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中国伦理学史》曰:“盖至舜而吾民族固有之伦理思想,已有基础矣。”[1]蔡先生对舜帝孝道伦理,是持肯定态度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家伦理思想史著作均秉承此论[2]。钟泰先生则在章太炎先生《孝经本夏法说》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孟子言孝,首推大舜”,“使尧舜之事为不妄,孝治天下之说,固有先乎夏世者矣”[3]。汪受宽先生《孝经译注》认为“至迟在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已经有了孝的概念”[4],对舜帝孝道亦抱认同看法。张祥龙先生更自孝意识的时间分析角度入手,指出舜帝“能够顺利地从儿时的孝情过渡到少年、青年时的孝意识,其间无大的断裂,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5],其阐论方法、思路较之此前可谓新颖独特。康学伟先生认为“尧舜之时已有了以孝化民的事实”,“尧舜时代已将孝作为家庭之礼来推崇,用以教化百姓,使家庭和睦稳定”,“我们有理由认为,虞舜孝亲的传说是历史中确乎存在的”,“诚然,关于虞舜孝亲的众多传说,不一定全是事实,很可能含有一些理想化的成分,为了现实需要而粉饰古人”,但“不难看出,其中究竟还是表现出了真实的历史进程的轨迹,不可能完全是编造的”[6]。侯希文先生亦认为,尧舜时代“包括‘孝’在内的‘五教’”,“可能夹杂了后世作者的思想,尚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尧、舜时代人们对‘孝’观念的认识有了初步发展”[7]。俞绵超先生对孟子笔下舜的形象进行了详细梳理[8],刘守华先生则以敦煌变文中的舜子至孝故事为对象,探析其经历了神话——传说——故事的历史演变过程[9]。可见,正视并开展舜帝孝道研究的学者不绝如缕[10]。
与蔡元培先生不同,顾颉刚先生对舜帝孝道的真实性是有疑问的,郑慧生先生对此深表赞成,认为“大舜至孝的故事,显然是后人所附会”[11]。肖群忠先生亦持郑说[12]。沈善洪、王凤贤所著《中国伦理思想史》认为商人尚无孝的观念[13],其书自然对于舜帝孝道也就未加论述了。朱贻庭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相对审慎一些,认为“周人‘孝’的观念和对这一观念的提倡,明显地超过了它的前代殷、夏”,“‘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到西周才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14],不过仍对舜帝孝道未予涉及。查昌国先生既以孝起源于周初,故其先秦孝道研究亦径自西周论起,此前若舜帝孝道等则置而毋论[15]。显然,否定或者避谈舜帝孝道的学者亦不乏其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