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式节庆:端午节习俗,水的午时功能

中式节庆:端午节习俗,水的午时功能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龙日等。(三)节日装饰端午节期间,居家的门口成为装饰的重点。久而久之,端午节的节庆活动就和纪念屈原结下了缘分,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也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习俗。和端午节这一天的节俗有关的,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其中,端午节的水的功能在端午日的午时最有功效,并且这个时间的水被称为午时水。

中式节庆:端午节习俗,水的午时功能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龙日等。虽然名称多种多样,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驱五毒,赛龙舟,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挂艾叶菖蒲,挂钟馗像,佩香囊,荡秋千,女儿回娘家等。这些习俗据说是为了压邪,有些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有的则具有封建色彩,同时还与一些有趣的传说有关。无论如何,这些习俗都显示了人们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忠君爱国高洁品质的赞美。

一、现在端午节的习俗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的由来有好几个版本: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祭伍子胥,迎涛神;图腾祭祀龙的节日;禁欲、斋戒避恶日;端午时近夏至,又定为“中天节”等。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广泛。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逢此日投粽子于江中,以驱蛟龙。端午节除吃粽子、赛龙舟外,民间还有挂菖蒲、薰艾叶、佩带香囊袋、喝雄黄酒等习俗。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纪念活动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其基本的传承本质始终如初。其活动可概括为如下几类。

(一)节日饮食

粽子的来历与端午节祭祀屈原有关,从查阅的历史记载来看,这个说法最早出自南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后来粽子便成了端午节各家各户的主要餐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包粽子,也可以到集市上买现成的。粽子的做法并不复杂,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写道:“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现在,人们外出买一些粽叶和糯米回来,回家自己动手亲自包煮,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活动。粽子里面有的还包进了红枣和豆沙,象征生活的甜蜜和幸福。节前,亲朋好友之间往往要相互走动一下,送去粽子等时令礼品,表达对对方的生活祝福。吃粽子时,餐桌上也可以摆上雄黄酒。雄黄酒虽然内服也有一定的疗效,但主要以外用为主,现在过节时已较少食用。由于端午节又逢黄鱼的鱼汛期,有些地方也习惯在这个时候吃黄鱼尝鲜。

(二)节日活动

龙舟当初是民间为了祭祀屈原,向江中掷抛粽子等食物用的。龙舟船头呈龙头状,船身被涂上彩色的龙鳞,船尾龙尾高翘,栩栩如生。现在,龙舟不再仅仅是端午节的一种节庆娱乐工具,赛龙舟已经成为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运动。每当端午节这一天,南方许多有条件的地方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划龙舟比赛,吸引了大批围观盛况的群众。划龙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还逐渐受到海外国家和地区的青睐,在日本越南等地,端午节这一天也都往往举办形式多样的划龙舟活动。

(三)节日装饰

端午节期间,居家的门口成为装饰的重点。门边悬挂菖蒲、艾蒿等,可驱邪纳祥。《太平御览》卷三一引述的《玉烛宝典》是这样记载的:“五月五日,采艾悬于户上,以禳毒气。”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佩戴饰品的习俗,如佩香囊、戴花环等。晋代的《风土记》中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今天,在我国西北一些地区,民众口头仍然流传着“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的俗语。在城市现在这一习俗已不太讲究,但随着近年传统文化的“回归热”,许多地方又将这一习俗流传开来,甚至端午节前在城市的集贸市场上经常可见专门出售菖蒲和艾蒿的摊点。在农村,这一习俗延续得较好,端午节这天一大早,人们就起来把头天采集的新鲜菖蒲和艾蒿挂到家门口。有的还点燃菖蒲、艾蒿,用烟来熏蒸室内,以杀虫祛毒。还有的人用这两样东西来煎水净身。除菖蒲和艾蒿外,有的地方还有在门上挂大蒜头的习俗。

二、节日习俗与传说起源

据史料记载,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是古时候华夏族人对传说的先祖“龙”的祭祀活动。当时的这一天,是人们祭龙祀天最隆重、最盛大的日子。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的民众十分敬佩屈原的气节,深切同情这位爱国志士的不幸遭遇,纷纷划船下江寻找屈原的遗骨,还向江中投放粽子等食物,避免鱼虾对水下英魂的侵害。久而久之,端午节的节庆活动就和纪念屈原结下了缘分,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也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习俗。(www.xing528.com)

