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的思路,就是要充分认识各村在实际发展中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社会资源禀赋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设与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文化,突出不同地区、不同乡村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性,推动乡村文化空间的建设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及当地人的生活中。
突出乡村自身的特色,保护乡村自身的各种资源正逐渐成为当前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新趋势,如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即是对不同乡村的独有特色进行保护与发掘。在基于村庄特色的文化、产业、自然环境等要素的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及在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乡村的路径的认识上,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突出表现为对乡村特色的保护与开发。如曹大明在对台湾高山族地区的社区营造的研究中认为“应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遵循以村寨为出发点的原则,着眼民族文化的再创造”[27];陈宇鈜等通过对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研究和经验的提取,提出要通过差异化的方式实现大陆的乡村振兴,走“差异化乡村振兴道路”[28];周海文等提出根据每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和乡村生态保护建设,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29]。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将世界各地的乡村建设概括为几大地区或几种发展模式,但细看下来,同一模式下的乡村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尽管我国乡村地区可以用诸如“种植业”“家庭生产”等特征加以描述,但在我国幅员辽阔、内部环境复杂的现实环境下,不同乡村各具特色。因此,关注各乡村的独特之处,也是我国进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从世界范围的建设经验来看,关注乡村的特色化发展不仅是出于各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划需要,也同样出于对全国整体乡村社会发展的考虑。乡村特色化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千村一面”现象的出现。(www.xing528.com)
第一,开发乡村自身的特色,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是乡村实现经济转型和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一方面,开发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可以为文化事业发展和特色产业转型提供一个现实的“锚点”,围绕这个“锚点”,乡村可以将自身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精神意志品质等内容进行有方向性的整合,进而搭建村民文化生活及村庄文化建设的基本架构,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提供活动空间层面的支持与准备;另一方面,围绕着自身特色这个“锚点”,村民不仅可以发展相关的特色产业,还可以将特色产业和文化建设进行联系和整合,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文化内涵,为文化建设提供条件和基础。
第二,凸显乡村特色是避免乡村建设同质化的重要道路。在我国当前的乡村建设现状中,由于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及进程中的强力作用,各地的乡村建设往往沿着同样的道路、使用同样的方法、以同样的目的进行,这种统一的建设步骤导致乡村建设的成果只有“共性”而失去了“个性”。如近年来各地乡村地区掀起的“农家乐”建设、“特色小镇”建设、“采摘园”建设潮流等,“一村成功而全国跟进”的建设并没有带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发展,反而造成许多建设烂尾、传统村貌被破坏等问题。因此,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以至乡村整体建设,均需切实考虑自身的特色及发展方向,在明确发展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实现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的振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