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非常重视的节日,它凝聚着丰富而隽永的内在意蕴,寄寓着炎黄子孙慎终追远、求新求明的观念与追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重要日子,其文化内涵更是尤为厚重。
一、清明节本义
清明节中的“清”字既表示时令特征,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同时也象征着人要清醒、明白、头脑清楚,心要清,身亦清,为官为民都要清明做事、明白做人。“明”有两大方面,眼要明,心要明。这便是清明的本义。按其本义来说,对于人,要求我们从身体外部至心灵内部都要达到清明的境界。对于自然界,指天地清明,通过天道的五运六气将木气能量推到最高峰的时候,在天给予地充足的雨水进行沐浴和洗礼之后,地龙已经腾飞起来,天地阴阳二气的能量开始升降运动,阴阳能量的交融交汇明显地开始接近。
要达到这样一片清明的景象,需要满足多种条件。首先要节气达到;其次,要求人们慎终追远,缅怀祖先,将自己的根连接起来。任何事物如果离开了根,就无法继续发芽生长。所以,对于清明节这样一个春祭节日,我们不可轻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寻根续源的节日,是对祖先表达真挚的恩情,对自然表达感激之情的节日。
二、清明的儒道释精神
(一)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祭祀扫墓是清明的重要习俗,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祖先。在科学昌明的今日,扫墓祭祖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语·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我们祭祀祖先,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传承,我们缅怀先辈,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哀悼祭祀、敬畏历史、尊重生命。清明让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在祭祀追思中,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荀子说:“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坏事。“举头三尺有神明”,让我们拥有一份敬畏,让我们约束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道家:顺应自然,吐故纳新
清明节来源于两个古老的节日——寒食节、上巳节。寒食在清明节的前一两日,相传在寒食这一天,人们禁烟火、食冷食、祭祀祖先。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如今发展到固定在三月三),与清明的日期也十分接近,这天人们踏青、游玩、佩兰草。
在唐朝的时候,寒食节、上巳节正式归入到清明,三节合一,成为现在人们熟知的清明节。所以,很多地方,清明依然保留了寒食的习俗,食冷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新的开始。此时光照日长,阳气日渐充盈。道家认为,在阳气极盛之时,吃寒食或者辟谷,可以把体内的浊气逼出来,使得身清心明,身心清净。
(三)佛家:祭奠过往,感恩祖先,念念清明,时时当下
祭奠感恩先辈,提倡孝道是清明节所传达的重要精神,佛教为祖先超度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佛教涉及孝道思想的经典很多:《佛说孝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佛说盂兰盆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主要讲述目犍连救母之事;佛家讲,无想无念念,不是要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是要每个念头都了了分明而不为所动,念头来,能觉察;念头去,能不留。这就是“念念清明”,也就是真正的“静心”,然后才能“时时当下”,归于本心。
清明时节,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万物欣欣向荣,人自身也开始愉悦振奋起来。抛却杂念,踏青赏花,活在当下,享受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三、清明节的大众精神文化内涵
(一)清明节是大众情感的一次承载与释放
与很多节日一样,清明节为人们的情感提供了一个载体,节日与平常日子不同的是,节日可以更多地去表达、释放自我,无论是悲还是喜。清明因各种因素,包括清明节日习俗传说、文学作品的提及与描述、清明时节的天气等,给大家的情感的表达与释放提供了一个多元、广阔的空间。
在清明,人们说“庭轩寂寞”,人们叹“兴味萧然似野僧”,人们道:“一年冷节是清明”,人们想“犹及清明可到家”,思乡之绪,落之笔下。清明节的文化,清明节的精神,就在人们的思绪情感里。(www.xing528.com)
(二)清明既是祭奠也是迎接
清明这几天,能看到很多去扫墓的人,很多地方称之为“上坟”,有的地方上坟要放鞭炮。
清明扫墓祭祖这个习俗,从唐代到如今,一千多年里,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提醒我们要敬重祖先,不忘过往。表明了我们对待祖先、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不只是清明节的一个文化习俗,这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体现。
清明节既有对过往的纪念,也有对未来的期盼迎接。清明节一到,大家去踏青,去感受春的气息,感受万物的勃勃生机;清明节一到,大家去植树,去期盼成长;清明节一到,大家去放风筝,去放飞对未来的期许,去放飞对美好的追寻。清明节一到,也是春耕的好时节,种瓜点豆,开始一段段新的成长。
清明节在中国社会的起源发展,为无数中国人提供了一个镜头,记录着大家的悲欢离合,也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它所体现的精神文化,即是大家对生命生活的真实看法与体悟。悲伤欢乐都值得记录歌颂,过去未来都应该全心对待。
[1]冯辉丽.岁时记:古诗词丽的节气之美[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2]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4]付秋婷.清明节的民俗文化研究[C].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5]朱志平.从节气到节日:“清明”节日化的时间及其历史逻辑[J].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黄钧,龙华.全唐诗[M].张铁燕,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8:64.
[7]程岱.西吴蚕略[M].学识斋,1868.
[8]乾隆二十一年钦定.钦定大清通礼[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5.
[9]刘侗.帝经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0]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1]宇文懋昭.金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