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实世界时,观察者置身于真实的三维世界中,所有的感觉器官指向相同的目标,在全部空间经验的协助下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从而获得真实的空间印象。这是一个把现实的三维世界移植为心理的三维空间的过程。
电影空间是在银幕上展开的图形三维空间。它跟颜色一样,是在人的心理中产生的。由于银幕的限制,更由于艺术崇尚变化,所以,平面也时常成为电影空间的一种样态。因此,“电影效果既不是绝对平面的,也不是绝对立体的,它介于这两者之间。电影画面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在罗特曼的《柏林》一片中,有一个镜头表现两列地下火车相向而过。这是一个俯摄的镜头。任何人看到这个镜头时,都首先感到有一列火车正朝他驰来,而另一列则正向远方驶去。这就是立体的形象。但是他随着又看到,一列火车是从银幕下缘驰向上缘,而另一列则从上到下。这就是平面的形象。”[39]阿恩海姆认为产生后一印象的原因,是将立体的运动投影到平面的银幕上的结果。这是正确的。进一步来看,电影平面感的产生,与银幕四条边分不开。观影经验告诉人们,当从银幕边缘向中心移动视线时,首先得到的是平面的形象,然后慢慢产生立体形象;当从中心向边缘移动视线时,立体形象常转化为平面形象。边缘与中心的争视现象,使电影画面具有双关图的性质。另外,电影从摄影机一只眼睛中缩微拍摄下来,并投影在银幕这个有限的面上,所以观看电影时两只眼睛看到的是同样的景象,没有看现实时的双眼视差,大脑失去了一条形成空间感的重要线索。再者,电影不能提供位置视差。在看现实世界时,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面貌各不相同。看电影时,不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只有物体的同一个侧面。虽然在影院观看的条件下,观众一般固定在座位上,但只要他一扭头,画面的立体假象就立即被识破。最后,银幕表现空间的距离与现实中的实际距离相比,形成观看经验对比的天壤之别,这也是电影给人以平面化的原因之一。
虽然物理事实上电影空间是平面的,但它的立体感比其平面感更逼真。不然,影片《卡宾枪手》中的男主人公米开朗基罗就不会这样看电影:见到火车向近处(摄影镜头)开来,越来越大,吓得用双臂挡住眼睛。当画面出现女子洗浴,女子从左侧出画取浴袍,他连忙跑到右边座位,意图看清女子行动。女子回来,他又回到座位。当女子躺进浴缸,只露出肩、头、膝盖,他就站起来,想看见身体。看不见,他就跑到银幕前。还看不见,他跳起来,仍然看不见。于是摸女子身体,感觉不对,就寻找进入银幕的路,结果把银幕拉掉下来。这一方面由于缺乏看电影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形成立体感觉的线索除了双眼视差和由摄影机带来的运动视差外,插入、空气透视、阴影、线条透视、结构级差、相对大小、熟悉大小、调节等单眼线索和视觉中枢立体识别机制都跟观察现实世界一样,在发挥作用。但看电影时的空间辨别与看现实时有所不同。其一是因为银幕不能像现实一样包罗万象和观众不能身临其境,难以辨识物体的体积和空间的方向、距离。“假如我们仰拍山坡或俯拍台阶,结果拍出来的照片常常会出乎意料地给人以并无高度或并无深度的印象。必须同时拍出平地作为对照,否则就很难只用视觉手段表现上升或下降。为了表明任何一样东西的体积,同样也必须先有一个衡量的标准。”[40]《天地英雄》(何平导演)中同样一段台阶,当安大人从上往下蹦时,镜头从建筑顶上俯拍,台阶显得深长、陡峭;当校尉李带着老不死来雇人时,从台阶下的远处拍摄,台阶又显得短促而平缓。台阶的长度和坡度到底如何,观众无从知晓。其二是难以辨识变形。透视变形是摄影机的特性,组织空间的美学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电影画面都是变形的。但除了广角和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外,标准焦距拍摄的画面的变形往往被看作正常画面。到过电影拍摄现场的观众一般都有现场与拍出来的电影画面很不相同的明显感觉,但没到过现场的观众一般都把画面看成真实场景的记录。这就是由画面的有限性和观者不在现场而不知情造成。(www.xing528.com)
看电影时,空间辨别的平面与立体争视现象的产生还有一个感觉器官活动不统一、信息矛盾的原因。从电影提供的空间刺激看,在视觉方面,除了上述不一致外,还存在中央视区与边缘视区的争视,眼肌往往对来自中央视区和边缘视区的刺激无所适从,造成它们传到中枢的信息不合;在听觉方面,虽然影院立体声系统把电影空间从画面延伸到整个观众厅,带来了真实的听觉效果,给观众较高的听觉享受,但很多时候,从观众厅传出的声音与银幕处声源系统的声音不和谐,不但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还造成观众注意分散。从观众接受刺激的器官活动看,到达大脑的视听二感官的信息来自画面空间,可触觉、动觉、位置觉和平衡觉器官提供的信息却来自观看场所和座位。两种不同的信息必然使大脑的加工陷入两难境地,削弱电影的空间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