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使语言教育活动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还须认真拟定一份合理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从形式上看,活动方案只是将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准备、活动流程,形成书面语言载体的形式,实质上,它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理论观点,使教育活动的实践,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教师拟定活动方案时,不能使活动方案成为教师具体实施语言教育活动的桎梏,而应该成为教师进行再创造的温床和土壤,使幼儿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教育活动方案的写法多种多样,但一般都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活动名称
要写清楚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类型,适合的年龄班,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中班文学活动“我是三军总司令”。活动名称要简洁,并易于幼儿接受。
2.活动目标
是通过本次教育活动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活动目标要涵盖认知、情感、能力三个方面。例如,古诗《春晓》的教学活动目标可定为: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从中感受春天;学习朗诵古诗,掌握阅读的技能技巧,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幼儿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重点理解字句:“春晓”“春眠”“闻”“啼鸟”。正音:“春”(chūn)、“声”(shēng)、“知”(zhī)。
3.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指:教师对语言教育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初步思考后所做的工作,包括相关的物质准备或经验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指:教具、学具、教学设备及场地的准备,知识准备主要指:在活动前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或某种技能等。
例如,关于“春天”的讲述活动,讲述前带幼儿到田野、草地、小河边感觉春天,这样在讲述“春天”时,幼儿就有话可说,表达也丰富了。又如“拼图讲述”活动,幼儿初次往往不会拼图,最好在活动前教会幼儿拼各种图形,这样活动时就顺利了,也不会因此浪费时间。
4.活动过程
语言活动方案的写法不拘一格,但从总体内容上来分析,一般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编写活动方案时,也可以按照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具体地加以设计和编写。
(1)开始部分。主要是组织教学活动,集中幼儿注意力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新颖的内容,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开始部分的设计要具有情、新、奇、趣的特点。即要富有感染力,能激起幼儿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富有情趣,使他们感到新奇。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一般常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儿歌、谜语导入:即以儿歌、谜语引出教学内容。如小班语言活动“小小电话”,就可以这样引入:“叮铃铃,叮铃铃,这儿说话那儿听,两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当幼儿猜出谜底“电话”时,便可以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
演示导入:运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教具或道具,加以演示,再巧妙引入课题。如谈话活动“有趣的广告”可以先播放几段广告视频来导入活动。
承接的方式导入:以与本活动相关的小朋友较熟悉的内容,巧妙衔接并导入新内容。如教学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时,可以这样导入:“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爷爷的胡子是怎样的?谁知道冬爷爷的胡子是什么样的?”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自然导入。诗歌、古诗常采用这种方式。如学习绕口令“打醋买布”,可以用一则小故事引入内容:“有一位姓顾的老爷爷,他到街上去买一瓶醋,还想买一块布……”由于这则故事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绕口令,就容易多了。
悬念导入: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造成悬念,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导入新课。如学习故事“小羊和狼”,教师可以说:“狼最喜欢吃羊,是不是羊一遇到狼就会被吃掉呢?小朋友听完故事‘小羊和狼’,就知道了。”短短的几句话,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故事。
歌曲导入:选取与活动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让幼儿在活动开始时吟唱,也是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如谈话活动“夸夸我的好妈妈”,开始可组织幼儿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用歌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如大班学习诗歌“春天的秘密”前,让幼儿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使幼儿从歌曲中获取更多的有关春天的知识,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也调动了幼儿的兴趣。(www.xing528.com)
情境表演导入:这种方法是由教师事先排练一段情境表演,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观看,随着情节引发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再进一步引入新内容。如大班语言活动“想办法”,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导入。可以设计以下情境让幼儿观看:奶奶带着眼镜在缝衣服。小明和小伙伴在一旁踢毽子。突然一不小心,奶奶的针掉到地上。奶奶怎么找也找不到。小明和小伙伴一起想办法帮奶奶找针。这时,教师再引导幼儿讨论找到针的办法,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当幼儿说出某种可行的方法时,教师就给予肯定,并启发他们想出更好、省力省时的方法。这样的引入,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并将问题自然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游戏导入: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此在活动时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看图讲述“捉迷藏”,开始时教师告诉幼儿:“今天小动物来和我们一起捉迷藏,你们赶快躲起来。”于是,幼儿纷纷躲藏,教师扮演小动物开始寻找,让被找到的幼儿,用方位语言描述自己刚才躲藏的地方。然后,教师通过游戏性的口吻,自然地引出了“捉迷藏”这一新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教育活动的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短。此外,一个活动的导入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时刻站在幼儿的角度,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就一定能设计出有吸引力的导入方法,从而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更好地开展语言教育教学的活动。
(2)基本部分。这是活动的主体部分。具体如何设计活动,要由内容来定。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它的基本部分有自身特定的结构和模式。如果是语言教学游戏,要交代游戏规则,示范参与游戏,再带领幼儿参与游戏,还要进行游戏评价。如果是讲述活动,则要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讲述,然后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最后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这部分是活动方案的主要内容,要写得详略一些。要求步骤清楚、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
(3)结束部分。这是活动的最后环节。一个完美的结束形式,可以对一个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精心设计结束部分。设计结束部分有很多形式,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①总结性结束:教师把活动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幼儿对活动的印象,帮助幼儿有重点地记住活动内容。
②悬念性结束:是指教师的“结尾性”教学用语具有悬念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探索的欲望,为延伸活动做铺垫,也可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如“龟兔赛跑”,在结束部分教师设问,“如果龟兔举行第二次赛跑,谁会赢呢?为什么?”
③活动性结束:活动结束时,可采用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表演等活动方式结束。如“龟兔赛跑”,故事结束时,教师弹奏乐曲,幼儿学乌龟爬行或小兔子跑跳,在自由表演活动中结束。
活动的结束也要讲究教学艺术,一般要简洁明快,生动有趣,使幼儿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具体选用哪一种方式,均需在教案中简练、明确地写出来。
5.活动延伸
语言教育活动可以围绕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和延伸:日常生活、家庭、其他领域(科学、健康、社会、艺术领域)、区角活动、环境创设。
6.活动评价
评价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整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评价起着反馈、诊断和增效的作用。教师在拟定语言教育活动方案时,就应设计好评价的标准和范围,增加语言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具体的教育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价。
总之,教学活动方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书面表现形式,无论详略都应当认真规范,条理清楚,表述恰当,美观实用。
使用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用前,进一步熟悉方案内容,活动时能熟练使用;根据活动实际需要,可以灵活调整活动方案;活动后要及时写出教学记录,对活动中的得失进行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