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实践展现与有效实施

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实践展现与有效实施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具体实施过程,为增加国际课程的适应性,在保证其基本标准前提下的适应性改造,也是国际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国际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在教师对其理念、内容、实施策略及其评价标准的准确把握。

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实践展现与有效实施

1.原汁原味实施与本土化改造

国际课程有效实施面临着:原汁原味实施和本土化改造的问题,目前实践中面临着争论。一方从保证质量、防止“缩水”的角度,提出国际课程实施需要完全按照引入课程和教材要求进行,确保“原汁原味”,特别是一些国际知名涉及大学入学的课程体系,如A-Level课程。另一方则从学习的适应性角度,提出国际课程可以进行本土化实施,并与中方课程进行融合或替代,主要是一些区域认可课程或专门针对特定学生群体设计的课程,如PGA课程、加拿大BC省课程。为确保国际课程实施的效果,两个基本的方面需要考虑:一是从“量”的角度,《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1/3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以上”,“两个1/3”是一个基本保证;二是从“质”的角度,减少实施者在国际课程设计的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的把握、教师基本功、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国际课程的“缩水”的问题。就具体实施过程,为增加国际课程的适应性,在保证其基本标准前提下的适应性改造,也是国际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2.中外课程整合和有机融合的空间

国际课程和中方课程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体系,两者面对同一学习者整合和融合的空间有多大?整合和融合的基本依据是什么?首先,建立在中外课程、学分相互认可基础之上的政策空间的发掘,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前提。中外课程的整合一定要基于双方教育政策的许可,在可能的范围内做文章。其次,是中外课程在具体内容和教学活动上的相关性、互补性和生长性,课程整合和融合要符合课程本身的内在逻辑。第三,课程整合和融合还需要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适应性,考虑与学生已有学习积累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结合。面对中外课程同时实施繁重的课程学习与教学任务,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有机整合和融合,中外教协同配合,通过精心备课、讲清知识形成过程、重视基础、精讲多练等系列严谨的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并让学生有实际收获。

3.中外课程并行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目前国际课程班课程实施都涉及中外课程,特别是双学籍、双文凭项目,学生要取得“双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面临着课程数量和难度的双重挑战。从“量”的角度,尽管学生只是要达到中方课程的毕业标准和外方课程的毕业标准或考试标准,但叠加式的众多课程门类可能给学生带来较重的学习负担。从难度的角度,一方面部分国际课程如A-Level课程、AP课程本身难度较大,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于中方课程压缩,在短时间内学习,其作为学科基础与国际课程衔接,基础是否扎实,不但面临着高中学业基础与未来大学专业发展方向知识准备差距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中外课程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衔接问题,这都可能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为使学生更好地选择和适应国际课程,应鼓励教师在国际课程的比较、融合和本土化上下更多的工夫,以吸取国际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引入、学习和借鉴国际课程中科学类、技术类和数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的整合性研究和实验。此外,如何体现国际课程的高选择性而不是学校限于引入的课程数量减少学生国际课程的选择权,真正让学生体验国际课程的优势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www.xing528.com)

4.学生课程选择的功利性与未来发展

选择性是国际课程的突出特征,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往往从应考所需的角度选择学习国际课程。如对学生AP课程选择和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9]:目前学生在AP课程的选择上以数、理、化以及经济类课程为主,选择文学类课程的人相对较少;有一部分学生选择AP课程是基于自己的兴趣与未来专业发展方向,但部分学生选择AP课程并非出于自身兴趣,而是出于一些实际利益的考虑,如为了申请好大学或者想冲抵学分以减免学费等。如在A-Level课程中,中国学生选择最多的课程是英语、数学、物理;其次是商务和化学科目。由于学生相对集中的课程选择,部分学校在引入国际课程时有着明显的选择性,所开设的国际课程科目基本局限在与升学密切相关的科目上,不密切的科目就不开设或者压缩时间,损害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催生了新形式的应试教育。做出这些选择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更多是基于功利目的的考虑,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校课程引入还需要着眼长远发展理性决策

5.国际课程实施中的师生适应性

相对师生已熟悉的我国课程、教材、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国际课程毕竟属于外来的新事物,师生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不管是学生适应国际课程和外教的教学方式,还是中方教师适应国际课程及其要求的教学与评价方式,也或外教适应中方学生和学校教学环境,目前都是在磨合的过程中。出现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但实践能力和创新不足;中方教师的课堂应试味太浓;外教的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学生不适应国际课程的评价标准等现象也不足为奇。根据对各年龄段赴美学习学生及家长的调查,学生在国际课程上的适应性影响其后续学习,如部分学生在留学初期难以适应国外高中或大学的教学方式;由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应试性和突击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后续学习和阅读、写作比较吃力。国际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在教师对其理念、内容、实施策略及其评价标准的准确把握。为进一步增强国际课程实施中师生的适应性,需要不同程度地对国际课程进行适应性调整,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倡导中外教的研讨交流和协调配合,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彰显中外课程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