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由于对于未知的恐惧,人总是想要预测未来。
你看,有多少电影讲的是时间机器?主角们要么来自未来,回到过去;要么预知未来,改变人生。再看看历史,有多少解梦、算命的戏码?比如那个梦见自己被楚王吸食脑髓的晋文公,又比如那个“卜守卜逃则不吉”的明太祖。
当然,我们讲点科学。电影总都是特效渲染和脑洞大开的产物,而历史是白纸黑字间也免不了有些夸大描写和书写者的价值倾向。我们很难说城濮之战的胜负纯是因为晋文公的一梦,也不敢说明王朝的建立就起源于朱元璋那一纸卦相。这一切都只能表明人之为人的一种态度:在面对名叫“未来”的黑洞时,要奋力抓住任何一根可以防止自己迷失其中的稻草。
由此一来便可以说,所谓预测,实际上是一种予人心安的砝码。
当然,预测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种类。面对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明天,畏惧甚深者或要求签算命——这算是比较消极的一种,而多半人则会选择对未知抱有某种程度的期待——这种期待可以表现为任何形式,或梦想,或规划,或其他。比起算命来,后者也许更像是积极的生活者,但预测的本质却没有改变——一种以人的主观为本位进行的构想。
显然,道法再高,算命也有不准的一刻;期望再满,梦想也不可能尽遂人愿。人对未来抱着某种程度上的期许和信任,但未来总会有难遂人愿的时候。佛家所谓“诸行无常”,不正是在提醒着人们,世间的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切不可过于执着吗?(www.xing528.com)
但是,这也并非是要传达一种消极的心态。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非是要人离群弃世,只是希望人能够摆正自己与过去、未来的关系。佛教世界里,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寂静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缘起而合、缘尽而散,并不是人凭借自己的一点力量能够控制的。再者,实际上不论什么人什么事,最终都有离别消散的那一刻,这个道理,就算不用什么哲学、宗教来解释,也能清晰地展现在每个人的眼前。
可人却总还要急急地预测未来。而且,在预测时,人总希望能收获一个好的结果,倘若收到什么“凶签”,还要不依不饶地反复测验。这时候,预测,就已经从一种对于“观测未来”的挑战,一种对如“明日世界”的好奇,变成了一种寻求此刻心安的工具,变成了一种获得自我安慰的麻药。
用鲁迅的话来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理想化的东西碰到现实总会摔个粉碎,预测的终点是人都难免一死——这是根本不需要预测的活生生的现实。比起通过预测和构想建起温房,不如在现实中明白人生的悲喜——接受无常,再从无常的悲剧里重新发现那些即便不需要寻求心理安慰也能支撑起人生的新的哲理。
但是预测——求签、算命、幻想、期望——便无用了吗?我无法下定论。因为希望——给人以安慰——总是那样的迷人,悬停在黑洞的上空,吸引着无数人趋之若鹜。
点评:看到题目,便可料想作者行文前已拥成竹于胸了。果然,全文不紧不慢,开合有度,在短短的千字篇幅内,以极富哲理性的语言为我们分析了预测的本质和内涵,读来令人信服。堪称“思想有深度,思维有层次,思考能变通”的佳作。(李兴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