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性格孤僻封闭的未成年人,老师和妈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帮助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给孩子建立一个展示、宣泄的平台。一句话,家长、老师配合,共同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健康、宽松的环境。
张某是个女孩子,她有一个幸福的家,慈爱的奶奶,读博士的妈妈,当总经理的爸爸。入学前,因为爸爸妈妈都很忙,张某由奶奶带大,老人缺少教育孩子的方法,常常用老师来吓唬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把你关到幼儿园去,看老师怎么收拾你……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这样的烙印:学校可怕,老师更可怕。她是在万般无奈与恐惧之中接受完了幼儿教育。今年,她就要进入小学五年级了,而她的妈妈也正好从大学博士毕业。当把精力关注到张某身上时,妈妈吃惊地发现张某的教育出现了断层。表现之一,就是她不适应集体生活。她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有亲密的伙伴,同学们爱做的游戏,她不会;孩子们爱聊的话题,她不知道,只是坐在角落里当观众,她成了孤单的“局外人”。表现之二,上课的时候,她本来就紧张地坐在那儿,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受到老师的批评,她就害怕,好像批评的是她一样。老师告诉张某的妈妈,好长时间,没听她大声讲过一次话,没见她开心地笑过一次,也没见过她为什么事生气或跟谁吵架。上课的时候她有时会瞪着眼睛专心地听讲,有时则会漠然地坐在那儿。她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点名叫到她,她只是涨红着脸站在那儿一言不发。可是,张某妈妈知道在家里,张某却是个爱说爱笑,好玩好动,甚至有些“霸气”的女孩。问题的关键在于进入学校后,张某就变了。读过博士的张某的妈妈知道,张某是进入了封闭的状态,这种封闭既影响了她正常的智力发展,又影响到她的人际交往,甚至逐渐改变了她的性格,使孩子变得懦弱而退缩。妈妈没有恐慌,而是和老师一起制定了帮助她、改变她,让她打开封闭的枷锁融入集体的方案。课间,老师经常把她留在教室里,让她帮着擦黑板,发发作业本,让她有机会多接触老师,消除恐惧心理,并试着与她交谈,经常了解一些她在家里的生活情况。尽管在课堂上她仍不敢开口,但有了明显的目光闪烁——有了讲话的欲望。暗地里,安排几个活跃的孩子拉着她一起游戏。虽然她仍有些格格不入,但至少从角落里走到了大家的旁边,这就使得她向集体靠近了一步。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找一些简单的、容易的问题让她答,告诉她:“别着急,慢慢讲。”尽管开口很难,可只要她开口,总能受到老师真诚的表扬。渐渐地,她终于偶尔地举起了小手。看到她的进步,老师就进一步有意安排她搞一些“外交活动”。比如,到别的班级借一些东西,到操场上找个人,等等。刚开始,她往往是事没做成就怏怏地回来了,后来老师让别的同学陪她去,她才渐入角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张某终于走出了封闭的状态,彻底地融入了集体,融入了课堂。看来,对于每个有自闭状态孤独的孩子,只要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再“对症下药”,都能让他们走出封闭的状态,走向活泼可爱。
从张某的这一典型案例,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或者说,张某的妈妈和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她们培养了孩子的自信。自信心就是确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并坚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青少年自信心的建立不是天生的,更不会随心而得。青少年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概率成正比。自信心越大,越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激情,排除一切障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如何培养青少年朋友的自信心呢?(1)要积极参与有益的实践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意识和全局意识,切身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和地位;(2)要实事求是,自己有缺点就是有缺点,不怕曝光、不怕被别人嘲笑,有则改之,只要你的态度端正了,虚心学习,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自信心强的人。张某的老师首先从让她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下手,从这里打开她自信的大门,走出懦弱、封闭的状态。(www.xing528.com)
第二,她们知道要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由于幼年时奶奶对张某的恐吓,使她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学校、老师惧怕的阴影。进学校动不动就要被关、老师就是关人的打手的恐惧感一直伴随着她,使她害怕进教室,害怕见老师,不敢和同学接近,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学校成了她的桎梏,目睹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走向了自闭状态,老师采用了循循善诱的方法,一点点地启发、诱导她,从上课发言、找同学带着她玩等一点点小事入手,帮她消除恐惧心理,进一步融入到集体中来。
第三,给孩子建立一个展示、宣泄的平台。比如在家里,让张某宣泄,哪怕有些“霸气”,也让她发泄出来,在学校,老师有意地给她“找事”做,给她创造各种与人打交道的机会,让她进一步走出自我,正常地和大家一起学习、生活。当然,青少年宣泄消极情绪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出去散散步,听听音乐,打打球,或是逛逛商店;也可以向知心的朋友哭诉一下。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泣有一种“治疗”的功能,人在痛哭一场后,往往心情就变得好多了,因此你不必为哭泣而害羞。
第四,家长、老师配合,共同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健康、宽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张某的身心得以舒展,阴影一点点消失。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园中,哪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健康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