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以培养他们各种良好品德的基本方法。锻炼法也是培养品德知、情、意、行良好道德结构的基本要求。锻炼着重行与意,所以,有人也把锻炼称作道德实践或道德练习,其特征是让学生有组织地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经验,体会道德情感,达到言行一致和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品德的表现着重在行,其核心不是知多少的问题。一切思想品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更是离不开锻炼。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生活与道德实践中才能养成、发展和完善。锻炼在德育中的价值,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但是,今天的德育评价和社会环境,重言而轻行,重说服而不重实际锻炼,导致一些学生嘴上说得很好,实际的品德行为却很差,这是当前德育中的突出问题。实践也是道德知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坚持说服教育,更要重视道德践行。
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和社会参与等方式。
1.练习
学生需要通过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执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贯彻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除必要的讲解与示范外,重要的是经常反复地练习,从而形成习惯。如学生要养成爱清洁和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就需要反复练习,否则,他们知道得再多,在实际情境中也不能自如运用。关心班级集体的习惯都没有养成,怎么会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意识呢?就算有,也没有相应的能力。
2.委托任务
教师或学生集体委托学生个人担任一定的公共职务或完成一定的任务,这也是锻炼服务意识和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方法。比如,委托学生担任学生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的职务,接受办墙报、筹备和主持节日晚会、完成其他公共服务工作等。通过委托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集体主义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
3.组织活动与社会参与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和社会生活也是道德锻炼的重要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习、课外活动公益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等。学习是学生的应有之义,学习在使学生获得知识、养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和修正错误的精神,强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批判创造的品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发展合作意识和能力。课外活动、公益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www.xing528.com)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是使之成为正式公民的必要途径,如从事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参与社区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参与社区公共规划和建设、承担相应的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活动类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是建设和谐、民主社会的要求。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能够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逐步完善。
为了充分发挥锻炼法的教育功能,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锻炼活动的目的要明确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实际的规范与目标要求。组织学生锻炼,要着重贯彻好“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主要任务,以这些要求为基准,可以根据任务和形势,分场合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
第二,要强调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法依然需要教师的说服与指导,但学生始终是锻炼的主体。只有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锻炼能够促进成长,是有益的、有价值的,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自觉严格要求,才会收到较佳的锻炼效果。
第三,要严格要求,加强监督与评价。锻炼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严格贯彻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不能对细小的事情放松,搞形式主义,否则学生很难得到实际的锻炼。在锻炼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可以适当运用表扬、奖励、批评和适当的惩罚等方式,激励先进的思想和行为,鞭策后进。在监督、检查与评价过程中坚持一贯严格的标准与要求,检查与评价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上下检查结合。
第四,锻炼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锻炼任务的安排特别需要结合主要任务与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等。锻炼要求、内容、时间等都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性别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