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的产生
人类最早的信用活动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原始社会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原始农业的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这两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加速了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信用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经济范畴。信用产生离不开商品货币经济。私有制出现以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大量剩余产品不断出现。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得劳动者各自占有不同的劳动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则使交换行为成为可能。
人类的信用活动一直是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的,最早的信用是实物借贷。实物借贷是以信用方式进行的物物交换,虽然能够直接满足借者的某种需要,具有直接性、及时性等优点,但物物交换又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交也十分困难,使得信用关系难以广泛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商品货币关系逐渐确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越来越成为借贷的主要对象,货币借贷逐渐取代了实物借贷而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信用开始广泛地发展起来。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出现了矛盾,货币与商品的互换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不一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发生困难。例如,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时,购买者却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无钱购买,这就出现了货款的延期支付,即商品赊销。于是,赊销即延期支付的方式应运而生。赊销意味着卖方对买方未来付款承诺的信任,意味着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发生时间上的分离。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当赊销到期、支付货款时,货币不再发挥其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只充当支付手段。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区别于实物交易和现金交易的交易形式,即信用交易。这时商品所有者只是将商品价值单方面转移;当归还价值时,则是货币价值的单方面转移,货币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正是由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得商品能够在早已让渡之后独立地完成价值的实现,从而确保了信用的兑现。在这种特殊的价值运动中,买卖双方结成了借贷关系,即信用关系,也就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信用便由此产生了。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克服商品赊销的局限性,产生了货币形态的借贷。因此,信用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商品货币经济。它是在商品交换发生延期支付,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产生的。
后来,信用交易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从此,货币的运动和信用关系联结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现代金融业正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行为的主体大多以延期付款的形式相互提供信用,即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较发达时期,随着现代银行的出现和发展,银行信用逐步取代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信用形式。
总之,信用交易和信用制度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信用交易的产生和信用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商品交换和金融工具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成为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信用经济。
(二)信用发展
信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三种形态。
1.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指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一种信贷活动,是最原始的信用形态。
高利贷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人们开始采用还本付息方式借贷。因当时剩余产品有限,可贷资金和财物极少,借入者只有付出高额利息才能得到急需的商品和货币,这是高利贷产生的历史根源。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基本信用形式。当时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是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的经济极不稳定,其生活常常陷入窘迫境地,而且他们还背负各种苛捐杂税,为维持简单再生产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贷。高利贷的另一个放贷对象是奴隶主和封建主,他们为维持荒淫无度的奢侈生活或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借高利贷。由于高利贷的借者不是为了获得追加资本进行经营,而只是为了获得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所以只能忍受高利盘剥。
高利贷信用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一是高利贷资本来源于商人、官吏、宗教机构,主要用于生活性消费,因而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的密切联系。高利贷的对象包括小生产者、奴隶主和封建主。小生产者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往往遭受天灾人祸等意外事故打击而被迫告贷;封建主和奴隶主借高利贷主要是为了满足奢侈生活需要。(www.xing528.com)
(2)二是高利贷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即货币在贷者手中作为资本使用,使货币增值,但借入者无法把它作为资本来使用,只能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解决燃眉之急。
因此高利贷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利贷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受残酷高利盘剥的小生产者需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维系简单再生产,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受阻;另一方面,高利贷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前提条件的形成,即高利贷者手中集中了大量货币资本,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大批小生产者、封建主破产,成为无产者,又为雇用劳动创造了条件。
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原因是:高利贷的利率过高,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转,不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加上高利贷者竭力维护其赖以生存的小生产方式的保守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斗争的焦点是降低利率,使之低于资本平均利润率。斗争的结果是新兴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信用制度,以借贷资本形式取代了高利贷的垄断地位。这样,资本主义信用便产生了。
2.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资本主义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信用,它是信用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后,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资本主义再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信用便取代了高利贷信用,取得了垄断地位。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用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利润率的平均化以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为条件,但只有货币形态的资本才能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信用的发展为职能资本家提供了大量的货币资本,为实现资本转移提供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2)信用能够节省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由于信用的发展,商品买卖可以采用赊账方式,这大大加快了商品流通,缩短了资本周转时间,并节省了与商品流通有关的费用。(3)信用可以促进资本集中。首先,信用是股份公司发展的前提,而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重要形式;其次,大资本利用信用机构的有力支持而加强了竞争能力,从而加速了吞并中小资本的资本集中过程。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又会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促使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是因为:(1)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可以不受资本家自有资本的限制而不断扩大,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2)信用加速资本集中,使生产资料和产品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里,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尖锐化;(3)信用造成了对商品的虚假需求,加剧了各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促进和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社会主义信用
社会主义信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自觉地利用信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服务,建立起新型的信用关系,使信用成为国家有计划地动员和分配货币资金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信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信用形式多样化,信用工具多样化,而且信用关系已渗透到商品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微观经济活动,还是宏观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都需要借助信用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