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讲述活动的特点,儿童需要首先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然后才能开展讲述。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主要通过观察的途径进行。这里所说的观察,是通过各种感觉获取讲述对象的信息,但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汲取信息。许多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境讲述,都是先让学前儿童仔细看图、看实物、看表演理解讲述对象;而触摸实物讲述“神奇的口袋”,则要求学前儿童闭上眼睛,从口袋里摸出一样实物,通过触摸感觉物体的特征,猜出物体名称,并讲述物体的形状与性质。而听录音讲述“夏天的昆虫”,先让学前儿童听一段录音,请学前儿童分辨出录音中各种声响,如知了、蝈蝈、青蛙、蟋蟀的鸣叫声等,通过听录音,将各种声音联系起来,想象出夏天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这是从听觉途径去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在讲述活动中,儿童在观察图片的时候,常常只注重对主体物的观察,忽视细节部分,而那些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通常与主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如果对其缺少关注,就会妨碍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指导学前儿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依据讲述类型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如叙事性讲述,应重点感知、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顺序,以及人物在其中的作用。描述性讲述,观察重点则在:物体的形态或人物的状态动作、特征以及像什么,等等。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把握住了讲述对象,才能为讲述作好准备。(www.xing528.com)
2.依据凭借物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讲述活动中的凭借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几幅平面的相互有关系的图片,有的是立体的固定的实物,也有的是活动的连续动作的情景,还有的是听觉信息组成的活动情景等等。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时,应抓住这类讲述对象的特点,去组织观察活动过程。
3.依据具体活动要求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每一次活动的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有时要求学前儿童学习有中心、有重点地讲,有时要求学前儿童有顺序地讲。教师的任务,是根据活动的具体要求,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以便为讲述打好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