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而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语言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心理层面。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他们大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而且游戏的关系由比较疏松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条件有社会环境系统、生物因素和心理工具,其中,心理工具指儿童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语言。语言的发展帮助儿童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使儿童社会性发展得以正常进行。语言发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有了语言之后,个人的内心活动就可以彼此交流了,思维的发展促使他能够把这种思维告诉别人了。首先,学前儿童可以使用语言讲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让成人或同伴及时了解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情感的幼儿通常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欢,使其情感获得极大的满足。其次,可以使用语言调节学前儿童的行为,使其掌握自我评价的标准。例如,在与他人交际中,幼儿逐渐学会使用语言而不是身体动作的侵犯,学会通过语言协商而不是发脾气或其他粗暴行为,来解决与他人之间的争端或冲突。
学前儿童口语能力增强,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就容易获得交际中的成功体验,这又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交际中吸收的知识和词汇,又可提高他们的交际水平。如此良性循环,逐渐使幼儿喜欢交际,善于交际,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促进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www.xing528.com)
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也是在其掌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生的,而且多少包含了一些意志行动的成分在内。语言获得初期,随着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良好的行为获得成人“好”“乖”的评价,能在成人要求的前提下作出一些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随着语言和认知的进一步发展,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开始形成,他们逐渐通过交往和模仿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还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满意或不满的情感,各种道德习惯也逐渐养成。
(三)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通常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因此个性是心理及行为的动力来源。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使其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从而导致其个人与社会的良好互动与调节,对其性格形成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语言的发展,使幼儿有可能与成人直接进行语言交往,通过自己观察周围其他人对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成人强化方式,直接或间接学习为人处世的方式,获得有关“什么是礼貌的行为”、“什么叫诚实”等经验。
(四)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
听、说是读、写的基础,是入学后顺利过渡到正式学习的重要条件。学前阶段成人如果能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口头组词、造句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孩子现想现说、有条有理地说,可以促进孩子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的发展。幼儿口头组词、组句、表达能力的发展,迁移到书面语言的练习中,就能促进文字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进行学前语言教育、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正是为幼儿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