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印度文化中,宗教占有突出地位。雅利安人信奉多神教,这在《成品率陀》中有充分体现。在各种神中,太阳神地位显赫,许多神与之相关,雅利安人把日神叫弥陀罗,雷电神和战神叫因陀罗,火神叫阿耆尼,风神叫“伐由”。他们对死极为恐惧,但对死后的世界又持乐观的态度,认为死界之上是“阎摩”,阎摩世界是一个理想的天国。
约公元前7世纪,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它信奉“毗湿奴”、“湿婆”两神。婆罗门教最根本的思想为:承认世界上有一个绝对存在物主宰着世界,即“梵天”;现世的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只有灵魂和梵天才是最高的实在;人生是轮回转世;摆脱人生的苦恼,须争取梵我合一。婆罗门教对印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印度思想界生气勃勃。流派纷呈,其中佛教最为显著。佛教探讨人类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生即是苦。释迦牟尼提出了“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认为要摆脱苦,摆脱轮回果报,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其修行方法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www.xing528.com)
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生母摩耶王后梦见白象用鼻子点了一下她的右肋,化为一股气进入她的腹中,从而怀孕生下了悉达多。传说悉达多生下来就能行走,精通所有书籍,知道行星的数目。老圣者阿私陀预言悉达多在家则为统治天下的“转轮圣王”,出家则成佛,并指出悉达多身上有佛所具有的种种体相,如顶上肉髻、足下千辐轮相等等。当悉达多随父去谒天祠时,所有神像拜伏在他面前,称他是“大智慧者”。他父亲为了引诱他放弃出家的念头,用尽了种种办法,为他建春、夏、秋三宫,让他生活在粉黛之间,尽情享乐。成年后又选了漂亮的女子与他成婚。不久,生一子名叫罗婆罗。但悉达多还是得到了出游散心的机会,神意使他看见了老人、病人和死人。人有生老病死的现实如无情棒喝,提醒他富贵欢乐只不过是虚空幻灭。因而他决心出家。一天夜里,他骑马出城,诸神帮他使守城卫士都睡着了,城门自开,四天王捧着马足,使他悄悄无声地出城而去。出国境后,悉达多削发为僧,神为他送来隐士的衣服,从此他成为林中隐士,时年他29岁。出家后,他走苦行之路,先从两个沙门,后从五个比丘,苦行六年,身体衰弱,一事无成,诸神为之担忧。但他此时已觉悟苦行无益,于是取食了一少女奉献的乳糜,并在尼莲禅河洗了个澡。与五比丘分手后,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坐在菩提树下,开始审谤思维,以求解救大道。爱欲及死亡之神恐他道成,与已不利,便派魔军来袭,魔军的强攻和诱惑。均被他战胜。他终于悟得大道,成为至上的佛陀,时年35岁。此后,佛陀到印度各地传道,收了众多门徒,创造了许多奇迹。最后在他80岁时,在拘尸那揭罗涅槃,火化后,许多国王来抢分舍利(佛的骨灰)。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尼泊尔梯罗拉柯提废墟。阿育王在释迦牟尼逝世200多年后曾在此立一石柱,说明此处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和埋有佛的舍利。石柱保留下来了。考古学者还在此挖到释迦牟尼的舍利坛。另外,他出家可能受当时社会上沙门思潮的影响,但一定有更深刻的内在原因。他苦思得道也符合当时印度人士中流传的一种想法:精神可以突然发亮,豁然贯通,悟得至道。佛教 的教义四圣谤、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这些系统的阐述显是后人所为,但教义的大体轮廓,可能是释迦牟尼提出。据此,可以说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其人,而且他是佛教创始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