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对于一棵树而言,如果由它自由生长,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如果对它进行修剪,又可能使他缺乏个性和活力。
一棵没有修剪的树虽然保持了自然和个性,但却失去了美感。这样的树最终只能成为柴火。
人也是如此。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没有人的后天的学习和雕琢,即使是一块美玉,也不能成大器。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然是神童但缺少了后天的学习,即使有指物成诗的天赋,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荀子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就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来修剪自己,使自己不断地获得完善。通过学习,人应当把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修剪,那么就能达于“无过”了。譬如北京过去的许多老规矩,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终使北京人在自小耳濡目染的“教规”中成为一代代北京文明的象征。
但北京的老规矩中,也有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抑制人的天性的发展。这就好比一棵自由生长的大树,经过太多的修剪,又会使树失去了他本来的个性和活力。这样的树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物罢了。
龚自珍对于天性的束缚大声疾呼,他言道:“江浙之梅皆病。”其实何止是树木梅花,人性亦是如此。在清朝大兴文字狱之际,人性受到了极度的压抑。正如梅花,在修剪之后符合了文人画士孤僻之隐,人也使自己经过修剪,以迎合大势。人的天性丧失,如病梅一样失去了个性和活力。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沦为历史车轮碾过之后被抛弃与埋没的尘土。
在程朱理学“灭人欲”的影响下,人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那些人们不得不遵从礼制,兢兢而如履薄冰。这样的生活失去了人性,也没有了生机。(www.xing528.com)
所以,我们必须在“自然”与“美感”之间为树木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树木的修剪也应当适度,所谓“过犹不及”,修剪太过则失去了个性,不及则显得粗野。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需要在“文”和“质”之间找到平衡,“文”就是文饰,即是礼仪制度,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道”就是天性,即是道家无为下的天地之大美。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只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树木,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才会是丰富多彩、文质彬彬的。
点评:考场作文,毕竟有它的不同之处,如何在字里行间展示才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该考生显然深谙此理。
一、用新颖的立意打动人。全文把人比作一棵树,必须不断地修剪,但修剪要适度,才能成才,比喻生动贴切,恰到好处。文章最后,点明主旨:做人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君子。表达自然得体,新颖独到。
二、用清晰的结构吸引人。该考生用层进的写法结构篇章,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用丰富的材料证明观点,材料丰富,内容充实。符合考场作文得高分的写法。另外,语言也流畅自然,富有灵气和文采。(李兴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