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洵的坚持:激发学习激情,提升成绩!

苏洵的坚持:激发学习激情,提升成绩!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本诵读眉山苏洵,少②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⑤。◎译文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学习,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而欧阳修特别赞赏苏洵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苏洵从不喜书到发愤读书的变化,对今天的中学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洵的坚持:激发学习激情,提升成绩!

文本诵读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祐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注释】 ①本文节选自元代脱脱等《宋史》,题目编者自拟。②少:年纪轻。 ③中:这里指考中。 ④足:值得。 ⑤百家之说:诸子百家的著作。 ⑥与:和。 ⑦动:触动,震动。 ⑧擅:善于;长于。 ⑨目:看法,看作,视作。

◎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学习,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他参加了科举的进士考试和地方政府的推荐考试,都没有考中。他说 :“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他就烧了自己以前的文章,关门闭户苦读诗书。五六年后,他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嘉祐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们的文章献到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们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了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是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又因苏家父子的文章闻名于世,(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文化记忆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翰林学士欧阳修主掌贡举考试,梅圣俞是辅助人员。他们看了苏轼的试卷,“以为异人”;对苏辙颇为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苏轼、苏辙同获进士高等。当时,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www.xing528.com)

苏氏兄弟一起高中,还曾引起一场风波,落第的考生们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谤纷纷。而欧阳修特别赞赏苏洵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于是许多考生不但争读他们的文章,而且学习他们朴实高古的风格。当时有谚语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意思是说,精读“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足见“三苏”的文章受世人重视的程度。

据说,苏轼兄弟同时考中进士后,苏洵因自己曾是科场的败将,有所感触地说:“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品格传承

今天,我们既要赞赏苏洵的文学成就,也应该注意苏洵的态度转变。苏洵从不喜书到发愤读书的变化,对今天的中学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洵一开始是不喜欢学习的,后来受到了触动,才开始努力学习。然而,他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成功的。我们可以看到,苏洵开始时尽管非常努力,但是参加考试却屡次失利,这说明他还处在转型阶段,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达到学习应有的努力程度。因此,他虽然极具天赋,但是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后来,苏洵经过努力,一心一意投入学习,终于取得成功,名震天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要不断地反思,调整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有时,良好、积极的学习动机很重要,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也不要放弃,通过不懈努力,也可以大器晚成,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