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经济模式一直是以家庭为劳作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小农经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以及缴纳赋税。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得到一定释放,生产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小农经济也有其不足,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分散,生产规模较小,难以储存较多的粮食,具有不稳定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上古时道路崎岖,交通条件极其不便,严重限制了商业活动范围,且当时的社会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处于社会下层,地位得不到保障,这就使得商业活动对于小农经济的救助作用较小,不能弥补小农经济抗风险性不足的缺点。
当人们在遭遇天灾人祸时,往往出现成片联村的逃荒。多灾多难的背景下使得人们在面临危机时往往会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自发形成一个互相帮助的小圈子以维系生存。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农民的思想,也导致他们在抵御风险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为维护好这种脆弱的圈子,人们需要一种圈子内成员普遍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要能够为成员们认可和信服,自然地,传统文化中包含宗教、道德、习俗、律法等诸多规范的“礼”逐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从而使得“礼”这种规范在整个封建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礼”正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规约,将人们的要求表现出来,树立成传统小农经济社会不可违背的生活规则,约束着人们的生活行为,达到治理乡村社会的目的。(www.xing528.com)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农经济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被商品经济所取代,迫使我国经济模式不得不作出改变,利用市场调节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行各业的竞争者使出浑身解数争抢商品销售所带来的利润,但无序的竞争环境却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规则去约束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社会主体呈现出的多元化发展特征,使得社会的价值判断产生差别。因此对于不同的社会主体,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和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村也需要适用不同的治理模式。在农村基层社会自治中,村民根据发展需要,结合本村实际,考虑到广大村民的利益,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乡村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促使传统民间规则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主动吸纳先进的思想,以更好地维护现代乡村的社会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