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要求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共同的德育目标指导下的有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一)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含义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一原则是由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受影响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福禄贝尔曾经指出: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生活的一致,家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少的条件。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各种教育影响的综合结果,纷繁复杂的各种影响之间不仅可能存在矛盾和对立,前后也未必连贯一致,如果不加以组织,必将削弱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控制和调节各种教育影响,使之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思想品德按社会要求健康发展。

(二)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共同的德育目标指导下的有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学校教师集体应及时互通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定期研究学生德育中的问题,制定教育方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活动。在教师集体的一致性教育影响中,班主任与政教处或德育处协调沟通,起到桥梁作用。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活动的配合,需要建立适当的机制与渠道,学校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德育目标与德育要求的层次性要保持一贯性,符合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为此,要坚持各学段德育要求的连贯性,做好各学段思想教育的衔接工作,也要注意教师教育影响的衔接与一贯性。

德育原则主要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总结概括出来的,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各德育原则对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的影响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加以灵活处理。

【思考与讨论7-1】

喻洋,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脸蛋,初见他时都会觉得这个孩子很可爱,讨人喜欢。但他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却对他感到头疼。在他们眼里,这个孩子怎么也改不了撒谎的毛病。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在他身上时常发生,而他的理由始终是:“我做好了,我没有带。”如果相信他说的,那么,这本作业本就会从此失踪。写作业的小本子他经常换新的,因为,当教师要求他把前一天没带的作业本带来时,他就会说:“我的小本子不见了,我又带了一本新的来。”

(案例来自:刘守旗.班主任教育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请根据德育原则相关知识,设计指导方案。

【习题与测试】

一、名词解释

德育实效性;德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2.简述贯彻知行统一德育原则的要求。

3.简述贯彻爱与民主原则的要求。

4.简述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5.简述贯彻正面教育、积极疏导原则的要求。

三、论述题

1.试述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2.试述贯彻生活性德育原则的要求

3.试述贯彻主体性德育原则的要求。

4.试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要求。

四、案例分析

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全班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心想这回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里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转引自: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分析:这位教师违反了哪几条德育基本原则?你会如何对待?

【扩展阅读书目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戚万学.道德学习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3.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4.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刘丰.德育实效性方法论及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6.“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Z].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左琪.新时期中小学德育观及其实效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

9.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R].2005.

10.马荣村.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1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2.张世富.课堂中的教育心理学[J].教育研究,1983(12).

13.蒋红斌,宋双.农村中学德育低效的教师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湘阴县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1(7).

14.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J].哲学研究,1997(3).

15.蔡春,扈中平.德性培育与制度教化——论道德失范时期的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16.天津市南开区教研室.关于德育实效的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1992(4).

17.张忠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与调适[J].辽宁教育研究,2001(4).

18.张治勇,张杰,杨新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习题与测试”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德育实效性:是指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与所达成的德育目标之比,体现在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提高程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大小上。

德育原则: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是德育过程规律的反映,它是根据德育过程规律和德育目标、任务制定的,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知行统一原则:指教育者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品德认知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着力于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够做到道德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生活性原则:指在进行德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道德能力,在发展中体会道德生活。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品德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对德育意义的理解;德育目标的适切性;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德育环境的一致性;教师的示范性。

2.简述贯彻知行统一德育原则的要求。

① 结合小学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知识水平。(www.xing528.com)

② 以儿童生活为载体,培育道德行为。

3.简述贯彻爱与民主原则的要求。

①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简述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① 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② 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③ 重视个别教育。

5.简述贯彻正面教育、积极疏导原则的要求。

① 教育者坚持正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② 要善于因势利导,发扬积极因素。

③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论述题

1.试述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① 加强德育管理。

② 加强德育研究。

③ 更新德育观念。

④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点均需展开适当的论述)

2.试述贯彻生活性德育原则的要求。

① 德育内容、资源要突出儿童的生活性。

② 研究、把握儿童的生活世界。(各点展开一两方面的论述)

3.试述贯彻主体性德育原则的要求。

① 反对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

② 贯彻主体性原则,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选择。

4.试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要求。

①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共同的德育目标指导下的有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②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 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四、案例分析

(略)

【注释】

[1]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3.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72.

[3]张忠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与调适[J].辽宁教育研究,2001(4).

[4]巴拉诺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98.

[5]刘丰.德育实效性方法论及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6]蔡春,扈中平.德性培育与制度教化——论道德失范时期的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7]天津市南开区教研室.关于德育实效的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1992(4).

[8]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J].哲学研究,1997(3).

[9]赵志军.德育管理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10]“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Z].

[1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Z].

[1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18.

[1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2.

[14]厉以贤.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教师素质及师范教育改革[C]//朱永新,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201.

[15]左琪.新时期中小学德育观及其实效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

[1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S].2005.

[17]马荣村.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18]蒋红斌,宋双.农村中学德育低效的教师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湘阴县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1(7).

[19]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00.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06,149,205.

[2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2.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13.

[23]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

[24]戚万学.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80-181.

[25]戚万学.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83.

[26]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4.

[2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5.

[28]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53.

[29]张世富.课堂中的教育心理学[J].教育研究,1983(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