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节日溯源: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起源及区别

中华传统节日溯源: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起源及区别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自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寒食节定于清明前一天后,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些地方,甚至有将清明节称作寒食节的说法。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天,即春分后十四天。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寒食节虽与清明节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起源、传说、意义等并不一样,所以不

中华传统节日溯源: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起源及区别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就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人们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到这样的诗句,怎能还不懂得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

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伤情。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节,我们可以去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同时也要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

一、清明节的起源之名称与时间

(一)名称

如同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节气,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的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繁盛,天气清新明朗,万物欣欣向荣。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岁时百问》中写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二)时间

清明作为节气名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逸周书·时训》曰:“清明之日,桐始华。”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名称,清明作为节气名称逐渐广为民众所接受。

清明作为节日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其主要是寒食节的组成部分,而后经过发展演变,南宋时期完全取代了寒食节,成了独立的节日。

清明节既是节日又是节气,每年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春分后的十五天是清明节,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清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期内。

二、清明节起源之说法

(一)纪念介子推之说

关于清明节虽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最让人信服的莫过于与介子推相关的传说了。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早年重耳流亡时,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作头须的随从偷光了他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之后知道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若自己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介子推和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归国即位。而介子推,却回到他的家乡夏县裴介村赡养老母亲。重耳历经千辛终于当上了国君,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在他封赏大臣时,当年跟随他的臣子都取得了高官厚禄,却独独忘记了介子推。一些大臣为介子推喊不公,这才提醒了晋文公,晋文公醒悟后追悔不已,满城寻找介子推,而介子推却早已不想再做官,于是带着自己的母亲在绵山一山洞中隐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了,于是晋文公便亲自前往绵山请他出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痛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刘邦祭祖说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项羽赢得天下。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刘邦非常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在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这种说法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并无从考证,但这也为扫墓时的习俗提供了解释。

三、清明节与寒食节

起初,清明只是被当作一个节气,提醒着人们这个季节该干什么,二十四节气歌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的“清”便是指清明了。但自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寒食节定于清明前一天后,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古代,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演变成为今天我们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清明节。在一些地方,甚至有将清明节称作寒食节的说法。那么,我们先要区分一下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天,即春分后十四天。寒食节当天不可生火,要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描绘的就是寒食和清明两天截然不同的景象。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也有两种说法。一种为神灵说,另一种跟清明节一样与介子推有关。

(一)神灵说(www.xing528.com)

这一种说法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发现了火,并用火将食物烧熟,同时,火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光明,还可以用它来驱逐凶恶的猛兽。但是,火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于是,我们的祖先便认为火是神圣的,负责看管火的使用的神灵是火神。既然是神,那便要祭祀。所以各家所祀之火,每年都要熄灭一次,以表示对神灵的尊敬。新燃起的火成为新火,又称为“改火”。相沿成俗。同时《周礼》中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便有了禁火节,随着时代的演变,成为今日的寒食节。

(二)纪念介子推说

此说法在前文已谈到,在此便不再赘述。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大家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这一天便被人们称为寒食节。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寒食节虽与清明节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起源、传说、意义等并不一样,所以不宜混淆。

四、清明节之传承与演变

关于清明节的传承与演变,下文分两个部分讲述,一个是作为节气的清明节,一个是作为节日的清明节。

(一)清明节气的传承

清明作为节气的名称,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到汉武帝时,逐渐被民众所认识与接受。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清明节起到了指导农事、预知气候变化等作用,民间有“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等农谚,作为节气的清明,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走过无数个春夏轮回,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互动。

(二)清明节日的传承与演变

1.从寒食节到清明节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本只是一个节气,它是如何发展到拥有“双重身份”的呢?谈到这个问题,那就需要再说到寒食节,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泾渭分明,寒食节主要节俗为禁火、冷食。唐代寒食节出现了新的重要节俗——郊祭,这一节俗的兴起,使得寒食节出现了名实不副的问题。但就文献资料来看,唐代清明只是寒食节的组成部分,即在清明当天改火,清明尚未成为独立节日。这一情形在北宋时期无明显变化。到了南宋,禁火、冷食等习俗的影响力大为衰落,民间更为重视郊祭,而且郊祭一般在清明日,清明显然已取代寒食成为节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寒食习俗兴起于北方,对南方影响力较弱,而南宋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二是南宋经济发达,民众乐于享受,禁火、冷食习俗失去了社会心理基础;三是南宋时期宗族文化开始兴盛,更为重视祭扫习俗,祭扫取代寒食成了核心节俗,为了名实相副,以清明取代寒食乃是常理

2.明清时期的清明节

中国节日风俗在明清两代也出现了变化:一是上层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层的复古风;二是有些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节日风俗被淘汰或淡化;三是游乐性的风俗迅猛发展。经过宋元两代的传承与演变,当薪火不再珍贵的时候,寒食已变得徒有虚名,寒食、上巳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明清两代,清明节已经是春天唯一的大节了。明清时代,清明节俗已普及到全国,但风俗有异有同。总的来看,清明节南北冷热不一,形成了两种色调。北方人不像以前那么重视清明节,但节日娱乐保留古风,相比而言,南方过清明节就热闹许多,清明节在南方各地发展兴盛开来,这与宋代以后文化中心南移对节日风俗的巨大影响有关。这也是现在南方对清明节的传统保留继承得比较好,习俗风貌呈现多种多样的原因。

3.现代的清明节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也叫作民族扫墓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节的由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公认的便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有名的忠义之之臣介子推,但类似于《左转》这类书籍中并未有相关的记载。可见,中国大多数节日的由来都带有几分神话色彩,虽有部分文献中记载有关介子推与清明节的关联,但终究无法考证。然而,我们在这些人物故事中读到的却是我们祖先对统治者的期望和对生活的态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不仅道出了在皇权统治时期作为臣子应当为君主尽心竭力、克己奉公,同时,也道出了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要爱民如子、清廉执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