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换都需要通过货币来进行。对某一经济单位来说,货币资金的取得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自身积累来获得,即所谓内源融资;二是通过外部借贷利用各种信用方式获得,即所谓外源融资。无论就经济整体,还是就经济个体来说,外源融资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日益活跃的资金借贷活动形成了金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交易的对象是资金这种特殊商品,资金的价格则表现为借贷利率。
由于各部门资金循环存在着盈余和不足的情况,因此就产生了资金的融通。资金的融通尽管不直接反映实质的经济活动,但它的顺畅与否对经济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资金的融通,任何经济部门都不能使自己成为绝对的赤字部门,无论多么有利的投资机会,它也只能在自己的储蓄数额之内进行投资;而另外一些储蓄盈余部门的资金也得不到有效利用,于是资金循环规模就会缩小,从而从整体来看经济就会处于萎缩状态,导致收入下降。
根据上述资金融通活动,可以将融资行为划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融资;二是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就是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发售股票、债券等方式,使资金从储蓄者流向需要资金的企业或部门。间接融资就是储蓄资金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再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渠道,融通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单位或个人的方式。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主要区别在于资金从储蓄部门流向投资部门时,是否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并充当信用中介。(www.xing528.com)
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规律性,由于资金余缺调剂的需要,资金总是从多余的地区和部门流向短缺的地区和部门。金融市场的资金运动起因于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最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货币资金的形成,是由银行取得(购入)企业借据而向企业发放贷款而形成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作为中间人,既代表了贷者的集中,又代表了借者的集中,对存款者是债务人,对借款者是债权人,因而,它所进行的融资是间接融资。当银行创造出大量派生存款之后,为其他信用工具的创造和流通建立了前提。当各种金融工具涌现,多种投融资形式形成,金融工具的流通轨迹就变得错综复杂,它可以像货币一样多次充当交易媒介参与货币资金运动,资金的交易不是一次就完成的,金融市场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金融工具会脱离最初的交易场所反复地运动,这种运动大多是借助于直接融资工具如股票、债券的多次流通而实现的。这种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交易,无须借助中间人,或者只需中介者集中撮合即可。
另外,借助于中介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形成金融流通市场,表现在支票、汇票、本票的流通及贷款证券化的流通上。因而,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卖出者可以转化为买入者,金融工具的买入者可以转化为卖出者,再加上新的交易伙伴的不断涌入,推动着金融工具流通转让;与此同时,资金相应地做逆向流动,使金融市场纷繁复杂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