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看过《功夫熊猫》吗?虽然这是一部美国人拍的影片,但你们能看出片中有哪些中国文化元素吗?如乌龟大师为阿宝指点迷津的那句话:“Yesterday is a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Today is a gift.”正如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体现了中国儒家的“现世”情怀。又如乌龟大师仙逝时伴随着漫天飞舞的桃花,颇有中国古代道人升仙的风采,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生死观念,这一方面说明人的生命犹如草木生长,花开花谢;另一方面则暗示人的消逝意味着与自然合一,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念始终贯穿着一种追求永恒、渴望不朽的心理。片中的“龙之卷轴”就像中国武侠小说中的宝藏或神功秘笈类的东西,这传说中的“香饽饽”可能确有其物,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在我们的武侠小说中,秘笈或宝藏被证明为“无”的时候,大侠已经功成名就,秘笈是否有效已经不重要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无”的解释是事物发展的最高境界。上面所举的三例正好对应了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啊!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从远古神话到先秦散文,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杂剧,从魏晋志怪到明清小说,传统文化经典犹如一朵朵奇葩,大放异彩,“江山代有才人出”,伟大的文学家数不胜数,传世之作泽被后人。
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还可以说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不禁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还需要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吗?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当然需要!”
为什么?
我想,首先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就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浸润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要通过研读传统文化经典学会辨析材料间的联系,掌握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培植民族精神基因,增强中华文化自觉意识。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上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个人而言,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
第二个问题:我们该读哪些经典?
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经典中精心选择了19篇(首)古诗文并按文体分为8个专题(见下表)。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五千年来作家作品的荟萃,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了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的走向与变化。我们精挑细选了五千年来文学发展成就的典范,并配以恰切的活动和思考设计,为读者打造出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可以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第三个问题:我们怎么研习经典?
读传统文化经典首先要读隽永之味。隽永,即诗文言辞意味深长,引人入胜。如孔子的温文尔雅,老子的推论严谨,庄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雄辩滔滔,唐诗宋词的朗朗上口,明清小说的典雅生动,等等。对于这些经典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不仅要研读一段一段的原文,还要学会相互联系、相互比较,才能有所体会。同样地,我们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也能读出其不同的语言特点来。这正如陆游诗中所言:“书中至味人不知,隽永无穷胜粱肉。”研读传统文化经典,让我们远离物质的浅薄,夯实精神成长的底子。(www.xing528.com)
读经典应当读到哲思卓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原创性、典范性和权威性,在于其目光所及超越古今、识见深刻亘古不易。在《论语》中,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治学做事,态度影响结果;人事纷繁,要分得清君子与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谓识人之法。除孔孟之外,还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言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家智慧等等,都是遍阅世间万物与人生百态之所得,千年以降,依然可资借鉴。如此研读,比抓住一两个词语,专注于解析词义词性词类活用更能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因为重思想内涵理解,重人生成长指导,才是真正的研习。
读经典要读胸襟气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罗万象,是要站在一定高度的。本书按文体安排结构,所选经典涵盖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方面,我们只有纵向联系,横向比较,把整本书研读完了,才能对中国的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有比较系统的学习计划并加以落实,因此,我们足足安排了36课时。此外,研读具体章节还要知人论世,诸如孟子申述“仁义”时睥睨王侯、匡扶天下的豪迈,唐太宗君臣晤谈中以人为镜、敬始慎终的谦谨,顾炎武学以经世、积三十多年而撰《日知录》的坚毅执着,等等。经典背后,作家的精神气质对我们的熏染更为宝贵。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一定按捺不住想往下读了。那么,请吧,让我们静下心来,焚好心香,慢慢走,欣赏啊!
第三个问题:我们怎么研习经典?
读传统文化经典首先要读隽永之味。隽永,即诗文言辞意味深长,引人入胜。如孔子的温文尔雅,老子的推论严谨,庄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雄辩滔滔,唐诗宋词的朗朗上口,明清小说的典雅生动,等等。对于这些经典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不仅要研读一段一段的原文,还要学会相互联系、相互比较,才能有所体会。同样地,我们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也能读出其不同的语言特点来。这正如陆游诗中所言:“书中至味人不知,隽永无穷胜粱肉。”研读传统文化经典,让我们远离物质的浅薄,夯实精神成长的底子。
读经典应当读到哲思卓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原创性、典范性和权威性,在于其目光所及超越古今、识见深刻亘古不易。在《论语》中,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治学做事,态度影响结果;人事纷繁,要分得清君子与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谓识人之法。除孔孟之外,还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言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家智慧等等,都是遍阅世间万物与人生百态之所得,千年以降,依然可资借鉴。如此研读,比抓住一两个词语,专注于解析词义词性词类活用更能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因为重思想内涵理解,重人生成长指导,才是真正的研习。
读经典要读胸襟气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罗万象,是要站在一定高度的。本书按文体安排结构,所选经典涵盖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方面,我们只有纵向联系,横向比较,把整本书研读完了,才能对中国的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有比较系统的学习计划并加以落实,因此,我们足足安排了36课时。此外,研读具体章节还要知人论世,诸如孟子申述“仁义”时睥睨王侯、匡扶天下的豪迈,唐太宗君臣晤谈中以人为镜、敬始慎终的谦谨,顾炎武学以经世、积三十多年而撰《日知录》的坚毅执着,等等。经典背后,作家的精神气质对我们的熏染更为宝贵。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一定按捺不住想往下读了。那么,请吧,让我们静下心来,焚好心香,慢慢走,欣赏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