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儒家经典之学也,狭义而言,即《诗》《书》《礼》(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易》《春秋》(分《左氏春秋》即《左传》《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三家,即《春秋》“三传”)《语》(《论语》)《孟》(《孟子》)《孝经》《尔雅》十三经之学,包括所谓已佚《乐经》之研究;广义而言,则举凡儒家经典、圣贤与经学大师之研究,若孔孟、程朱等,皆可谓之经学。故中国经学史,亦即儒家经典与经学大师学术思想文化之史也。经学在传统社会居神圣尊贵之地位,此与孔孟儒学之“国教”正统地位密不可分,尤与儒学自身内在义理相关。自秦汉始,降至晚清民国,历代士子皆于此情有独钟,或专治一经,或遍治群经,既体悟大道涵咏身心,又经世家国关怀民生,于传统社会之维系与发展进步有不可或缺之作用。有学者称中国文化史即主要为中国经学史,传统学术主要为经部之学,大体不误。
今日之经学,多为广义而言。张先生于传统经学之研究,亦主要为此。其代表作,则《郑学丛著》,系对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学术思想之全面总结与精深研究。他如《毛诗故训传释例》(附录于《广校雠略》)《两戴礼记札疏》(载《旧学辑存》中内)以及于《易》《书》《语》《孟》等研习,可知先生之经学研究,所包亦广。不过,仔细拜读先生著作,不难发见:先生之研究,主要以文献学之眼光,审度其人其书,不似传统士子辨析于其中微言大义,因之剥去圣经光环;然而取其切身受用,沉潜体认,故亦能见其大,拔乎字里行间。
我们且拿《郑学丛著》分析。《丛著》内含《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郑学传述考》《郑雅》《演释名》六种,其中《郑学叙录》对康成生平与注述、时代学术背景等全面概绍,是承继传统校雠学编写目录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提要钩玄式优良作法。其余自郑玄校雠学所做工作、整理文献之体例与内容、声训、历代郑学学统等方面着手,“是对1700多年来郑学研究的一次总结性考察”[1]。研究方法上,先生没有囿于传统规范,偏重经义阐释,体现新时期学术环境下文献学特色。如《郑氏校雠学发微》,自辨章六艺、审音定字十五个方面于康成校雠学所作工作进行抉理,令人对康成整理古籍之功绩有具体清晰认识,一扫“整理”二字之笼统。又如《郑氏经注释例》与《郑雅》,前者为康成注经手法,后者为康成注经内容,或曰其文字学之字义汇总。我们知道,康成注经涉及儒家大小经典,其学广博精深;面对散于群经之注解,少有学者能执其要而驭其繁。先生“由小学入经学”,走的传统治学路径,却抛开旧学治经拘泥说解,对郑学进行文献学之整理。此与钱穆先生以史治经类似,示以新的研究经学途径。李晓明先生谓《郑雅》“把散入文献中的‘郑学’珠玑排比条理,使之成为一部阅读秦汉文献的工具书。这种把大量个例变为通例的作法,收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2],是于先生文献学研究方法之恰当注释。
又先生以文献学方法整理汉代经学集大成——郑学,尚反映新时期国学不兴状态下研究经学之新手法。此亦近代以来学术研究大势使然,自“新文化运动”破坏传统文化传承,“打倒孔家店”后,传统学术于学者心目中之形象,即一落千丈。加之西学冲击,人心紊乱,对于儒学、经学之尊敬,已成往日烟云。此情迄至今日,欲恢复古人尊经之意,似无可能。先生于此,自有独立看法:(www.xing528.com)
早在“五四”时代,不少新进之士,提倡新文化,以“打倒孔家店”相号召。其意以为中国文化,旧为孔氏所垄断,有如开设商店,自西汉以来,已专利至二千余年之久,理应新陈代谢,有后起之店以代之。又时移世异,所尚不同,孔家之店所卖者,既非应时之货,且有腐烂之物及毒品存乎其中,尤宜彻底清除,杜绝后患。观其议论主张,非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也。顾此老店,规模庞大,所卖之货,包括甚广。其有关政治伦理之陈言,固可以新代旧,废去其不适用于今世者。至于有关行己立身之名训,则为人生日用所必需,有如柴米油盐,未可概以外来洋货代之也。(中略)孔子施教之大端,仍可古为今用,不能去也。至于庸言之信,庸德之谨,与夫待人接物处世临事之方,可以借鉴者,引归身受,为用甚弘。然则孔子之道,非可尽去;孔店所存之货,非可全除也甚明,择其精要者用之耳。大抵孔子本人,原甚质朴,经历代帝王利用为护卫君权之工具,从而渲染粉饰,遂失其真。今苟去后世附加之词,以还其本来面目,则孔子固犹周秦诸子之一耳。去短取长,自有可采者在。居今日而仍高举尊孔之帜,大可不必也。(《爱晚庐随笔》之“评尊孔与读经”,着重号为笔者所加)[3]
此段阐论,明确可见先生于经学之态度,既去其神圣光环,复重视其中之名言哲训,实践于日常修身处世。由此,除《毛诗故训传释例》同《郑学丛著》般以文献学研治经学外,先生对《两戴礼记札疏》以及《易》《书》《语》《孟》等研习,皆注重引归身受,涵咏白文,于今日学子而言,更有拨云去雾之直截。读者观其《周易阐发谦德之用最为精要》《周易中理论之可取者尚多》《尚书二十八篇中之精语》《诗三百篇中可取之语》《孔子言论之精华》《孟子言论之精华》诸篇,于此自有体会。详可参《爱晚庐随笔》与先生选编、周师国林先生译注之《经典名言》,兹不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