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视觉空间研究:色彩视觉原理的影响

电影视觉空间研究:色彩视觉原理的影响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色彩的喜爱也是普遍的视觉现象。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颜色视觉理论还是三色学说和对立颜色学说。三色说主要反映了感受器方面的机制,即颜色视觉过程的第一阶段,对立说主要反映了兴奋传导通路的机制,是颜色视觉过程的第二阶段。这就可以假定存在着一种银幕色彩空间、视网膜视锥细胞分布空间和皮层颜色柱的空间对应关系。由色彩引起的电影空间,正是视锥细胞和功能拄受到视觉特征信号刺激的结果。

电影视觉空间研究:色彩视觉原理的影响

色彩是普遍存在的:天有云霞,烂然成锦,此天之设色也。地生草树,斐然有章,此地之设色也。人有眉目唇齿,明皓红黑,错陈于面,此人之设色也。凤擅苞鸡吐绶,虎豹炳蔚其文,山雉离明其象,此物之设色也(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稿》)。对色彩的喜爱也是普遍的视觉现象。歌德说,“颜色有一种奇特的两重性,假如允许的话,我不妨用下列语言来形容它:它是雌雄同体的;它有着奇怪的欲望、联系和混合;它的中和方式和废弃方式也十分个别;它还会进一步产生许许多多生理的、病理的和审美的效果,这些令人惊奇的效果,虽经我们反复观看,变得十分熟悉,但仍能保持下去。它们总是如此直接、如此实在和如此感人,以至从来不需要我们去对它们思考和推理。”[1]电影也一样,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辛德勒名单》《我的父亲母亲》等黑白与彩色片段交替的影片中出现彩色时,当影展中黑白影片之后出现彩色影片时,视觉的愉悦几乎是不以观众的理性判断为转移的。在电影史的初期,影片光有彩色就被看成是美的,吸引人的,就能保证上座率[2]

对色彩的喜爱与对空间的喜爱有关。“彩色的画面不像黑白画面那样带有假定的性质,它可将画面形象表现为人眼所看到物象的本来样子,比黑白画面更富于逼真感。从这点上说,彩色形式比黑白形式对观者更为亲近,它不只让人看到了形体、空间,而且能表现出物象色彩的差别,并给人对客观世界认识与知识上的进一步满足。”[3]但要揭开色彩构筑空间的秘密,还要从产生色彩感觉的视觉心理开始。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颜色视觉理论还是三色学说和对立颜色学说。三色说是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可以产生各种色调和灰色的颜色混合的事实和规律提出来的。研究者认为,在视觉系统中,存在着光谱敏感度彼此不同的机制,即视网膜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红光、绿光和蓝光最敏感,这些感受器引起兴奋过程的相互作用,便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感觉。如红光照射到视网膜上,红色感受器兴奋最大,绿色感受器兴奋较小,而蓝色感受器兴奋更小,这样就产生红色感觉。当红光与绿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红色感受器与绿色感受器兴奋最大,因而就产生黄色感觉。如果三个感受器都处在同样兴奋水平时,便产生白色感觉。这个学说假设存在三种光敏色素,这已为近20年来的电生理研究及其他新技术所证明,视网膜上的确存在着红敏、绿敏、蓝敏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

对立说认为自然界物体的颜色可以定出四种基色,即红、黄、绿、蓝。所有颜色可以由这四种颜色混合产生,但是除了红与黄或蓝、绿与黄或蓝、黄与红或绿、蓝与红或绿混合之外,其他混合是不可能的。在此基础上,该学说假定在视觉系统中有三种感受器,即红-绿、黄-蓝、白-黑。在各感受器中引起颉抗的反应,哪一方反应大,即成为最终的反应。例如,光刺激引起白黑色素分解,产生白的感觉;无光刺激使白黑色素合成,产生黑的感觉;红光刺激使红绿色素分解,产生红的感觉;绿光刺激使红绿色素合成产生绿色感觉;黄蓝色素也是如此。三种色素的对立过程的组合产生各种颜色感觉和各种颜色混合现象。近代电生理研究确实发现,在光的神经传导通路中,存在着这种颉抗反应。(www.xing528.com)

基于两种学说的部分正确,有人假设它们是视觉过程的不同阶段。三色说主要反映了感受器方面的机制,即颜色视觉过程的第一阶段,对立说主要反映了兴奋传导通路的机制,是颜色视觉过程的第二阶段。[4]不管这一假设是否正确,视觉器官中含有专门感受不同颜色的物质,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美学判断,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本文以为这个“本质力量”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人体器官、组织、结构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是“本质力量”的发源地。在这个意义上,有会欣赏音乐的耳朵,然后音乐才成为音乐这一表达才能成立。于是,有了能够感应颜色的红敏、绿敏、蓝敏等视锥细胞和红-绿、黄-蓝、白-黑三种感受器,观看电影时才会产生彩色的愉悦。从这个推断可以知道,要想给观众提供最大量的审美享受,就要对最大量的相应人体组织提供最大量的最佳刺激;这些组织不仅包括接受刺激的表层感觉器官,还包括传导感觉的神经组织乃至分析感觉的皮层细胞。

当然,审美有疲劳的时候,组织器官也需要休息,如果彩色疲劳之后出现一部不错的黑白影片,观众也会产生愉悦。“影片《农奴》所以拍成黑白形式,并不是由于某些技术条件的限制,这是因为影片严峻的主题与地方特色,更适合用强烈的光影效果来衬托。西德导演法斯宾德在1982年拍了一部叫做《薇罗尼卡·福斯特的渴念》的影片,描写一个吸毒女演员的遭遇,影片中情节紧张激烈;导演为了表现五十年代的社会气氛以及特定的剧情,选择用黑白片拍摄。”[5]可以想象,黑白片审美快感的部分来源是分布在视网膜副中央凹视区和边缘视区不能感色而对明暗敏感的视杆细胞和神经通路上的黑-白感受器。

找到感受颜色刺激的物质,也为揭开颜色创造空间之谜准备了条件。视觉对空间的感觉通过“空间编码”完成。处于外部视野一定部位的视觉刺激,总会聚焦成像于视网膜相应位置上,与之对应的光感受细胞通过光生物学反应产生神经冲动,引起相应神经节细胞的兴奋,再将神经冲动传向某些相应神经元。简言之,视野、视网膜和各级视中枢的某些神经元之间有着精确的空间对应关系。[6]对于颜色视觉,虽然目前没有弄清楚三种视锥细胞的排列状况,但可以根据上述空间对应关系从视皮层的颜色功能柱逆推它们的空间特征。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即功能柱。[7]利用细胞微电极技术和脱氧葡萄糖组织化学技术,可以证明颜色柱的存在。这就可以假定存在着一种银幕色彩空间、视网膜视锥细胞分布空间和皮层颜色柱的空间对应关系。功能柱和感色视锥细胞的空间结构决定着观众对颜色的空间感觉。由色彩引起的电影空间,正是视锥细胞和功能拄受到视觉特征信号刺激的结果。这些特征包括广阔色与表面色、色相、色调、透视、色彩特性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