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商汤时期的“铜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贝、石贝、陶贝已经开始流通。贝壳自装饰品发展为货币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因此中国货币自使用贝币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虽然货币的形态经历了多次更迭,但大多数社会都很快确定用贵金属,特别是黄金和白银。随着货币体系的演进,出现了以国家权力为支持的价值符号,如纸币、铸币、信用货币等。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普遍商品的价值相等的货币。实物货币是货币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它本身既作为商品,同时又作为货币在充当交换媒介。实物货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非金属实物货币阶段和贵金属实物货币阶段。
1.非金属实物货币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任何交易者认为重要的商品,如牛、羊、铜、铁、贝壳、羽毛、石头、谷物等都可以并确实被用作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海贝甚至被称为原始货币之祖,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贝在青海省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墓葬中均有发现,在卡约文化墓葬中海贝出土相当普遍,此外还发现骨贝、石贝和铜贝,这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换的程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出土了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这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此中国汉字中与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另一种经常被用作货币的物质是盐。在世界许多国家,盐也很难获得,因此价值较高,自然就把盐作为价值标准。马可波罗是威尼斯的探险家,他记载了在中国13世纪后期的四川,盐作为低价值的货币,而黄金作为高价值的货币,80桶盐等价于一根金条。
2.贵金属实物货币
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这是因为铁价值较低、用于交易过于笨重,而且易锈蚀、不便保存。古希腊斯巴达,公元前6世纪有使用铁钱的记载;中国五代十国之际出现铁钱,宋代四川专用铁钱。有些地方铁钱、铜钱并用,但流通范围有限。至于金、银、铜作为货币的先后顺序并非简单地、严格地从贱金属向贵金属过渡。西亚、中东、地中海沿岸等地,铜作为币材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 000年—公元前800年。但在一些古文明较发达的国家,主要币材是白银,其出现也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金的出现或许更早,但与白银比,未占主要地位。中国境内出土有波斯、拜占庭等地的金币、银币,银币的数量大大多于金币。公元13世纪以来,在西欧,金币逐渐增多,到18—19世纪已占据主要地位。到20世纪初,在世界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币种均已由黄金垄断。
以黄金白银作为货币,几乎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历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金属有以下几个特点:(1)币值稳定,便于携带;(2)价值大,易于分割;(3)不受场景、季节的影响、易于储藏;(4)具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虽然货币最终固定在金银上,但金属货币最初仍是以条块形式流通的,这种做法给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货币的新要求,国家便把金属块铸成一定的形状并打上面值,这样就出现了铸币。所谓铸币,就是指由国家统一铸造,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铸成一定形状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并以其信誉做担保。
最初的铸币都是足值货币,但是铸币重量轻、成色低是古代货币流通中反复出现的情况。由于以下原因,铸币常出现重量和成色不断降低的现象:(1)有些人常从铸币的边上削刮下一点金属,然后再使其进入流通领域;(2)正常的磨损,随着铸币连续地使用,它必然会不断地磨损;(3)政府蓄意制造不足值的铸币,以此来搜刮财富。但这并不影响铸币的流通,因为它建立在政府的信誉和强制力的基础上。
目前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价值储藏方面。它们更多的是一般商品,发挥着一般商品的职能。
(二)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黄金等贵金属的替代品,代表黄金等贵金属发挥货币的职能,其本身的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代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日益扩大的结果。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称为“交子”的纸币,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它更像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需求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摈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
这个时候的纸币和现代的货币是不同的。在贵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有专门经营货币的行业。它们替客户保管金银、鉴别成色、兑换铸币等。在替客户保管金银时,需向客户出示相应的保管凭条。这些保管凭条,最初只是作为客户取回其保管金银的一种书面证明。随着商品交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交易规模的日益扩大,在现实商品交易中,为避免兑换程序上的烦琐,保存金银的客户不再先用保管凭条去取金银,而是直接用保管凭条进行商品劳务的购买与支付。于是,保管凭条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取代金银发挥货币的各种职能。保管凭条就是典型的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解决了贵金属数量上的不足。一些国家借助于国家权力,以黄金为准备金发行纸币,规定流通中的纸币按一定的比例兑换成黄金,比如,36美元=1盎司黄金等。这些以贵金属为基础发行的纸币都是代用货币。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可兑现的银行券。所谓银行券就是银行信用所产生的一种信用工具,它是由银行发行的以信用和黄金做双重保证的允诺兑现的银行票据,银行券从性质上说也是一种本票。在这一阶段,因为纸币(主要指银行券)是代表黄金流通的,所以各国都规定了银行券的含金量,并可按其含金量兑换金币。因此,必须保留足量的黄金做保证,这就使得银行券发行量受到限制。
