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并不能存在于我们身临其境的生活世界之外,任何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都无异于在岸上学习游泳,都必将是无效的,甚至是对人的异化。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教育部颁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各门功课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道德来源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如果离开生活就会丧失生命力,因此德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必须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人生目的的生活应该是高尚的,是好的。换言之,人不是为道德而道德,培养道德的目的是过上一种道德的生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高德胜博士提倡进行一种“生活德育”,他将“生活德育”表述为“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具体而言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生活而不是道德概念、道德原理或道德理性能力;二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脱离生活,定得太高,因为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都存在“最近发展区”,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如脱离生活,高于“最近发展区”,反而会降低学生“从善”的欲求;三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过美而善的生活,无论是道德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存在的,即它们要向人们揭示本来可以使人们拥有哪些美好可能的生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作为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以合理的方式展开人生、体现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获得人生的幸福和美满。
“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包括教育活动的生活化、教育评价的生活化等各个方面。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从各个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把德育知识生活化。体现“德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德育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会感悟、品味,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德育内涵。
有学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它们放入一碗鸡汤中,你就在享用鸡汤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世界之于德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德育也需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力。认识到生活世界中所蕴藏的道德教育的巨大潜能,乃是道德教育打破长期以来自我禁锢于知识传授和理论推演的状态,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反思性成果。在现实道德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学生体验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逐渐学会与他人相处,使自己的道德主体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体验学习与个体的道德成长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德育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在德育中增加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以知觉、感染、渗透等形式使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在心灵的震撼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他所面对的生活世界进行感悟、理解。
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珍惜粮食”一课时的教学片段。[3]
【案例5-3】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课前,同学们都对自己身边浪费粮食的情况做了调查,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小组内交流调查情况,教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和家人每次去饭店都可以看到餐桌上严重浪费粮食的“惨局”。
生2:那次春游,我发现同学浪费粮食很严重,吃不完的就扔到垃圾桶里,好可惜!
生3:我也曾做过浪费粮食的事,有时看到妈妈煮的饭好吃我就盛得很多,但每次吃不到一半我就撑不下去了,于是我就把剩下的倒掉。以后我不再贪吃,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做到不浪费。
……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不错!那你们觉得这种浪费粮食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生1:不对,因为课前我通过收集有关资料知道了粮食是农民伯伯、阿姨们辛辛苦苦劳动的成果,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
生2:我也认为不对,我通过调查知道灾区的人民在经受着饥饿的痛苦。我们不要浪费粮食,应该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捐给灾区人民。
生3:我也认为不对,我通过调查知道了粮食对我们的身体发育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好好吃饭,我们就长不高,也长不好,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粮食的知识,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生1:我爷爷是个老农民,我从他那了解到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农民伯伯、阿姨都非常辛苦,要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去翻地、打垄、播种、浇水、锄草、除害虫、收割、晾晒、脱粒,有了这样辛苦的劳动,才能产出粮食。
生2:我在妈妈的帮助下,知道我爱吃的面包、蛋糕和面条都是面粉加工而成的,而面粉是由一种粮食——小麦加工而成的。我了解到粮食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烦琐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粮食。
【学习材料5-4】
澳大利亚一所普通公立小学的道德教育观察[4]
西南布朗斯维克小学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西郊的一所普通小学。由于澳大利亚公立学校发展比较均衡,因此除部分孩子择校进入宗教学校、私立学校外,大多数都就近入学。该校学生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后代,家庭背景多样。学校共有6个年级,每个班一般不超过20名学生;大致有英语、数学、科学、健康与体育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外语、技术、社会与环境研究等课程,多数情况下,这些课程都采用综合方式进行教授。
一、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
