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主体性原则及贯彻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主体性原则及贯彻要求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主体性原则的含义主体性原则是从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我的作用而提出来的德育原则。主体性原则的提出是基于道德的主体性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二)贯彻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反对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贯彻主体性原则,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选择。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主体性原则及贯彻要求

(一)主体性原则的含义

主体性原则是从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我的作用而提出来的德育原则。“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遍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然而作为一个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22]学生是品德发展和实践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引导。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品德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的提出是基于道德的主体性本质的。道德的主体性表现为道德与主体是可分的,道德是存在于发展的主体中,没有无主体的道德。“所谓主体道德素质,指的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素质或能力。”[23]主体性原则也是道德的本质要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主体的发展,外在的力量无法根本改变主体的发展,外在的力量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是主宰学生品德的发展,因为主体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万分努力,累得满头大汗,但最终学生的发展却不一定“理想”,这就是学生发展主体性的集中表现。主体性原则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道德的发展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单纯由外在力量塑造决定的,而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发展起来的。

(二)贯彻主体性原则的要求(www.xing528.com)

反对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一方面,这种教育模式不能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另一方面,这种教育不能造就负责的公民。[24]我国教育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只能培养听话的、顺从的人。这种教育模式最多只能迫使人们做何事、不做何事,说什么、不说什么,而不能限制人们想什么、不想什么。因此,强迫式的道德教育无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

贯彻主体性原则,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选择。从道德本身的特点看,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在各种价值冲突、利益冲突当中进行选择,确立合理的价值观[25]在现代多元的社会,个体的选择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过去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对孩子这样的教育:听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可是在听话中,孩子的选择能力就逐步消失了。李开复博士在对中美教育比较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专门写了《选择的智慧》一文。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