所以,代用货币就是黄金等贵金属货币的替代品,代表黄金等贵金属发挥货币的职能。代用货币通常由政府和银行发行,其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是一种不足值货币。代用货币以十足金银做保证,可分为兑现纸币和不兑现纸币。兑现纸币是可随时向发行的银行兑换铸币或金银条块的纸币,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且有携带便利、避免磨损和节省金属等优点;不兑现纸币是不能兑换金属铸币或金银条块的纸币,是流通中的货币符号。(www.xing528.com)
(三)信用货币
20世纪30—7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频发,纸币的发行逐渐摆脱了黄金货币的束缚,这一时期的纸币虽规定有含金量,但不能兑现黄金。在此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货币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促进了纸币与黄金的分离。美国在1971年8月5日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以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样纸币与黄金的联系就几乎不存在了。后期纸币逐渐进入到完全独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纸币既不规定法定的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黄金,其价值形式也不再用金的价值表示。1973年美国宣布取消了美元含金量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也随之被信用货币取代。
信用货币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普遍采用的货币形态。当政府或当局开始发行没有黄金或任何商品支持的票据时,这些票据被称为“信用货币”。所以,信用货币只是政府通过银行向社会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不能与金属货币兑换,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货币价值符号。
货币形式发展到信用货币有两个原因。第一,商品货币尤其是贵金属货币的生产成本高昂,相对而言,纸币或铜币、镍币生产成本很低。第二,贵金属的数量不能被轻易地改变,而纸币的数量几乎可在一瞬间发生增减。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是人们对此货币抱有信心。
信用货币的主要形态有以下方面。
(1)辅币。辅币多以贱金属铸造,本身所含的金属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一般由政府独占发行,主要承担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2)纸币。纸币一般由一国中央银行发行,其功能主要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3)银行存款。存款是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对银行来说,这种货币是债务货币。银行存款种类很多,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随着信用的发展,一些小额交易,如顾客对零售商的支付、职工的工资等,也广泛使用这类货币。
(4)支票。现代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是给工商业者开立支票存款账户。银行给存款人一本有一定格式的纸片,称为支票,这样存款人就可以签发自己的票据了。支票就是存款人正确地填写后,命令银行向持有人支付其指定金额,顾客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支付货款和各种收费,履行对国家的财政义务。在交易中用支票比用通货更方便与安全。此外,用支票支付可提供交易记录,而用通货则不能。通常情况下,人们接受支票方式付款,但法律并不强制人们接受支票作为付款的工具。
(5)电子货币。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支付系统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向电子货币系统的转换。由于电子货币根本看不到货币的影子,而只是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中的数据,所以也称作超物货币。准确地说,电子货币是指电子计算机系统存储和处理的存款,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支付功能的非现金货币。顾客在购物,享受服务或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时,计算机自动将交易金额分别记入双方的银行账户。它具有转移迅速、安全和节约费用的优点,是货币形式发展的新趋势。
银行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货币支付的方式包括以下内容:(1)利用计算机处理银行之间的货币汇划业务;(2)银行计算机与其他机构计算机之间资金的汇划;(3)利用网络终端向客户提供各项服务,如自动柜员机(ATM);(4)利用销售点终端(POS)向客户提供自动扣款服务;(5)电子货币通过公共网络直接进行购物转账等业务。
(6)信用卡
信用卡不是货币,但是它代表的延期货币支付行为紧随交易之后。储值卡或“智能卡”代表了新一代的塑制卡,且现在越来越普及。它们都是内置芯片的塑制卡,并按电子货币单位收费。利用电子支付系统,持卡人可直接在商店中进行支付,而无须考虑开立账户的银行地理位置。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他们为了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威士国际组织(VISA International)、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 International)、美国运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American Express)、大来信用证有限公司(Diners Club)、JCB日本国际信用卡公司(JCB)等信用卡公司。在各地区还有一些地区性的信用卡组织,如欧洲的EUROPAY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