或幼儿讲述故事时,可身穿故事围裙,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粘贴不同的角色和场景,使幼儿或同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材料重复使用率高,操作简便,直观形象,既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具,又可以作为幼儿自主操作的学具。

(2)翻页教具

教师在故事背景图上,将故事中的景色或人物随故事情节的发展逐一备好,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翻动教具,景物或角色可以迅速转换,能很好地配合故事内容,制作便捷,可重复使用。

(3)插入式教具

教师可利用废弃的透明可乐瓶,制作故事教具,如在制作插入式教具时,先将可乐瓶剪成细长条、两端剪圆备用,再把画有小动物的卡片按轮廓剪下来后,用白乳胶或双面胶将可乐瓶条粘在其背面作插条,这样做好了的人物或景物的卡片,就成了插入式教具的插件,可以根据故事内容,插在切了或做了插口的背景图的相应位置。这种教具制作简单,人物或景物的移动自然真实,使用方便,便于收藏,透明的插条不妨碍幼儿的视线,还便于幼儿操作。

(4)纸轴教具

纸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易于收集。教师将做好了的人物或景物的双面卡片上端粘牢,下端分粘在立起的纸轴上,这样就可制成故事纸轴教具。此类教具有立体效果,教师和幼儿在操作时可随故事内容移动教具,不仅可上下移动,还可前后移动,甚至表现跳跃等内容均可,因此,此类教具实用性强,表现的故事内容逼真、生动。

2.体验作品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所谓让幼儿体验作品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情感特征,是指让幼儿理解并抓住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情感。例如作品表达的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情感?此外,还要让幼儿产生与故事主人公相一致的情感,即随主人公的高兴而高兴,随主人公的难过而难过。只有做到这样,幼儿才会真正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来讲述故事,为幼儿描述出一幅美好的图景。教师在讲述时要投入一定的感情,要语言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并伴随着丰富的表情和动作。要做到这些都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教师自己已被童话、故事的优美意境所感染,并已融入作品中去了。有时,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讲到一个故事高潮时,往往会引起幼儿的情绪情感共鸣,或鼓掌或高兴地大笑,或伤心地流泪,完全被故事所吸引。幼儿的这种表现,表明教师已经成功地带领幼儿领略了作品的深层含义。例如,在小班童话《美丽的小船》中,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在一片大森林里,一群小动物们比赛看谁的小船最漂亮。看,有的小船是香蕉做的,弯弯的香蕉船又黄又香;有的小船是大鞋子做的,坐在里面又稳又舒服;还有的小船谁也猜不出它是什么做的,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看精彩的小船大赛。”这段短短的话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幼儿仿佛已置身于充满梦幻和多彩想象的童话世界中,做到这样:让幼儿身临其境地理解文学作品,相信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

二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表演、绘画、动手操作、复述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方式去表现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动作和情节,加深幼儿对人物性格特征、故事情节以及故事所蕴含的情感特征的理解。例如中班故事《三只蝴蝶》,在幼儿理解了故事的基本内容后,让幼儿分组制作蝴蝶和花朵的头饰,可以边制作边模仿蝴蝶们的对话,并尽可能地想象蝴蝶们的动作表现。之后,戴上亲手制作的头饰,跟随录音,将故事的主要情节用动作表演出来,并学说其中的一些对话。表演两三遍后,幼儿在每次讲到关键词句:“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离”时,都会相互牵着手大声地朗读,脸上充满笑容,说明幼儿已经开始体验和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情感特征。

(四)围绕童话、故事开展系列创造性的语言活动(www.xing528.com)

为帮助幼儿理解掌握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理解或延伸环节安排活动,如复述故事、故事表演游戏、编构故事、画故事等各种围绕故事相关主题开展的活动。这些都是对幼儿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1.复述故事可以采取对话复述、分段复述、分角色复述和全文复述几种形式。前两种形式难度较小,适合于小中班的幼儿,后两种难度较大,适合于中班后期和大班幼儿复述。复述故事应注意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保护幼儿复述的愿望和自信心,并利用正式活动和日常生活、区角活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故事复述的积极意义。

2.故事表演游戏,即:幼儿扮演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故事表演游戏允许儿童根据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通过角色扮演开展游戏活动。因此故事表演游戏突出了游戏和活动的特点,在语言教育的同时,尊重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尊重幼儿喜爱娱乐和活动的特点。由于表演游戏是通过表演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所以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用旁白或串联情节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推动游戏进程,不再要求儿童记忆复述故事,重点集中在:理解作品内容,体验角色心理,并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表情,再现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