西南布朗斯维克小学虽未设置独立的道德教育课程,但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是学校坚持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并不要求教师在一切场合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而是追求学校生活的道德性,力求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道德、内化道德。
学校有一个传统,就是采取复式班级制。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复式组班,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也是复式组班。复式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将其安排在不同的学习小组。复式班在道德教育上的价值在于,它更接近孩子日常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跟年长和年幼的人共处,年龄大的孩子要担负起照顾年纪小的孩子的责任,所以学校里很少出现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现象。
学校在每周一早晨组织一次晨会。在晨会上,校长和教师会对上周的校园大事做总结并通知本周要做的事,同时表彰优秀学生,唱澳大利亚国歌。家长可以带着学生的弟弟、妹妹随意观礼。低年级组的学生每隔一个星期还会组织一次例会,由各个班级轮流主持,主持例会的班级的学生要全部进行演出,如唱儿歌、跳舞、演故事剧等。例会上还要祝贺最近过生日的同学,表扬两个星期来表现好的学生。证书虽然只是一张由教师打印或者是画了画的纸,但内容丰富多彩:有表扬学生有爱心的,有表扬纪律有进步的,有表扬某生某天数学做得很棒的,等等。家长们则在四周观看,为孩子鼓掌。
二、学校环境设计遵从儿童的天性
学校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与设施的配置上都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是儿童。教室里不仅摆放着桌椅和黑板,还有各种智力玩具。图书角里的图书是围绕教学内容选择的,但也有学生自己制作的。教室里挂着各种各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挂图,例如:26个字母、生物的分类、光合作用灯。教室里常常看上去很乱,走动时一不小心还会碰到这些挂图,但是,这些挂图极少被损坏,即使最调皮的孩子也不拿这些东西寻开心。教师还会在教室里准备一些小物品,满足学生的一些临时需要。例如:当学生抓来毛毛虫时,教师就会为他们提供塑料袋、盒子等装毛毛虫,毛毛虫可以放在学校里养,也可以带回家。
校园里有一些大型活动器械,其中包括孩子们爱玩的滑梯。校园里还有类似“百草园”的角落,校园里的小菜地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管理。学校的大树下也是学生的乐园,常有学生在树下搭窝棚。学校里没有整齐划一的花圃,花散落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它是学校号召学生和家长一起种植的。学校的校报上会经常刊登一些学生的作品,通常是围绕学校最近的一个活动主题,各个班级轮流写一句话或一段小文章。校报编辑把学生的作品原封不动地扫描、印刷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某个班里所有孩子的名字,歪歪扭扭但充满童真。
三、道德教育重在实践
西南布朗斯维克小学开展活动总是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做组织和服务工作。例如学校组织低年级学生的“睡前故事会”,就由高年级学生参与服务,帮助端水、分饼干等。若有家长到校咨询,通常是校长介绍完情况后,派2名高年级学生带领家长参观学校。学校每个星期二中午由高年级学生负责卖爆米花和冰激凌,每隔一段时间,负责管理此事的学生就会在周一晨会上向全校汇报收支情况。
学校经常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例如平整操场、种花、油漆桌椅、修补图书等。学校组织外出活动,如参观动物园、上游泳课等,也会请几名家长做义工保护孩子的安全以及看护物品。由于孩子从小就随父母做义工,所以在他们看来,做义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学校还经常组织一些慈善活动。例如:向无家可归者捐献1元钱;要求学生穿睡衣到学校度过一天,体验有家的幸福和无家的不幸;过圣诞节时,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捐献玩具等。
学校力求使每位学生原则上在校内能够享受机会平等,充分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在校园艺术节上,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能够有较多的作品参展,同时,学校保证每位学生至少有一件作品参加展览。圣诞节的演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演出,每个学生都有演出的机会。他们表演的节目虽然经过多次排练,但仍旧随意自然,没有统一的服装,没有对动作整齐的严格要求,孩子们的表演是快乐的。学校给予孩子发展释放天性的一切自由和条件,让孩子们体验尊重、爱心、平等、公正、秩序、生命等的价值,使这些观念自然地渗透到他们幼小的心灵里。(www.xing528.com)
【习题与测试】
一、名词解释
品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二、论述题
1.品德与道德有何区别与联系?
2.认知主义、情感主义和行为主义三种取向的品德发展理论有哪些流派?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结合现实,你认为目前的小学品德教育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念?
【扩展阅读书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4.韩益凤.三十年来国内品德心理结构研究文献综述[J].消费导刊,2008(12)
5.肖少北,袁晓琳.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与现代学校德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5).
6.赵雪晶.让德育回归情感[J].教育科学研究,2011(5).
【“习题与测试”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行为中的体现。
2.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
3.道德情感:是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4.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二、论述题
1.品德与道德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观念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具体表现,个体品德是社会道德对个体影响的结果,但个人的品德面貌并不是由社会道德风气机械决定的,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某些先进的代表人物的品德可以作为社会道德的典型,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属于个体意识形态,它的存在依赖于个体的生存;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则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2.认知主义、情感主义和行为主义三种取向的品德发展理论有哪些流派?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认知主义理论包括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情感取向的道德发展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移情与道德发展理论和关怀道德理论。行为取向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结合现实,你认为目前的小学品德教育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念?
至少包括三个重要的理念: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重视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活世界。
【注释】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2.
[2]赵雪晶.让德育回归情感[J].教育科学研究,2011(5):67.
[3]http://www.fjedu.gov.cn/dy/content.aspx?uni=f813ed0f-c834-4319-8b2b-cb52ce3669e1.
[4]任春容.澳大利亚一所普通公立小学的道德教育观察[J].中国德育,2006(9):90-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