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文化权益理论的另一哲学基础体现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者的矛盾运动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决定性。第一,上层建筑源自经济基础,也需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为人类首先要解决吃喝住行,才能考虑文化、政治、宗教等这些体系。人们对文化权益(人民的文化权益属于上层建筑)的追求也是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发展的当时,接受教育权利、政治权利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第二,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改变。这点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可得以证明:“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条件的状况下,上层建筑也不同。正如古希腊艺术和诗史、19世纪七八十年代挪威文学的繁荣,都是当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第三,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的性质与经济基础的性质相一致,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所具有的阶级对抗性就是受到其经济基础的阶级对抗性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认为,一些地区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从“自给自足到公共“转换的状况下,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随之成为大家共有的财产。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蕴含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但又不是机械、消极、被动地承受影响,反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发展趋势一致,那么上层建筑发挥的则是主动作用,即可为经济、政治提供积极支持;但若其与经济基础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结果必然会使社会的发展受到束缚,陷入被动甚至倒退状态。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具体地探索了上层建筑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发现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期间经历的三次战争及哲学、宗教均推进了当时代文化发展进程。恩格斯指出了家庭、私有制以及国家起源等因素对文艺的功用。比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阐述社会阶级的消灭对政治、教育等的影响:“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地位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精神上成为发展的障碍。“[6]反之,文艺的内容、形式对政治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积极的文艺作品可鼓舞人心、团结人民,但脱离了社会发展轨道的文艺可能会致使社会衰落,甚至引发战争。(www.xing528.com)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之间形成了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合的发展规律,能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政策,处理时代问题奠定科学的理论根基。因此,总的来说,笔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文化权益理论的相关研究均建立在此基础理论之上,并立足于文化、精神的社会物质根源对人民文化权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刻认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