故事表演游戏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整体表演型

即要求幼儿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故事。在表演活动时,儿童一对一地扮演角色,即故事中的个体角色分别由一名儿童表演,群体角色则不作严格限制,可由若干儿童同时担任。例如《拔萝卜》《小兔乖乖》,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在旁领诵故事,串联情节,扮演角色的儿童,则在角色台词需要时参与对话或对白,其余儿童可随教师朗诵故事。

教师组织指导儿童表演游戏时应注意:第一,教师讲一两遍故事后,要帮助幼儿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征。第二,让幼儿自己讨论如何用动作、语言表现角色的特征,讨论需要什么道具,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第三,表演过程中,不严格要求幼儿复述故事,而是由教师串联情节,导引故事。第四,提供的道具要简单,且易于操作,可以虚代实,不要装饰性过强或过实的道具,以免幼儿注意力集中在道具上,忽略了角色动作和情感体验。

(2)分段表演型

即将整个故事切割成若干段落,讲一段故事,进行一段表演。这种类型的表演游戏可以由多人扮演同一角色,例如中班《三只蝴蝶》中的红蝴蝶、白蝴蝶、黄蝴蝶、红花、白花、黄花、太阳公公、雨,都可以根据需要,让若干幼儿扮演,解决了角色少、观众多的矛盾,每个幼儿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没有台上台下的感觉,幼儿能够比较轻松地进入角色。

教师组织指导应注意:第一,故事虽然被分割成几个段落进行,教师仍要注意引导幼儿讨论,体验角色的心理发展变化。第二,如果若干幼儿表演同一角色,可提示幼儿一起商量角色的动作,同时鼓励幼儿做出与同伴不一样的动作,尤其是每一段结尾的造型动作。第三,参加表演的人较多,教师的指导有难度,教师一方面不要控制干预太多,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乱糟糟的失控局面。第四,道具同样要求简单、方便,能帮助儿童进入角色。

(3)区域活动型(表演区)

即在活动区(或者表演区,或者语言区,或者角色表演区)开展的故事表演游戏。特点是自主性强,游戏成分多。这类游戏兼有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双重特点。在组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活动来设置场景,布置游戏角落。第二,在每个游戏角落投放一定数量的玩具和材料,让扮演角色的幼儿去选择和使用。第三,角色的扮演以幼儿自己的选择为主。

3.编构故事

幼儿编构故事就是要尝试运用语言来编出符合结构规则的故事。编构故事分为扩编和续编等形式。幼儿编构故事既需要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作基础,又要依赖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幼儿对故事结构的理解。由于编构故事能力的差异,对不同年龄幼儿的故事编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幼儿编构故事活动组织的基本思路

在幼儿感受理解故事类文学作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幼儿对故事类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构成的敏感性,使幼儿逐步学会编构出完整的故事。

幼儿编构故事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以下两个顺序。

第一,从理解到表达的顺序。要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编构故事,组织编构活动应从理解故事、提高对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的敏感性入手,帮助幼儿逐渐把握编构故事的要求。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及编构故事经验的增加,逐渐提高编构的难度。

第二,按照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因素,发展幼儿编构故事能力的顺序。故事类文学总是包含语言、情节、人物、主题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在这些构成因素中,各个因素从理解到掌握,运用的过程是不一样的,难度也不同。因此,在组织幼儿编构故事时,需要根据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因素的难度顺序,制定幼儿编构故事活动的目标要求。

(2)不同年龄幼儿编构故事活动的组织要点

小班编构故事的重点是编构故事结局,即幼儿根据个人对故事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的理解,在故事行将结束时,为故事编构一个结局。如故事“三只小白兔的故事”,只需要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结合个人经验编出“三只小白兔赶快回家”即可。

中班编构故事的重点是编构故事“有趣情节”。这里所说的“有趣情节”,是指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到高潮部分时突然停止,让幼儿积极想象,编构出可能出现的发展进程。如故事“老虎来了”,要求幼儿认真倾听故事,根据故事提供的线索,创造性地、合理地续编故事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加深对故事中所提供线索的理解。“老虎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小动物们会怎么样呢?故事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幼儿自主合作创编故事结尾,要求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创编故事,并能较自信地将故事讲述出来。

大班编构故事的重点是编完整故事。由于大班已经比较普遍地掌握了故事编构的情节开展方式,所以大班的重点应放在编构完整的故事上,要求幼儿编出的故事具有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构成要素。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帮助编构故事。教师应逐步提高对故事结构上的要求,比如人物、主题等。大班幼儿能够较顺利地完成完整编构故事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