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韩和小王毕业时怀揣着不相上下的简历,同时入职了一家互联网类公司。原本势均力敌的两个人却在进入职场一年后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年终的时候,小韩不但拿到了应得的工资,还得到了一份颇为丰厚的奖金。这让小王心理失衡了,他甚至想冲到老板的面前质问他:“凭什么给小韩那么多福利,我勤勤恳恳工作,为公司做牛做马,哪里就不如他了?”但也只是想想而已,纵然心中愤愤不平,也不会把这样偏激的话说给老板听。
其实两个人是有显著差距的,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工作能力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上。小韩和小王,两个人展现出来的是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
每当工作中面临着相似的困难,前者第一反应是想办法解决,自己一筹莫展之时就向别人寻找帮助,即便动用所有人脉跟资源,也要把问题解决掉。而后者则是消极心理,遇到问题首先找一堆借口,等到冷静下来发现这样并没有用的时候,别人已经先一步解决了问题。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模式。“不找借口找方法”就是一种理智的思维模式,当难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找借口便是给自己充足的理由逃避和松懈,容易产生消极回避的情绪。当一个人被消极情绪淹没时,想要凭一己之力走出来是很难的。而“找方法”的思维方式直接越过了“焦虑、逃避”这一步,与实际存在的问题“面对面碰撞”,更容易早点想出解决方案。
让我们再回到小韩和小王的故事。有一天,他们收到了同样的任务安排:帮助公司推广新出的App。这可把小王愁死了,新上线的App各种功能还不完善,公司的知名度也不高,这要怎么办是好呢?就这样,半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小韩的反应则与小王截然相反。接到任务的他第一时间想解决方案,他先是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下载这款App,作为第一批种子客户测试App的各项功能,然后及时反馈使用体验。其次,小韩招募了几个私人兼职,一起去街头作地推,效果也很不错。最后就是利用社交媒体,公众号、微博广告投放。
当小王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小韩已经把这一切有条不紊地做好了。试问,这样的人怎么会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呢?前者找借口,后者找方法,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直接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不同的结果。
王小波在他的散文集中说道:“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们会为工作中的困难感到焦虑、埋怨,甚至恼怒,本质上是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人的自尊心是极强的,宁愿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也不愿承认是自己能力不足的问题。(www.xing528.com)
遇到困难不找借口找方法,其实是一种难得的谦逊,敢于承认自己没有得天独厚的天赋,能够在第一时间给出对策,所以愿意尝试、愿意主动寻找方法。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不找借口找方法”尤其重要。初涉职场的“小白”常常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手足无措,声称自己“之前没有接触过”“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仿佛找到了借口就可以把责任推卸给事情本身,而不是自己似的。但我们知道,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还是等待着人去解决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重要的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那些能够真正将企业效益提升一个档次的员工,没有人愿意听你喋喋不休的抱怨。相比于低效而无用的借口和说辞,大家更重视最终的结果。
“找借口”是本能,“找方法”却是智慧。前者让问题停滞不前,后者却能引领我们渐至佳境。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又细又长的瓶颈仿佛是存心跟乌鸦过不去,可是乌鸦既没有抱怨瓶颈过高也没有抱怨自己天生长了一张又短又扁的嘴巴,而是决定“智取”。他叼来一颗颗小石子扔进杯中,随着石子的沉积水面逐渐变高,乌鸦顺利地喝到了水。
悲观的人会想,乌鸦的处境真是太糟糕了。自身条件的欠缺似乎能允许他找各种借口来逃避“喝不到水”这件事。但显然故事里的乌鸦是聪明的,比起“自我欺骗式的”找借口,他更关心自己能不能喝到水。
方法总比困难多。在面对难题的时候,最无效和懦弱的表现之一就是找借口,而“找方法”恰恰意味着更多的出路和可能性。那么,如何“找方法”呢?
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各种搜索引擎是人们的第一选择对象,此外还有种种专业的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如果这些还不能帮你解决问题的话,快捷的联系方式可以让你在一秒钟之内给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发去消息。团体协作平台则可以把天南地北的人聚集到一起,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探讨最佳策略。
下一次,当你遇到难题的时候,把即将说出口的抱怨收回,取而代之的是认认真真地问自己:“我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达到我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