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体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明确
很多老师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一是直接根据教材或教师用书中的提示,在教学中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二是根据本课大致的教学目标,选择一种看上去很有联系的活动。但是,同样的一个活动,如果其具体的实施方式或实施步骤不同,产生的效果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开展一个活动,就一定要想到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时时想到这个问题,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具有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很多版本的教材都有关于爱护我们的眼睛的内容,同时也都提到如何利用眼保健操来保护视力这样一个活动。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组织同学进行一次眼保健操的练习。这应该是个合理的设计,它能将学生的学习化为实际的行动,在学习了要爱护眼睛的内容后,实实在在地来爱我们的眼睛一次——做一做眼保健操。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我们却发现这个教学环节并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很多同学并没有认真按要求去做,在做的同学很多动作也不规范。如果说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合理的,那么,如何设计和实施这个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我们要思考: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明白了眼保健操对保护视力的重要作用?如果明白了,那么他们平日里做好眼保健操了吗?如果没有,我们今天是不是应趁势再让他们学习学习做眼保健操的正确动作,找准各个动作对应的穴位?我们是不是让孩子们一边应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眼保健操的练习,一边让他们感受这些动作对相应的穴位的作用,想象一下对自己的好处?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现场进行眼保健操的练习”这一活动,它就会变得有价值,同时也有效。
(二)活动设计要有步骤、有层次
作为综合性品德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找到活动内容是很容易的,不论是教材本身还是教师用书,以及从学生生活中都能找到大量的活动题材。但是,老师们往往能选择到好的活动内容,却不一定能有效地运用这些活动环节,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只关注了这个活动本身的价值,但对如何让价值一步步体现出来却思考和设计得不够。而最重要的就是未对活动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因此,活动欠缺层次性。
【案例13-1】
某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册《活动要开心,更要当心》一课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讲述在活动中的安全事故。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先出示多媒体:几个学生在教室里追打,其中一个学生突然受伤。由此让孩子们讨论安全问题,再让大家谈谈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看到过或者听到过活动中不当心造成的伤害事故。于是,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内交流,再选出小组内讲得最棒的孩子进行全班交流。下面是学生汇报环节中的一个片段。
生: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踢足球,一不小心摔倒了,脚流了很多血,现在都还有一个疤。(生把疤给全班同学看)(www.xing528.com)
师:如果时光倒流,你会怎样做?
生:在活动中一定要小心!
师:吃一堑,长一智,聪明!
生:有一次,我和妹妹在家里玩,一不小心把水瓶打翻了,开水溅在了我的身上,起了许多泡,我还到医院包扎了。
师:瞧,一不小心就给自己带来了伤害。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啊!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发现,老师对学生的讲述是进行了评价反馈的,但是,这个过程是没有有意识地作为一个活动环节进行设计的。如果老师很明确地设计出一个环节:组织学生分析评价同学讲述的经历,并总结出有效的防范危险的方式方法。那么,我们就可能让学生参与讨论:踢足球一不小心摔倒了是不是真的属于“不小心”?踢足球真正要小心的有些什么?“我和妹妹在家里玩,一不小心把水瓶打翻了,开水溅在了我的身上”还能引发出我们思考、回想家里还有哪些危险隐患?我们如何避免这样一些隐患?这样的隐患在生活中还会出现在哪些地方?比如在学校、在街道的隐患有些什么?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更有实效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