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在作品中提到重阳节,尤其是唐宋这两个诗词繁荣发展、重阳节广泛普及时代,关于重阳的佳作更是繁多。
在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文化氛围浓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涌现了许多杰出诗人。而这个时期,也是重阳节开始鼎盛的一个时期。若说到唐朝重阳节,人们脑海中多半想起的应该就是耳熟能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年少的诗人王维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成为他乡的“异乡人”。虽然诗人心中也时时会想起远在家乡的亲人,但是当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来临之时,这思念之情尤为浓烈。诗人虽身在异乡,但心中却能想象出亲人们登高饮酒共插茱萸的画面,顿时一种失落、一种遗憾降临了。别人都在团聚作乐,偏偏他却无法团聚也无心作乐,只有满心满身的落寞。
而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的孟浩然,也在其诗作中描写了自己重阳节的一番经历。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正是孟浩然早年在鹿门山隐居时所作。重阳到来之日,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食,邀请诗人前往自己农舍里一聚。诗人前往途中,看到村边翠绿浓密的树林、苍青秀美的山岚,不觉心旷神怡、心情大好。二人窗边置席,举杯饮酒,闲谈一些庄稼、田地、收成的事情。放眼望去,窗外是谷场菜园,还有篱笆旁一簇簇明艳亮丽的菊花,一切都是那么的怡然自得。二人酒足饭饱,已然有了隐隐醉意,又意犹未尽,便互相承诺道“待明年重阳时候,仍在此地,你我二人把酒言欢,共赏菊花”,这是一种平淡、质朴,又真挚自然的友情。
王维同孟浩然是处于同一个时期的杰出诗人,被世人合称“王孟”,这两首诗也都是二人早年的作品,两首诗表达的感情却截然不同。王维诗中尽显落寞遗憾,孟浩然诗中却洋溢着愉快和悠然自得。王维作此诗时,正是在远离家乡,前往繁华的长安,求取功名之时。重阳佳节,孤身一人,异地漂泊,倍感伤怀。反观孟浩然,此时并未踏入仕途,而是选择隐居,闲云野鹤,安然度日,他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与王维孟浩然形成对比的,还有诗人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昨日重阳节已然登高宴饮,今日小重阳(唐宋时期九月十日被称作“小重阳”)又在这里举杯饮酒。可怜山上秋菊,惨遭两番采折之罪啊!太白为菊花而叹息,又何尝不是为自己叹息呢?诗人一身傲骨、满腹才华,却仕途失意,不由得和这菊花惺惺相惜。虽然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秋高气爽的时节里,祭神祭祖,登高祈福,饮佳酿、赏美景,簪菊花、佩茱萸,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如此热闹、如此开怀。这热闹与开怀,却不属于被放逐的李白,也不属于求取功名的王维。(www.xing528.com)
到了北宋时期,重阳节的庆祝活动更加隆重了。在北宋词人晏几道《阮郎归·天边》中,不仅描写了重阳时节的景色,还描写了人们在重阳节的欢乐。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天边是楼阁高耸,流云悠长,席前是玉盏琼浆,美人持酒,劝诗人趁着佳节忘掉不快尽情狂饮。这里的人情事物,使诗人感觉仿佛在家乡。诗人开始调整自己低沉的心态,佩戴着紫茎的兰花,在头上簪几朵黄菊,想与好友一起饮酒作乐忘却忧愁与悲伤,不负重阳佳节,不负好友的盛情。
在诸多吟咏重阳节的宋词中,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更是脍炙人口,传诵千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人与丈夫新婚宴尔,却不得不暂别。虽然是重阳佳节,词人却心事重重,辗转难眠。西风卷帘,凉意阵阵,词人竟已日渐憔悴,比庭前菊花还要消瘦。这首词写伤别兼悲秋,别离而黯然神伤,把菊花人格化,篱笆间菊花散发的阵阵幽香没能给词人带来任何安慰,反而增添了心中凄清之感,当西风卷动珠帘时,词人不免惜花自怜,写出了“人比黄花瘦”的千古名句,末尾三句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还与词人的精神有相通之处,时至重阳,黄昏黄花,人比黄花瘦,思念丈夫,更形憔悴。层层渲染,通过对秋景和生活环境的描绘,委婉地表达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和与丈夫分离的深切痛楚。夸张和比喻手法的运用,更把一个因相思而憔悴的妇女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结尾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
唐宋时期,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重阳节文化鼎盛发展的时期。在当时人们的诗词文章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的节日习俗,感受到不同的心情,引起我们关于古人生活的一些遐想,以及对重阳节中所寄托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