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老的文明之最早文献——《吠陀》

古老的文明之最早文献——《吠陀》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印度在诗歌、史诗、宗教等方面为后为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其中产生最早、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1028首诗歌,以歌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在颂神诗歌中,以战神因陀罗的颂歌居多,约占《梨俱吠陀》的四分之一。与《梨俱吠陀》并存的,还有祭歌集《娑摩吠陀》、祭祀论集《耶柔吠陀》以及成书最晚的《阿闼婆吠陀》。《吠陀》以后,印度又产生了两部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古老的文明之最早文献——《吠陀》

古代印度在诗歌史诗宗教等方面为后为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吠陀》反映了印度河上游及两河“河间地”原始雅利安人的文化,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800年。是宗教诗和圣诗的汇编。至今还不知道这些诗歌创作于何时,并且仅仅是口头传诵,没有文字,几个世纪后才收入汇编。它原意是知识。

《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圣书,共有4部,每一部都汇编了大量的颂歌、经文和咒语,以及散文的诠释。其中产生最早、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1028首诗歌,以歌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在颂神诗歌中,以战神因陀罗的颂歌居多,约占《梨俱吠陀》的四分之一。如颂扬他粉碎了“九十座城堡”、“解放了七河”、“杀死达萨”、“使达萨瓦尔那屈服”等等。这些颂歌既反映了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征服土著居民的情形,也反映了雅利安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对太阳神苏利阿的颂歌中写道:“让太阳神所唤起的人们,达到他们的目的,从事他们的劳动。”在夜神瑞特利的颂歌中,又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就像鸟儿飞回到它们的树巢”一样,回到了家。这些诗句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公社生活。与《梨俱吠陀》并存的,还有祭歌集《娑摩吠陀》、祭祀论集《耶柔吠陀》以及成书最晚的《阿闼婆吠陀》。《吠陀》极大地影响了印度的社会和文化。

《吠陀》以后,印度又产生了两部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均用梵语写成,篇幅极长,前者约有10万颂(“颂”是印度的一种诗体,每颂两行,每行16个音),后者约24000颂,这是世界文学中绝无仅有的长诗。它们是以公元前1000年至前900年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至公元前5世纪基本内容已形成,但直到笈多王朝时才正式定本。《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在印度,婆罗多族是传说的月亮族之王婆罗多的子孙。史诗说,婆罗多族的一个国王生有两子。长子持国有儿子100人,名为居楼族,次子般度有儿子5人,名为般度族。持国的100个儿子自恃强大,意欲独占王位。为此,他们建造一座最易燃烧的蜡宫,阴谋烧死般度5子,但阴谋破产。又设圈套放逐般度5子。然而般度5子流放归来后,他们又去争夺国土,最后双方进行了18天大战,印度北部几乎所有的部落和王国都卷入了战争。最终持国百子战死,般度5子一方取得胜利,般度族的坚战成了数国的国王。这部史诗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庞大场面,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这部史诗可与古希腊的《伊里亚特》相媲美。(www.xing528.com)

《摩诃婆罗多》在叙述伟大战争的间隙,插入了一部分哲理性的对话,形成了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圣经》,意为“神之歌”。它在印度受崇敬的程度仅次于吠陀圣典,被人们比喻为印度的《新约》,并且像《圣经》和《古兰经》一样,在法庭上被用来监誓,它是日后印度教的重要圣典。

《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漫游”,内容主要是叙述居萨罗国英雄王子罗摩战胜罗婆那的英勇事迹。史诗说,罗摩的继母陷害他,使其被放逐到森林14年。罗摩和妻子悉达在森林中愉快地生活,但他招惹了森林中的恶魔。于是,魔王罗婆那设计把悉达抢到其居住地椤伽岛(即今斯里兰卡)。罗摩千方百计寻找悉达的下落,得到大猴王的帮助,经过一场激战,杀死了罗婆那,救出了悉达。此时,罗摩放逐期已满,遂凯旋归国复位。这部史诗爱憎分明,情节曲折,充满了以神话为基础的奇异描写。《罗摩衍那》修辞优美,是辞藻华丽的古典梵语文学先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