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德育网络是一个封闭的自组织,具有极强的自我调控、传输、反馈等功能,为了某一组织目标能够在同一时间里发生连续律动,也可以改变或停止这种律动。
校内德育网络是一个上传下达、上行下效、逐级传递的组织网络,往往呈现出一个层级性金字塔结构。处于塔顶端的是校级德育领导,次级是德育部门,再往下是班主任,最底层的是班级学生。
在这个塔形结构中,顶级需要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信息适时部署可行的德育规划和拟订适度的德育政策,次级需要围绕规划项目去发动、组织、检查、评比和奖惩,第三级需要根据上级要求和标准对学生集体进行激励、引导、组织、训练、演练、创新,处于底级的学生集体则需要按照上级指令和围绕达标要求来参与、展开、践行、完善等。
针对校内德育网络的性质、结构、层级功能,下面提出相应的运行策略。
(一)网络规模适中
目前,不少城市小学规模过大,1个年级约有七八个班次,6个年级就达50个班次左右。大规模使得学校德育网络的底层过大,于是出现了年级责任制,在德育处与班主任之间多出了一个年级主任层,原先的四层塔变成了五级塔。规模过大,层级过多,往往直接导致官僚主义的滋长,导致底级与顶级之间的隔阂和阻碍变大,以至于上行不能下效、上传不能下达、逐级传递缓慢失真,整个网络就会出现低效率、低效益、自控力差等问题。
与城市小学相反,许多农村小学往往班次太少、班额太小,整个学校或许只有两三个班,人数不足50人,稍多的也就100余人。由于学生人数太少,学校编制也不多,往往是校长、副校长、主任、班主任四个角色一肩挑,没有德育处、班主任。在这样的学校,由于规模过小,校内德育网络也难以形成,因此,德育工作缺乏氛围,德育效果很差,有的学校干脆一年到头简单化,什么德育活动也不办,要计划没计划,要项目没项目。有的学校也开展德育活动,但往往随随便便、简单了事,既没有开端启动,也缺乏过程深入,更缺乏总结表彰,整个过程没有一点育人味道。
小学德育与中学、高中、大学的德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的最大差异莫过于德育的精细化。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行为水平不高、组织合作能力不好,因而在参与或开展德育活动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示范、组织、督促、激励、反馈等,德育工作就需要一系列的精细化操作,分工、组织、训练、指导、示范、检查、评比、反馈等都需要精细化。德育精细化必然加大德育工作量,同样的班次、学生数、德育事项在小学就比在中学的工作量多出许多,这个事实就给小学德育网络所能承载的学生数提出了考量。目前,这个问题在国内外并没有引起研究注意,这里只能一般性地提出:一所小学的最佳规模是,班次约20个,班额数约50人,全校学生数约1000人。通常,一所小学的学生数如果低于500人,或者高于1500人,都会存在难以解决的德育问题。
(二)网络惯性改良
网络作为自组织具有一定的性能特征,并在运行过程中表现为惯性操作。惯性操作似乎顺理成章、约定俗成,主体反而不知不觉被它控制,成为它的仆役。
在实践中,不同学校的德育网络有不同的惯性特征。有的学校德育网络松散拖沓、凝聚力差、效率低下,网络底层常常推三阻四、挑三拣四、说东道西,网络顶层常常犹豫不决、朝令夕改、因人废事,这就导致学校德育的习惯性无力。相反,有的学校德育网络上下齐心、整体律动、高效运转,网络底层常常勇挑重担、积极投入、互助协作,网络顶层常常赏罚分明、说一不二、公开公正,这就使学校德育形成习惯性高效运转。还有的学校出现网络德育专制性,也有的学校形成了德育网络的民主性。当然,具有专制性特征的德育网络并不意味着德育低效或无效,有的专制性网络反而出现德育高效。同样,具有民主性特征的德育网络也并不意味着德育高效,很可能反而陷入德育低效的泥潭。(www.xing528.com)
考察德育网络惯性的优劣,一要看网络效率的高低大小,二要看网络运行成本的高低大小,三要看网络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程度。改良德育网络的惯性特征,就是要改掉其中不良的惯性特征。在改良之前,通常需要清楚地考虑:不良惯性的界定,不良惯性的成因,可植入的良性惯性,良性惯性植入的时机与可验证后果,哪些是支持因素,哪些是阻碍因素,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等等。
(三)网络主体交互
德育是综合工程、长期过程、多领域行为,也是一个主体对象个性化与社会化、内化与外化的循环往复过程,再加上小学德育具有精细化特征,所有这些就决定了小学德育网络的主体交互性。
通常,小学德育网络的主体交互性具体表现为三组主交互和四组副交互。主交互为:校级领导—德育处,德育处—班主任,班主任—班级学生。副交互为:校级领导—班主任,德育处—学生,班主任—班主任,班级学生—班级学生。
七组交互的作用与功能各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主交互是网络认可并倡导的交互,对提高网络效率好处;副交互是网络默许的交互,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对网络发展与效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一旦副交互的频繁度、深入度超过主交互,亦即有喧宾夺主之嫌,有取而代之之虞,则可能对网络造成颠覆、解构,同样也会导致网络低效或无效。
在一个好的小学德育网络中,主交互与副交互协调发展,主交互充分,副交互适当,主副交互和谐运行,进而形成民主、高效的运行网络。在七组交互之中,需要增加哪一组交互,增加到什么程度,与别的组怎样协作配合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情境洞察能力和设计能力了。
(四)网络反馈优化
网络如果缺少反馈,就如同一个黑潭,可以无声无息地吞噬一切。网络低效的首要表现就在于缺乏反馈或者反馈迟缓,以至于网络主体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交互性遭到削弱,运转速度和质量迅即下降。
网络反馈常常遇到诸多阻力。第一,利益阻隔反馈,不同层级的利益诉求和需要诉求难以统一,如果某种反馈对控制方不利,则控制方很难做出及时公正的反馈。第二,心境阻隔反馈,不同心境对反馈产生不同反应,有些反应使得反馈适得其反,导致反馈失效。第三,媒质阻碍反馈,不同的传输媒质有不同的效力,但人们通常具有媒质偏好,如果反馈传输的媒质难以匹配这种偏好,就会直接削弱反馈的功能。第四,反馈方式阻碍反馈,有些反馈由于方式不当、情境不当,会导致反馈失效、失真。第五,反馈量和反馈质阻碍反馈,如有的反馈不是受馈方所需要的,有的反馈过于偏重消极层面,或者受馈方感到反馈量过大,过于频繁,这些都会导致反馈遭到抵御。
鉴于以上情况,为维护校内德育网络,提高反馈实效,网络运行必须加强反馈优化。这项工作是长期的,也是每个层级都必须掌握的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