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风味菜概述
四川风味菜简称川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川菜十分古老,秦汉时期已经发端。公元前3世纪末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量中原移民将烹饪技艺带入巴蜀,原有的巴蜀民间佳肴和饮食习俗精华与之融汇,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川菜烹饪技术。到唐宋时期,川菜已发展为中国的一大菜系。明代辣椒传入中国,清代时四川人将之用于食用,川菜味型增加,菜品愈加丰富,烹调技艺日趋完善。抗战时期,各大菜系名厨大师云集“陪都”重庆,川菜得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川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底蕴十分深厚。历代名人及名作在涉及巴蜀风物人情时,往往离不了四川饮食。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将巴蜀饮食加以归结,为“尚滋味”,“好辛香”。唐代杜甫则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的诗句高度概括、赞美巴蜀美酒佳肴。抗战时期,著名人士郭沫若、阳翰笙、陈白尘、戈宝权、凤子等常聚于餐馆,品尝“五香牛肉”“清炖牛肉”“油炸牛肉”“水晶包子”等川菜川点,郭沫若还乘兴为餐馆题写“星临轩”招牌,留下一段名人与川菜的佳话。
(二)菜系组成
四川菜主要由成都地方风味菜和重庆地方风味菜构成。
1.成都菜
成都菜包括成都及周边地区地方风味菜。成都菜就像竹林小院门前潺溪似的,有一种小家碧玉之美。成都人生活雅致,吃菜也讲究正宗,菜品从选料、切片、配料、火候都无比讲究。成都菜的口味特点是味重。无论哪道菜,均偏咸或偏辣。
2.重庆菜
重庆菜就像重庆的地理地貌一样,大山大河似的,有一种气吞万象之势。重庆人喜欢刺激,吃客不墨守成规,当厨的就不爱去照菜谱做菜,因此常常风行各种新式菜。而这些新式菜一般都是由江湖厨师创造出来的,俗称“江湖菜”。
(三)烹饪原料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烹饪原料多而广。牛、羊、猪、狗、鸡、鸭、鹅、兔,可谓“六畜兴旺”,笋、韭、芹、藕、菠、蕹四季常青,淡水鱼便有江团、岩鲤、雅鱼、长江鲟多种。即便是一些干杂品,如通江、万源的银耳,宜宾、乐山、涪陵、凉山等地出产的竹荪,青川、广元等地出产的黑木耳,宜宾、万县、涪陵、达州等地出产的香菇以及魔芋等,均为上品。石耳、地耳、绿菜、折耳根(鱼腥草)、马齿苋这些生长在田边地头、深山河谷中的野菜,也成为做川菜的好材料。还有作为中药的冬虫夏草、川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为养生食疗的烹饪原料。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中坝酱油、郫县豆瓣、汉源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温江独头蒜、北碚莴姜、成都二荆条海椒等,都是品质优异的调味品。
特别提示
川菜八大料:成都大王酱油、保宁醋、涪陵榨菜、郫县豆瓣、潼川豆豉、汉源花椒、自贡井盐、二荆条辣椒。
(四)风味特点
四川菜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称誉,其基本味有麻、辣、甜、咸、酸五味。
四川菜很重视味的变化,既有浓淡之分,又有轻重之别。四川菜中“味”的变化很多,常因用餐对象不同,因人而异;也可根据季节,因时而异。如冬、春季气候寒冷,味要十分;夏、秋季气候燥热,味要降三分,称为“降调”。但有些四川菜为保证菜品的传统特色,从不降调,如重庆的毛肚火锅,吃了会“冬天一身汗,夏天一身水”,尽管如此,夏天供应如常,不变味,不离宗,人们称之为“以热攻热”。还有驰名中外的“麻婆豆腐”,又麻又辣又烫,一年四季从不降调。为了发挥食品原料固有鲜味,如蔬菜的清香、脆嫩,鸡蛋、鸭肉类和鱼虾的细嫩、鲜滑,烹饪方法要因物而异,以保持口感好。在准备宴会时,要求精心组织安排好适当的菜单,做到一桌菜中几个味型厚薄兼备,一高一低,起伏变化。四川菜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调味中的辩证法,口味浓淡有致,该浓则浓,该谈则淡,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因此,四川菜一方面以味多、味厚、味浓而著称,另一方面又以清鲜淡雅见长,使吃过四川菜的人,久久不能忘怀,赞美不绝。
四川菜的主要味别有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糖醋、糊辣、椒麻、荔枝、甜香等。其中鱼香味、家常味、怪味是四川厨师独创的三大味。
(五)代表菜(www.xing528.com)
1.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又称宫爆鸡丁,是四川的传统名菜之一,现已流传全国。相传,因为受到清代四川总督丁宝桢(荣誉官衔宫保)喜食,故得名。
丁宝桢讲究烹调,在山东任内,曾调用名厨数十名之多。到四川任总督之后,随带家厨多人。丁府请客时经常有“爆鸡丁”一菜,鲜香味美,受到客人的赞美,但客人回家后如法烹制总不成功。这个菜被吃过的人传为宫保鸡丁。
2.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四川著名的特色菜。
相传清代同治年间,四川成都北门外万福桥边有一家小饭店,女店主陈某善于烹制菜肴,她用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的豆腐,麻辣鲜香,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当时此菜没有正式名称,因陈某脸上有麻子,人们便称为“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全国。
3.夫妻肺片
20世纪30年代,成都郭朝华、张正田夫妻二人,以制售麻辣牛肉肺片为业,两人从提篮叫卖、摆摊招客到设店经营。他们所售肺片为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并不用牛肺。其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深受食客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
4.鱼香肉丝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有一天晚上这个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道菜的时候,为了不使配料浪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她担心这道菜可能不是很好吃,没想到丈夫回家吃后连连称赞,并一再追问这道菜的做法,她一五一十地给丈夫讲了一遍,这道菜随之流传开来。因为这道菜是用烧鱼的配料来炒的,所以取名为鱼香炒。
后来这道菜经过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进,现已列入四川菜谱,如鱼香猪肝、鱼香肉丝、鱼香茄子和鱼香三丝等。如今此菜因风味独特而风靡全国。
5.毛肚火锅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即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火锅真正有记载的是宋代。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谈到他游武夷山,访师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浸油)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半吊子),候汤响一杯后(等汤开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涮)熟,啖(吃)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各人随意蘸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现在的“涮兔肉火锅”。
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烹饪理论家袁枚《随园食单》中已有记载。当时除民间食用火锅外,从规模、设备、场面来看,以清皇室的宫廷火锅为最气派。清帝王的冬季食单上写有:野味火锅、羊肉火锅、生肉火锅、菊花火锅等。锅具形式已有双环方形火锅、蛋丸鱼圆火锅、分隔圆形火锅等。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中国火锅之最,详情《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有载。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四川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写道:“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经过饮食界的不断改进,“毛肚火锅”色、香、味独具特色,已经成为重庆最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
此外,川菜最具代表性的菜肴还有回锅肉、水煮牛肉、樟茶鸭子、蒜泥白肉等,最著名的小吃有钟水饺、担担面、龙抄手、赖汤圆、川北凉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