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对于德育实效性,学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古人伏教授对德育实效性的说明比较具体,很具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德育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其中既包括实际取得的效果,又包含德育的投入与实际收效的相应比例,即投入与产出之比。简言之,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其最终落脚点在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1]。而班华认为,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2]。
从各学者对德育实效性的探讨中,我们能够看到,可以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理解德育的实效性。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是指思想品德教育预期目标的达成度与成功率,或指受教育者品德水平的进步程度,即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与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受教育者道德水平提高的程度。这方面体现在受教育者对道德要求、规范的内化数量与经过教育者育德后道德水平改进与提高的幅度。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效果和思想品德教育效率两个方面。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效果是指在某一项教育活动结束后,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的变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贡献。思想品德教育效率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结果与取得这个效果所做的工作投入之比。因此,德育的实效性是效益与效率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教师非常努力,学生学习道德和实践都很努力,学生掌握了大量的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也能在生活中践行,但是我们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等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促进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那么这样的德育有效率,但是没有效益。从德育效率的角度来说,我国的德育实效性相当高,因为学生经过德育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上做得相当好,许多学生在道德知识的考核与论说中都得分很高。如果说我们设计了非常好的目标与内容,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德育,但是学生没有接受,不认可这样的道德规范,没有进行内化,这样的德育就是没有效率的行为,也就谈不上德育的效益了。因此,德育实效性内涵丰富,我们需要从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也为进行德育实践提供思考的方向,即我们进行德育活动,既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也能提升个体品质、提高幸福的水平,才是真正有实效的德育活动。(www.xing528.com)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前人的研究与分析,为方便交流与讨论,我们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做如下的约定。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与所达成的德育目标之比,体现于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提高程度与其对社会的影响大小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学生的德性幸福与水平上。这就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的基本内容。在此特别强调,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体现在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中。德育的实效性应当表现在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的连续和完整性中。明确德育实效性的内涵,是理解德育实效性问题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原因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