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即是短期、量化、能够观测、便于日常操作、有助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的金融指标。
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1)可测性,即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获得它所选定的中介指标的各种资料,并且能被社会各方面理解、判断与预测;(2)可控性,即中央银行应该能够有效地控制;(3)相关性,即中介指标应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关系;(4)抗干扰性,即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正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目前,中央银行实际操作界和理论界所推崇的中介指标主要有利率、货币供给量、银行信用规模、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股票价值等。但由于中央银行本身不能左右股票价值,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又都属于货币供给量范畴,而控制了货币供给量也就基本上控制了银行信用规模。因此,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实质上只有两个候选对象,即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由于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类型多种多样,有时还经常变化,所以,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利率的可测性不如货币供给量。同时,对于再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只能施加某种影响,而不能强行干预,只有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直接操纵的。所以,从可控性上看,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变量的作用比利率更直接。(www.xing528.com)
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以下明显的优点:(1)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即货币供给量与经济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即经济繁荣时会增加,经济萧条时会自动收缩。(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即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压缩货币供给量;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会扩张货币供给以复兴经济。这两者之间的界限非常明显,不可能误导中央银行的宏观决策。(3)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货币供给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扩张;货币供给量减少,表示货币政策紧缩。(4)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当然,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指标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其不足之处表现为:(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在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诸因素中,还有公众和商业银行的行为。(2)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