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自介子推的纪念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自介子推的纪念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到端午节的来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屈原。另一类起源说认为端午节源自对所敬仰的历史人物的纪念,如纪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陈临、勾践等。避疫和纪念也一直成为后世端午节并行的两大主题,两千多年来传承不衰。蔡邕认为,端午节应是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因此,端午节有越王勾践起源说。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自介子推的纪念

提到端午节的来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屈原。其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的雏形就已经存在。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终归纳起来有两类最基本的说法,一类起源说认为端午节俗主要源自先民避疫祈福的心理诉求,如夏至说、辟邪说、龙图腾祭祀说、祭天祈年说等。另一类起源说认为端午节源自对所敬仰的历史人物的纪念,如纪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陈临、勾践等。但自秦汉以后,端午以“纪念屈原说”由沅湘渐传至全国,并相沿至今。避疫和纪念也一直成为后世端午节并行的两大主题,两千多年来传承不衰。无论是避疫祈福之说,还是人物纪念之说,都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求安祈福的价值取向、孝亲尊祖的报本观念和忠君节义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旨趣。

一、人物纪念说

(一)纪念屈原起源说

现如今关于端午节由来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纪念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纪念屈原也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一个习俗,同时也是端午节的精神象征。关于屈原,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博学多才、学养深厚、擅长辞令,尤其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是楚国贵族中难得的人才,因此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这样重要的官职。屈原一心想改变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积极提倡变法改革,但由于牵扯到一些贵族和大臣们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基于和他同朝的上官大夫靳尚和一伙奸佞小人的离间,昏聩的楚怀王不再信任并且渐渐疏远了屈原,接着又罢免了他,使他无法参政议政。满腹怨愤无处倾泻,于是屈原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离骚》。后来屈原又被流放到更远更偏僻的地方,当流放中的屈原得知楚国郢都陷落后,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著名的《怀沙》,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的尸体免遭伤害。端午节吃粽子等确实与屈原有关,有唐代文秀《端午》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后人感于他的忠贞,在他投江而亡之日追忆并纪念他,久而久之形成了节日,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间传统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二)纪念伍子胥起源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公元前484年)。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人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起源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公元130—公元143年)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四)纪念介子推起源说

端午节第四个起源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流行于山西一带,东汉文学艺术家蔡邕在《琴操》中说:“介子绥割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文中的介子绥即介子推。蔡邕认为,端午节应是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当然农历寒食节也是纪念介子推的,大家对此并无异议。至于端午节是否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目前意见各异,因此不作详解。

(五)越王勾践起源说

关于端午起源,也有人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越王勾践有关,或者说端午节的起源就是为纪念越王勾践。时至今日,流行在吴越一带的说法是,越王勾践在吴国经受了种种屈辱后回到越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把越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而他要报仇雪恨,就要拥有一支骁勇善战的水师。训练水师需要很多船只和水兵,是一场规模相当大的训练,自然难掩人耳目,而当时的情势是,勾践被夫差放回来,表面上必须要夹着尾巴做人,才能不引起吴王夫差的猜疑,于是越国人想出一个办法:以龙舟竞渡、娱乐百姓为名,明目张胆地去练。时间就在五月初五,水兵们全部化为竞舟的选手,围观百姓摇旗呐喊、擂鼓助威。一时间,宽阔的河面上千帆竞渡、浪花飞扬,河两岸万众欢呼、欢声雷动。这样既迷惑了吴国,娱乐了百姓,又练就了自己的水师,攻打吴国也有了依托。在后来的战争中,这支水师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每年五月初五,吴越地区的老百姓便用举办龙舟竞赛等方式来纪念这个节日。这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北宋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明确写道:“《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源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宋代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记载说:“五月五日源于越王勾践,后以为拯屈原。”因此,端午节有越王勾践起源说。(www.xing528.com)

二、避疫祈福说

(一)夏至说

夏至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一般为6月的21日或22日。这一天的白昼为最长。《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夏至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开始争斗的时节,所以人们要以祭祀的方式来祛疫避灾。后世也一直沿袭下来,如《后汉书·礼仪志》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受汉代以后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夏至日谨慎避忌以求平安,成为民众普遍的心态,西晋时期的周处著《风土记》就有“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的说法,认为端午节和夏至日是同日,可见端午与夏至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辟邪说

自先秦起,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记载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除毒气。”《史记》记载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早先,其父田婴令其母不要生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因而从小寄养在宫外。由此可看出,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不病温。”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避疫,系五彩丝以辟邪,就相沿成习了。此外,这一时期天气炎热、湿燥,容易暴发瘟疫等疾病,人们就以祭祀的方式祛除灾病,从而形成了祛禳灾异、以求平安的习俗,所以按照现在的说法,端午应当是个防御疾病的卫生保健日。同时,五月五日与古人顺应时节的养生理念也有密切关系,古代医学家认为五月五日是制药疗病的吉日,如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云:“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治妇难产。”故人们以五月五日为节,目的在于辟邪消灾,以求保健、安宁。

(三)龙图腾祭祀说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认为它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古吴越民族就以龙为图腾。著名学者闻一多通过对端午节起源的考察,认为端午风俗中和龙有关的节目很多,龙图腾祭祀与端午节相契合,因此他断言,端午节应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是一个“龙的节日”。《太平寰宇记》所引《襄阳风俗记》亦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举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

(四)祭天祈年说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传统中国人对天的崇拜由来已久。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端午节应是一种祭天祈年的宗教式祭祀仪式,最初发生于北方,只是在其由北向南的传播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南方古老的龙舟祭文化,从而形成了端午闹龙舟的民俗事象。

不管历史怎样,今天被更多人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就是这样,名人效应起了一定作用。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诗人,以自身高洁的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恶浊世风习染,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这样的诗句经千年传颂,融入到节日的习俗中,参与铸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正因如此,屈原成为端午节文化的核心,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端午节还被称为“诗人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成为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