和端午节这一天的节俗有关的,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喝雄黄酒这个传说来自于《白蛇传》,说的是许仙按法海禅师的指点,在端午节这天给白娘子喝雄黄加兑酒水配制而成的雄黄酒,使白娘子现出了蛇的原形。后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多了一个在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惯。关于菖蒲和艾蒿的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地方民风很坏,惹怒了天王爷,天王爷决定在端午节这一天降灾给这里的人。但这个地方还同时居住着一位善良的妇女,她乐于助人。天王爷不忍心伤害她,事先扮作一个老翁降到那里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她,叮嘱她在端午节这一天在门前挂起菖蒲和艾蒿以“驱鬼避邪”。结果,这位善良的妇女走家串户,把这件事告诉了所有的人家,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挂起菖蒲和艾蒿,从而都幸免于难,安然无恙。挂菖蒲和艾蒿的习俗也由此得之。在古代,科技还不发达,人们对雄黄酒、菖蒲和艾蒿等的作用机理并不十分了解,主要是借物达意,来寄托心中美好的愿望。但实际情况是,在农历的五月间,正值春夏节气之交,蚊蝇滋生,各种流行病疫较多,雄黄酒、菖蒲和艾蒿等正好具有祛毒、驱虫的作用,和人们祈求上天保佑平安的愿望不谋而合。

三、节日习俗与元素

(一)端午与水

在端午节,时间极为重要,也具有特殊意义。其中,端午节的水的功能在端午日的午时最有功效,并且这个时间的水被称为午时水。传说午时水能够治病延寿、消毒解热。宋代温革的《琐碎录》云:“五月五日午时取井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到了隋代,杜公瞻就《荆楚岁时记》作注,其中谈到了端午节,“按《大戴礼记·夏小正》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杜公瞻认为“浴兰节,又谓之端午”,可以想见端午节中的“浴”的重要性。而在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端午与“浴”的关系,这些关系自然成为端午节与水关系的证明。唐代韩鄂的《岁华纪丽》认为五月属于“浴兰之月”。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记载:“五月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

今天,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岱侬族,均保留了端午节用特制的药水沐浴的习俗。“这一天清晨,人们都上山采药。凡是草、藤、灌木叶都采一把,拿回来后放到大锅里煮水,用来洗澡。有的以这种药材缝在口袋里,给小孩佩带,有的妇女还缝制小巧的三角布袋,内装香草,系在自己的裤腰带上”“除了艾叶外,人们也采摘各种树叶回来煮水洗浴,越南岱侬族俗称‘百药浴’,意即尽可能采摘很多种植物叶子回来煮水洗浴。”从上面引述的两则习俗来看,端午节的水是能够祛病消灾的药水,这些药水是带有“灵力”的草药与“午水”结合而成的,用这样的水沐浴自然能够去污除秽。

因为端午节有沐浴的习俗,有的地方称为“沐浴”之节,强调沐浴的功能性,这意味着至今传承的端午节习俗有着源于生命健康祝愿的古老起源,那就是,希望能够避免夏天到来时的病虫灾害和瘟疫的侵扰。禳灾驱邪,成为人们尤其是生活在南方湿热气候地区人们的愿望。

端午节在不同区域流传,端午节与不同地域、族群的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这就使端午节传统中的水的习俗出现差异。邻水地区端午节活动在水上,有竞渡、草船送瘟神等。宋朝的范致明著有《岳阳风土记》,在这本著作中,他明确地说端午节的竞渡就是一场送瘟的仪式,“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缺水地区的端午节活动主要是人员往来以及各类游戏活动。既有划龙舟送瘟神,也有划旱龙舟。从这里可以看出,端午与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水洗去污秽、灾难和疾病;一是将水作为龙舟竞渡的依托物,帮助龙舟上的人们从甲地到乙地。

(二)端午与装饰

端午节期间,每户人家居家的门口成为装饰的重点。人们认为门边悬挂菖蒲、艾蒿等,可驱邪纳祥。清代顾铁卿的《清嘉录》中记载了端午节期间的各种装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这里的菖蒲、桃梗、蒜头均是用来驱鬼的。清代范寅在《越谚》中特别提到菖蒲斩除妖魔的力量、艾叶招纳吉祥的运气:“菖蒲作剑,斩八节(方)之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