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的解读
1.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开设在小学中高年级,即小学三至六年级。分析“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图,我们知道它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品德与生活课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类的内容从品德与社会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科学。同时,它下接初中的思想品德,并分离出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课程。明确了品德与社会课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体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www.xing528.com)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职责
品德与社会课程特别强调课程的人文性,把学生培养成成熟的社会人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这样的课程性质要求本课程教材编写者及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都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目的综合起来,关注学生在自身的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需求与困惑,并引导他们不断走向成熟。品德与社会课程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它努力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或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促进学生包含生理、心理诸多方面的发展,因为,本课程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跨多学科的综合课程
作为一门跨多学科的综合课程,它必须具有综合性。本课程强调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从目标达成上看,它体现出三维目标的立体打造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影响着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从知识体系上看,它不同于过去的思想品德课程,而是更多地综合了历史、地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等社会及人文科学内容。但是,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单纯地学习其知识点,其最核心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接触和了解,对相关的现象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为日后更系统地学习单列的学科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在逐步的学习与了解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